地理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920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复习.docx

《地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复习.docx

地理复习

学科:

地理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复习

 

【考点分析】

1.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2.我国的疆域和邻国。

3.我国的行政区划。

4.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及人口政策。

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我国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7.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及其原因。

8.畜牧业的分类及分布。

9.我国水产业发展的水域条件。

10.农业发展潜力。

11.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12.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概况。

13.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1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枢纽。

15.主要高速公路。

16.主要内河航道及河流,主要海港、航空港。

17.公路、航空、邮电的发展。

18.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19.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

20.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主要外贸对象及口岸。

21.旅游业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典型例题精讲】

典型例题设计意图:

选择这两个高考题作为典型例题进行剖析,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命题的方向有所了解;此外,使学生对解答类似题目的思路进一步熟悉。

[例1](1999年上海)图3—5—17为“长江经济带交通与经济分布图”,该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经济优势明显。

读图回答:

图3—5—17

(1)图中与长江干流相交的铁路干线,自西向东依次是:

A.________线;B.________线;C.京广线;D.________线;E.京沪线。

(2)图中长江沿岸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上海、马鞍山、____________、重庆、________。

图中商品粮基地,数码①表示的是________商品粮基地,数码③表示的是____________商品粮基地。

(3)请将下文中几处有错误的地方用括号表示出来:

“长江经济带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稻米、小麦、棉花、油菜籽、桑蚕、茶叶、苹果和淡水鱼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长江经济带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煤、铁、石油等矿产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运条件优越,是一个由沿海深入内地的综合性经济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知识。

【易错分析】对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不熟悉是此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个地带的主要工业城市和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分布掌握不好,是本题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对本区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不清楚是容易出错的又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先要看懂图中的每个内容,根据要求,先弄清楚各省市及铁路,再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

(1)成昆焦柳京九

(2)武汉攀枝花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

(3)(小麦)(苹果)(石油)

[例2](2000年广东)如图3—5—18所示,铁路a沿线经济发达,铁路b沿线经济欠发达。

G湖农业发达,水灾频繁。

新建铁路(E—H—J),全长300千米。

铁路C的社会经济影响有____________。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四个正确项,将其代号填入空格)

图3—5—18

①可将I地矿产运至D城发展大型冶金工业。

②铁路a运量不变,铁路b运量增加。

③J城和E城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④K城经济腹地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⑤可调节G湖入湖径流量。

⑥可扩大F地土特产和I地矿产的外运量。

⑦H城的经济区位明显改善,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⑧有利于G湖区的抗洪。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对人类地域活动的影响,人类地域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旅游等,其联系的纽带为交通。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交通运输对各类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对人类地域活动的影响,人类地域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旅游等,其联系的纽带为交通。

D地为著名旅游地,应发挥其优势,不能发展大型冶金工业,新建铁路C连接a、b铁路,两铁路运量都会大增。

铁路C的出现使E城和J城成为新的铁路枢纽,使K城的经济腹地扩大至b、C线周围,扩大F和I地产品外运量和外运速度,并且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使G湖区洪水泛滥时迅速调集人员、物资抗洪。

【答案】③④⑥⑧

 

【达纲训练】

试题总体设计说明:

本套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人文地理复习的落实情况,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难度和深度都比每讲的巩固练习有所加深,试题难易比例为:

难题约占20%,中等难度题约占50%,容易题约占30%。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条件的显著差异B.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

C.水源条件的显著差异D.技术条件的显著差异

【解析】选定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造成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差异的原因,与造成南方和北方耕地类型差异的原因区别开来,造成后者的原因是气候中的水分条件。

【答案】B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B.花生C.甜菜D.水稻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南方和北方农作物分布的差异。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头脑中应熟悉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水稻和小麦;油料作物是:

油菜和花生;糖料作物是:

甘蔗和甜菜。

【答案】D

3.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地区——甜菜B.青海地区——大豆

C.西藏地区——花生D.新疆地区——油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四大地区及其种植的农作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我国各地种植的农作物了如指掌,才能正确选择。

大豆种植在东北;花生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在长江流域,甜菜种植在黑、吉、内蒙、新疆四地。

【答案】A

4.我国油菜最大的产区是(  )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三角洲D.松辽平原

【解析】油菜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油料作物,从题中四个选项看,A、D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是甘蔗的主要产区,故B正确。

【答案】B

5.我国位于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是(  )

A.成都平原B.江汉平原C.松嫩平原D.珠江三角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与我国的沿海开放地区的情况。

做此题最好用排除法;A、B、C都不是位于沿海地区。

【答案】D

6.下列属于轻工业的部门的是(  )

A.机械B.钢铁C.煤炭D.纺织

【解析】本题考查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概念,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重工业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理解了这两个概念,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答案】D

7.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

A.沪宁杭地区B.京津唐地区

C.辽中南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此题考查四大工业基地的特征。

用排除法做此题最好,A和D都位于我国南方,C是重工业基地,故答案B是正确的。

【答案】B

8.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区是(  )

A.沪宁杭地区B.辽中南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D.京津唐地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各工业基地的工业部门,答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9.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哪个工业地区(  )

A.辽中南地区B.京津唐地区

C.沪宁杭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我国最大城市是上海,并且清楚每个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中心。

【答案】C

10.在“那达慕”大会上能见到当地的体育运动项目是(  )

A.泼水B.手鼓舞C.跳板D.摔跤

【解析】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活动,手鼓舞是维吾尔族的舞蹈,跳板是朝鲜族运动项目。

【答案】D

11.关于我国铁路干线的正确叙述是(  )

A.京哈—京广线经过我国的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

B.陇海—兰新线经过我国的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

C.京沪线经过的地区,既有季风区,又有非季风区

D.湘黔—贵昆线经过的地区,全属于非季风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铁路干线经过的温暖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需要学生熟悉铁路干线经过的地区。

【答案】A

12.经过我国省区最多的铁路干线是(  )

A.陇海线B.京九线C.京哈线D.京沪线

【解析】做此题可以按照从北向南或从东向西的顺序画出每条铁路所经过的省区,然后比较。

【答案】B

13.有四条铁路线交会的城市是(  )

A.天津和沈阳B.武汉和广州C.北京和郑州D.兰州和贵阳

【解析】本题是考查重要的铁路枢纽,同时也考查铁路干线的分布。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对地图必须常读常用,最终达到“消化”地图,使学生在答题时脑海中就闪现出铁路干线分布图。

【答案】D

14.下列港口城市中,有两条以上铁路相通的是(  )

A.大连和连云港B.烟台和宁波

C.青岛和湛江D.秦皇岛和上海

【解析】这也是一个“无图考图”题,将铁路干线的分布与港口分布结合起来考查。

经过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有京哈线和大秦线,过上海的有京沪、沪杭线,故答案为D。

【答案】D

15.贯穿我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中,将修建高速铁路的是(  )

A.宝成线B.京广线C.京九线D.京沪线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铁路的发展和时事热点的题目。

为了使京沪线的运输量更大、更快,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修建高速铁路。

【答案】D

 

二、综合题

16.读“中国东部地区图”(3—5—19),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格内。

图3—5—19

①商品粮基地________;②商品棉基地________;③油田________;④煤田________;⑤经济特区____________________;⑥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⑦纺织工业中心________;⑧钢铁工业中心________________;⑨核电站____________________;⑩水电站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部分商品棉、粮基地、工业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和能源基地的空间位置与分布,要求考生熟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熟练判读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图。

正确解答该题关键是熟练判读题目所提供的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图。

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既有自然资源,又有城市、商品性粮棉基地,考生判读时应注意明确要求,防止因审题不清产生误识。

同时,填写名称时应注意结合教材中有关的地理事物名称,防止误判。

【答案】①松嫩平原②江汉平原③胜利油田④神府煤田⑤厦门⑥湛江⑦郑州⑧包头⑨秦山核电站⑩安康水电站

17.读“中国部分地区图”(图3—5—20),在下面相应空格中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名称及其他内容。

图3—5—20

①省级行政区简称________;

②省人民政府驻地________,在该处有东西向干线________铁路通过;

③山脉________,该山脉南侧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________;

④纵向铁路干线________;

⑤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该城市东面临近的著名渔场是________;

⑥著名油田________,该地原油主要通过________方式运往南京等地加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部分地区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相关的问题,要求考生熟练地判读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并能运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有关问题。

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熟练判读所提供的分布图。

第①题应注意填简称;第②题应注意填写经过郑州的东西向铁路线;第③题应注意填写秦岭南侧的温度带;第④题京九铁路的判读应注意其介于京广线与京沪线之间的位置特点;第⑤题中宁波的判断应注意其位于杭州湾口南侧的位置特征;第⑥题应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适宜管道输送的特点考虑。

【答案】①鲁②郑州陇海③秦岭亚热带④京九铁路⑤宁波舟山渔场⑥胜利油田管道运输

18.读“我国某省区图”(图3—5—21),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及有关内容填入空格内。

图3—5—21

(1)A为________山脉,该山脉________坡草木茂盛,是我国重要的山地牧场。

(2)B代表的铁路干线已西延伸到边境的________,形成东起我国________,西到____________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3)近年来发现,该省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

正在勘探和开发的油田中,C代表________盆地北部边缘油田,它与图中其他油田均位于具有良好储油构造的陆上________盆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疆的部分区域地理特征,要求考生认读我国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熟记部分省级行政区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理解石油资源的形成与古地质构造、地质的作用的内在关系。

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判读省区名称,可从其轮廓形状、山脉、河流、沙漠等分布特征上推断为新疆。

(1)题推断天山的北坡草木茂盛,可依据其北坡降水量较多进行判定;第

(2)题关于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端点,主要靠识记;第(3)题可从石油形成的条件(沉积作用显著;地质史上有丰富的有机质)推断其应为沉积盆地。

【答案】

(1)天山北

(2)阿拉山口连云港荷兰鹿特丹(3)塔里木沉积

※19.读“中国部分地区图”(3—5—2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解答相应问题。

图3—5—22

(1)A为“九五”期间重点工程____________水利枢纽工程。

它对防____、防凌、减____________、发电、灌溉及解决下游断流问题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2)B为纵向铁路干线________线。

C为重点建设的________煤矿。

(3)图中所示大河中游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____,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综合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措施。

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判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示意图。

(1)题识记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从其位于河南省,介于黄河中游与下游的交界处附近判读,其意义应结合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和黄河中下游水文特征方面考虑。

(2)题京广铁路的判读可从图中三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的位置识别,京广线位于西侧;神府煤田的判读可从其位于陕西省北部的位置特点上判断。

第(3)题的关键词是“中游地区”,考生能认读出黄河,则可推知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垦乱伐,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可推知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

【答案】

(1)小浪底洪沙(淤)

(2)京广神府

(3)水土流失滥垦滥伐(或植被严重破坏)植树种草、修筑梯田

 

【资料补充】

 

【实事追踪】

一、问题一:

青藏铁路工程

1.背景介绍

1994年7月,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做好进藏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0年11月,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交通、旅游,促进西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2001年2月8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批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消息,这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修建进藏铁路十分关心和重视。

1958年,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1984年正式交付运营。

2.学科分析

(1)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

①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惟一不通铁路的。

青藏铁路建成后,将结束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使我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驻地都有铁路相通。

②青藏铁路将完善我国的铁路网。

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海省省会西宁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63千米。

本铁路一期工程由西宁至青海西部重镇格尔木(简称西格段),长约845千米,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拉萨(简称格拉段),全长1118千米。

③青藏铁路建设将创造世界地理之最——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的地段有965千米,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5072米。

④青藏铁路建设将带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西藏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和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后一个未受到污染的地区,作为世界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它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在人类极限生存环境下产生的高原特色文化,也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到雪域高原进行探险、猎奇、登山、科学考察、朝觐和观光。

⑤青藏高原面积占全国的1/8,修建铁路比其他运输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已建成的四条公路中,目前只有青藏公路能保持长年畅通,承担了进藏客货运输的80%,而航空运输运量小、价格昂贵,因此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

(2)青藏铁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规划通往西藏的铁路,除青藏铁路外,还有另外三条路线:

甘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

国家之所以选择首先建设青藏铁路,是因为这一线路具有许多优势。

①从方案比较看,青藏铁路工期最短、投资额最少。

青藏铁路总工期仅为6年,其他三线约为30年以上。

线路长度、桥隧总长及密度、工程造价、运输能力、运输路径等方面,都是其他三条进藏铁路不可比的。

②从施工条件看,青藏线所经大部分地区,无重大制约工期的工程,且铁路线基本与青藏公路并行,交通条件最为方便,为铁路组织大型机械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青藏铁路除冻土外,已绕避了大部分不良地质地段,全线无雪崩、沙漠、沼泽等。

(3)修建青藏铁路技术问题已经解决

①冻土问题是修建青藏铁路最主要的技术难题。

青藏铁路穿过的冻土区有550千米,冻土路基的最大特点,就是路基上部都有一层厚度1~5米的季节性冻融层,其下为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多年冻土层,受天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极易融化,产生下沉或融陷;而寒季融化层再度冻结则会产生膨胀变形,会极大地影响铁路路基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给今后的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我国的高海拔冻土研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现在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基本分布规律已基本搞清,冻土区修建铁路在技术上已没有大的问题。

②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高寒缺氧影响施工和运营。

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仅为海平面的60%~70%;空气中含氧量少,比海平面低38%~46%。

缺氧和低气压,会使人的机体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劳动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

同时,由于含氧量低,造成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机械的功效也有大幅度的降低,首先表现为机车牵引力下降。

针对高原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青藏铁路设计采取了“快速通过高原,减少布点,减少定员,减少劳动强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4)青藏铁路沿线生态保护问题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青藏高原线路所经多为高原草甸地区,受严酷的气候条件控制,植被生长非常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铁路的施工,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主要是人为活动对地表和植被的扰动。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高原植被的保护与恢复,采用分段施工、逐段移植的方法,即将每段路基划分为若干个施工段,将本段取土坑及路基基底草皮铲下后,及时移植到已先期施工完毕的路段。

有关专家认为,从长远看,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但不会破坏环境,反而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由是:

西藏缺乏煤炭资源,人均产煤量只有6千克,通过青藏公路运进区内的煤炭成本非常高,每吨达600多元。

昂贵的煤价,造成能源结构的极度不合理。

目前农牧区的主要生活能源为木材和畜粪。

在青藏铁路所经的藏北地区,居民靠砍伐坡上生长的爬地松做燃料,而爬地松往往要几十年的生长期,这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

青藏铁路建成后,可以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藏,从而为西藏改变能源结构、制止盲目砍伐森林草场、保护生态做出积极贡献。

 

二、问题二:

西气东输工程

1.背景介绍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对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川渝四大盆地的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8年10月,国家计委同意开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迅速成立专家组,对西部气田的储量规模、开发前景、供气能力和东部地区用气项目进行论证,作出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初步规划。

1999年10月底,国务院将这项重大能源工程纳入国家项目管理程序。

2000年2月14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国家计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方案的论证汇报,对资源储量、市场前景和技术经济可行性作了研究。

当年3月25日,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宣布西气东输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比较选择,最终确定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实施方案为:

第一期工程每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建设投资1400多亿元。

管道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市郊区的白鹤镇,全长4000千米。

管道分为两段铺设:

2004年春季建成靖边至上海区段,并率先供气;2005年夏季建成轮南至靖边区段,实现全线贯通。

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7月4日全线开工。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

2.学科分析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但能源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均高达72%。

大量燃煤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尤其是粉尘和酸雨危害严重。

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已迫在眉睫。

(2)天然气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无灰尘,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

增加天然气的使用可以改变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缓解煤炭运输压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3)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消费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

中国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总量的59%。

截至2001年底,累计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2.5万亿立方米,形成180亿立方米的年产能力。

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全国天然气需求量最大的地区,预测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用气量,2005年为83亿立方米,2010年为145亿立方米。

因此,东西资源和需求的差异对西气东输提出了迫切要求。

(4)天然气适合利用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还具有运量大、连续性强的特点,因此西气东输宜采用管道运输的方式。

 

三、问题三:

我国的人口问题

1.背景介绍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

把人口状况搞清楚,对于国家制定人口、教育、就业等政策,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科分析

(1)人口普查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进行了四次人口普查,对政府的宏观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0年11月1日零时起,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展开,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圆满成功。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①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全国总人口达12.95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降到1.07%,进入了世界人口低增长行列。

②城市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比例达到36.09%,比1990年增长了9.86个百分点。

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同10年前相比,初中、高中和大学程度的人口均有大幅度增长,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