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900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docx

整理过农大毛邓三复习知识点1

 题型:

单选30*1=30, 多选10*2=20, 简答4*5=20,论述2*10=20,

材料分析1*10=1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P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P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和和进步归结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集中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红色笔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内涵、产生的时代主题、科学体系、活的灵魂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P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P14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P19

1945年党的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P14

3、邓论产生、科学体系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P22-23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P23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商,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的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体系:

本质论 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三个代表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坚持执政为民P29

5、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回答了一系列问题P10

毛: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

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胡:

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思想路线的发展及内涵

(1)毛泽东--实事求是P。

45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P50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P51、P54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会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该话语重点在于“解放思想”P46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

P56

(3)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江泽民之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P52

(4)胡锦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P55

2、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红色笔记)

(论述题)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简答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是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石。

3、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P59-60(P63的解答)

答: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任务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P64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P65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有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P66

近代中国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66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前途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P69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6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P6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P71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P72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P74

“一次革命论”和的错误“二次革命论”的错误P75

“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发封建的同时,也发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8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关系P69(红色笔记)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建设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当由小到大有强到弱的实践,就不会有当的建设的理论。

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69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为什么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P79-81(红色笔记)

1、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必然是军队。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是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或得广大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

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有中国式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和足以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P90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P90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

P99-102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四马分肥”即企业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P101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P103(红色笔记)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P117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P122

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2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P124

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P129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P137(红色笔记)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2、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P147

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51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十八大提出2020年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化。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不可逾越的?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的性质:

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P162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主题。

P164

3、改革的历程: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P166

4、三个有利于P167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内容: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调高人民生活水平。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P168

6、实行对外开放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7、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P172

8、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红色笔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复习)

1、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

(1)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181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P181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P182

(5)现代企业制度四个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P184-185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P188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P189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P189,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P190

(5)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P19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P191-192

(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P192

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实际情况的运用)

(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3种类型:

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P194

4、结合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可从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两方面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内容P200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帮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

加强自主创新,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P205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

P205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个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特征(红色笔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P207

走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支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P207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特点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P207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及其地位P211

(5)统筹区域发展:

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P212

(6)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展开分析)(红色笔记)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的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工作,开展全民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课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源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P216)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