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874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x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中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中来。

联系我们山区的实际,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加要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要把抓机遇,抢人才作为一项紧迫性的任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促进民族经济的早日腾飞。

  一、少数民族人才面临的问题

(1)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偏小,发展不均衡。

在党和国家有关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贯彻以来,山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从缺少到不断发展、补充,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和各类人才也与日俱增。

但是,民族地区拥有的各类人才总量仍然偏小,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在年龄、性别、素质方面差别大,而且民族地区之间的人才素质差距也极大。

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颈瓶,解决民族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性任务。

  

(2)整体素质不高。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也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回来就业,但总体上看,民族人才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仍然未有较大的改善。

  (3)少数民族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返乡的数量逐年减少,大部分流向珠三角地区;二是一些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也流向外地,使得民族地区的人才十分匮乏。

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发展不快,又关键在于缺乏人才;而培养、引进人才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形成了经济发展与人才吸引相互制约的“怪圈”。

  (4)少数民族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是机关党政干部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特别是指导农村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紧缺。

在企业管理、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人才也非常少。

  二、少数民族人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足。

有些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缺乏对人才发展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利用人才的忧患意识,没有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有的领导干部用人不正,没有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仅凭个人的喜好评价和挑选人才,造成在任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缺失和失察;有的地方缺乏吸引人才的措施,人才的激励、鼓励措施和创造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措施也不足。

  

(2)培训和教育的力度不足。

  (3)对人才吸收的渠道、层次和途径少。

  三、解决少数民族人才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后继人才

  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发展民族教育,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培养四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积极贯彻执行发展壮大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指导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领导,增强对培养民族人才紧迫性的认识,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积极争取与各级党组织、统战部门、民族部门、人事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把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制度,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加强领导、督促和检查,把人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有力地保证民族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不断加大对现有民族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一是制定教育和培训措施,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逐步加大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保证民族各类人才及时得到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二是采取多样的教育和培训方式。

应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岗位的要求,从本地人才队伍的状况出发,采取向民族院校、地区院校、地区党校设立和开办培训班进行岗位业务技能、知识更新和学历教育培训。

对政府干部可以通过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挂职锻炼或者参观学习等办法进行培训,特别是要有计划地多培养一些农业技术、卫生、教育和企业管理人才,把人才输送到外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采取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措施,创造民族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1)采取措施,为民族人才施展才干提供舞台。

一是要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的制度。

要给予少数民族人才在家庭、生活、工作、培训教育等方面优先照顾,鼓励他们为民族经济建设做贡献;二是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要按照党的民族干部和民族自治法规的规定,认真选好、用好人才,既要从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又要坚持标准,看本质,看主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任人唯贤,好中选优,不降格以求。

  

(2)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改善人才队伍结构。

要加大力度吸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紧缺人才,比如在教育、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弥补民族地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缺口。

  (3)要拓宽选才渠道,广开才路。

一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对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特别是党政干部的选拔让群众有更多的参与选拔

 

,坚持群众对民族人才的民主评议,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多种途径吸引人才。

要主动出击,拓宽选材用人的途径,不仅要靠大力吸收大中专毕业生,而且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在农村中发现和培养一些德才兼备,有实践经验的农村知识青年和农业种养技术人才,鼓励外出学习技术的青年回乡创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大力从外地发达地区吸收各类专才,为我所用;三是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重点技术带头人和党政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使庸者下能者上,为民族地区选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为民族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如果不对流动儿童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

这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

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一项对41名打工子弟学生和23名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问题检出率为58,而同期调查的相对应的本地学生的检出率为26。

调查还表明,打工子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级阶段表现更为突出。

连云港的情况也是这样。

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喜欢甚至讨厌城市的孩子,一个需人们警惕的现象是,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

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实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周围老师、同伴、父母等的影响,所以,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认为他们行,他们会很棒,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不行,他们就会感到不行。

对于打工子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因此,他们会经常得到负面的消极评价,这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大压力,由此产生较重的上述症状。

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

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是保证安定、团结的根本渠道。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20xx年3月,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妇联对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就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被调查家庭中父母年龄在30?

40岁之间的有6人,占60,40-50岁的有2人,占20,20多岁的2人,占20。

从事的职业中:

个体户有8人,占80;做临时工的有2人,占20;家长的文化程度:

小学、初中文化的9人,占40;无文化的1人,占10。

  2、经济收入方面,父亲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亲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

家庭的住房条件:

40平米以下的8户,占80;40-50平米的2户,占20;生育子女情况:

生育1孩的有3户,占30;生育2孩的有6户,占60;生育3孩的1户,占10;家庭里的卫生习惯:

非常注重的占30;比较注重的占50;不很注重的占20。

  3、孩子在新浦读书情况:

有1个孩子在新浦读书的有3户,2个以上的有2户,这表明,凡是只生育1个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带在身边,而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将另一个孩子放在了家乡。

对孩子的读书情况:

有20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30的家长表示有点了解,50的家长表示不了解。

  4、对孩子的辅导:

10的家长经常辅导,20的家长有时辅导,70的家长表示不辅导。

孩子做作业时:

10的家长会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长自己做家务,30的家长看书、看电视,在外工作的有40。

孩子做作业的时间:

在1小时以内的占30,2小时以内的占40,3小时以内的30。

  5、家庭里订阅报刊:

1份都没有的占90;有1份报刊的占10。

家里的课外书籍:

90的家庭里课外书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里有20本;家长对新知识:

非常感兴趣,常看书的占10;有时看书的占10;不看书学习的占80。

  6、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

每天交流的占10;经常交流的占10;不常交流的占80。

孩子和家长说心里话:

10孩子主动说;40是家长问了才说;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

20的家长表示有时会满足;80的家长表示从不满足。

家长向孩子的许诺:

10的家长表示一定兑现;90的家长表示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兑现时向孩子作认真的解释。

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

给孩子讲道理的占20;打骂孩子的占80。

  从以上一系列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较为具体的情况。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相对拥挤,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狭小。

多数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表明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视。

现在外出务工重点是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家长对孩子读书情况的关注程度有提高,他们希望孩子成长

 

进步。

家长中多数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

  第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好。

每天交流和经常交流的很少,能够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和家长在询问后说心里话的孩子占50;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家务,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书籍、报刊杂志,使得孩子在家里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

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知识面、见识上与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长没有家教理念,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满足的不多。

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

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往往回答:

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题目自己看不懂,没有能力教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

不少家长希望学校多教育孩子。

事实上,他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现在的家教混淆起来了。

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识的教育。

说明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二、流动儿童与社会关系

  1、同学关系。

学生来自各地,但是学生在学校时,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关系而影响与其它同学的交往。

学生们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并让他们彼此结下了良好的友谊。

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歧视、充满了温暖。

  2、与社区的关系。

这次调查的流动儿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尽管他们没有本地户口,然而新浦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边缘简易的窝棚,都是他们童年度过的场所。

他们在城市的环境中长大,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调查中67的孩子都喜欢这里的生活,理由不外是进步、现代化。

他们羡慕也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本地上学(38),留在这儿工作(49)。

  三、流动儿童教育:

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目前流动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