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docx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2008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一、网络构建
二、复习重点
1、[生命的结构层次]
2、[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无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3、[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群增长]
4、[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成分]
生物类型
代谢类型
作用
地位
生产者
绿色植物(含捕虫草)、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自养型
是消费者、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地位(基本成分)
消费者
以活体为食的动物、寄生生物(含菟丝予)
异养型
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有效地控制生产者数量,有助于生产者传粉、受精和传种
非必需成分(非基本成分)
分解者
腐生生物(含蚯蚓等)
异养型
90%的有机物都依赖其分解,归还给无机环境
重要地位(必需成分)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绿色植物同化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归还给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圈的稳态
三、可能出现的考点
1.生态因素的生态效应及其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分析、判断,并联系实际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
例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
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
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例2、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蛙与飞蝗的关系是(将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B.寄生C.捕食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及种群增长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例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例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
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计算公式是N:
[a]=[b]:
[c])。
A.30B.32C.64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
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头。
A.a×8n-1B.a×8n+1C.a×8n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5、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如图的组成成分)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写出调查项目。
地点:
池塘
器材:
温度计、光照强度测定仪、酸度计、溶氧测定仪、水网、显微镜、放大镜、笔、记录本等。
调查项目:
(1)非生物因素:
。
(2)生物成分:
①;②;③。
例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例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理解应用。
例8、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例9、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B.a>b+dC.a
例10、右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
请据图回答:
(1)③为,4为。
(2)6为,7为。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实现的。
(4)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5、各类生态系统得特点、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得稳定性判断。
例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例1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四、考点测评与习题演练
习题演练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习题演练2、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习题演练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习题演练4、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
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①
习题演练5、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习题演练6、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习题演练7、
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习题演练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习题演练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习题演练10、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
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习题演练11、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②
习题演练12、为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
年均1.93mg(干重)/L
年均1.02mg(干重)/L
1013~1015个/m2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
该水体具有一定的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测试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
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习题演练13、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
D、E代表5种生物)。
习题演练14、科学研究已证实某类有机污染物对水生软体动物雌性个体有致畸作用,畸变雌性体内出现雄性生殖器官。
近期某水域被该类有机物X污染,为了解此有机物对水生软体动物是否有致畸作用,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提出开展探究活动。
请利用中学生物实验室常用器材以及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
采自未受污染水域、体重相近、性成熟的水生螺(A螺)(300只),解剖镜,有机污染物X溶液,养殖池,正常A螺雌、雄性器官解剖图谱等。
提示:
给药剂量、具体仪器操作不作要求,室温恒定,养殖时间30天:
A螺为雌雄异体,性别特征可在解剖镜下鉴定:
(1)拟定课题名称:
(2)设计实验步骤:
(3)预测实验结
参考答案
例1、B
例2、
(1)B、C
(2)多
(3)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例3、C
例4、
(1)D
(2)B、C(3)乙稳定甲增长(4)C(5)C
例5、
(1)水温、水中含氧量、水面光照强度、pH。
(2)①生产者:
水草、浮萍、栅藻、团藻;②消费者:
虾、草鱼、黑鱼;③分解者:
细菌、真菌
例6、D例7、C例8、C例9、B
例10、
(1)③为分解者、4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2)6:
光合作用7:
呼吸作用
(3)食物链
(4)生产者
例11、C例12、C
习题演练1、B习题演练2、B习题演练3、B习题演练4、C习题演练5、B
习题演练6、D习题演练7、B习题演练8、D习题演练9、C
习题演练10、
(1)A、B、C水A草原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
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
。
②取样方法不对。
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习题演练11、
(1)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
(3)减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
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习题演练12、
(1)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2)自动调节(或自净化)
(3)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
(4)入水口
习题演练13、
(1)
(2)
习题演练14、(l)探究有机污染物X对A螺雌性器官畸变的作用(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①随机取A螺数只解剖,对照解剖图谱,识别雌、雄生殖器官特征;
②将A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只(至少30只);
③向实验组养殖池中加人一定体积的有机污染物X溶液,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饲养和其他条件均相同;
④养殖30天后,将各养殖池中A螺在解剖镜下解剖观察并与标准图谱对照,记录性畸变雌螺数量;
⑤计算雌、雄个体性畸变百分率。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①对照组雌性和雄性螺类生殖器官正常;
②实验组雌性个体出现性畸变。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