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85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docx

中国保险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保险市场

1、中国保险的历史

(1)中国古代保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褐”。

说明白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不期而遇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便采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规避风险,防范灾害:

图腾崇拜、巫术、占卜,企图达到消灾免难的目的。

在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靠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平安的方法,仍是难以达到目的,必须靠人类自身和群体的力量,互助共济,才能共同保障生活的安定。

据《逸周书文传》记载,早在夏朝后期,就有“天有四秧(殃),水早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之说。

孔子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照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Ⅰ、历代施行的各种赈济制度

①委积:

积蓄。

少量为委,大量为积,用于赈救。

是中国古代后备仓储制度之一:

②常平仓:

春夏积银,秋冬积谷;

③义仓:

民众自行集资,为荒年提供救

④广惠仓:

赡养社会老幼。

积谷“为官吏之移用,县仓转而郡仓,民益甚远,而为军国之资。

官知其敛,未知其散,民见其入,未见其出”

⑤民间社会互助组织:

宗亲福利会、长寿会

Ⅱ、危险分散原理在货物运输中的应用

①盐运:

提款自保、带征商本税;②货物运输:

船会

Ⅲ、民间举办的特殊保险形式:

麻乡约:

在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一大民间运输组织。

它的全称是“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由四川经江县人陈洪义(又名陈鸿仁)于1852年在昆明首创,以轿子经营客运,1860年货运,1866年经营邮递信件和汇兑。

镖局

(2)近代西方保险的传入

中国的资本主义形式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经济侵略而来的。

在1801年仅有一些外国商人临时组织的会社,承保船只及其运载的货物。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些印度加尔各答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置了代理处。

1805年英商在广州成立了谏当保安行,近代西方保险制度便由此传入中国,该保险行经营至1935年。

西方保险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以1840年为界,之前大多由洋行代理,其后广为设立,中心也由广州转移至上海。

(3)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诞生及发展

①德盛号1865年E月25日,创设了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

②1873年1月14日,“上海轮船招商公司”正式开张,半年后改名为“轮船招商总局”。

1875年11月4日成立保险招商局;

③1876年7月3日成立仁和保险公司;1878年4月17日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专保仁和的溢额和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灾保险业务,后改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华商保险公司从1865年始创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水火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总计有45家,其中在上海设立的37家。

1907年在上海成立了华商火险公会。

这些情况都表明了民族保险业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兴起和形成。

但这一时期民族保险业的资本和规模都不大,对比外商保险公司还是处于薄弱地位。

④1926年以后,中国保险业出现了一个新形势,就是中国的银行业相继投资于保险业。

较早的有1926年12月由东莱银行等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的安平水火保险公司。

1929年11月由金城银行投资100万元(实收50万元)开设太平水火保险公司。

1933年,又联合交通、大陆、中南、国华、东菜等银行加入,增资至500万元.实收300万元,并改名为太平保险公司。

官办的有1931年中国银行拔资200万元创办中国保险公司,1935年中央银行拨资500万元设立中央信托局保险部,交通部拨资50万元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局保险处(专办简易人寿保险)。

民族保险业从1926年到1936年11年间有了较大发展,全国保险公司有40余家,分支机构126家。

但这40家保险公司中,实收资本在400万元以上的仅2家,300万元以上的有2家,200万元以上的3家,100万元以下的有33家。

基于自身力量较弱,华商保险公司成立了总经理处,联合承保巨灾分保业务,防止利润外流。

⑤民间开办的人寿小保险:

养生送终。

福建省首创的福星人寿小保险公司,对参加的被保险人。

每月只收保费1元,也不用医生检验身体。

规定10个月内出险,只还原本,10个月以后出险赔50元,40个月以后出险赔100元,80个月以后出险赔150元,150个月满期后,偿还200元,而且手续简便,适应了一般市民的需求。

因此业务日渐发达,在全盛时每月经收保费约有l万元,保费积存金达60万元。

于是各方竟相效仿,相继设立的人寿小保险公司达40余家。

⑥保险经纪人的发展

随着近代保险业的创办和发展,保险经纪入便应运而生。

保险经纪入也称经理员,旧弥“保险掮客”。

主要是介绍保险业务、在保险合同订约双方之间斡旋,促使保险合同成立,并为此收取佣金。

保险经纪人代表投保人选择保险人,代办保险手续,他们为保险人介绍了业务,保险人则根据保险费的一定比例付给佣金。

它是当时整个保险业经营活动中的一部分,不论中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基本上都是由经理员或经纪人招揽而来,当时投保人自动上门参加保险的极少。

保险经纪人所赖以为生的,即其介绍保险业务所得的佣金。

在1935年以前,经纪人的佣金没有任何限制。

由于同业问竞争剧烈,一般公司便以高额佣金,延榄有力量的经纪人,而大经纪人又以特别折扣笼络小经纪人,许多人只知罗致顾客,不顾保户和保险公司的利益。

“其所代收的保费,例得按月汇交,无须即时交付,三数月一交者,已同司空见惯,积习相沿,流弊百出,小则拖欠,大则逃帐,亏损公司之事,已数见不鲜。

万一承保财产出险,或者保户提出迟费要求,则公司尤为吃亏,此皆滥用经纪人之结果。

”1936年,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鉴于上述情况,为谋求补救,又联合上海火险公会,共同研讨,制订了《经纪人登记规章》,共有6章37条。

其目的在于“禁止经纪人非法发还回扣予被保险人,规定经纪人的登记及给证办法与其所得佣金的限制”。

1927年出现了国人自办的保险公估行;1937年颁布了修订后的《保险法》及《保险业法》。

(4)英、美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垄断

19世纪60年代初,外商洋行和保险公司纷纷涌入上海,竞相开设洋行和保险机构,他们经营历史悠久,资本雄厚,因而在中国保险市场占主要地位。

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长达100余年。

它们以上海为中心,不断向内地渗透,其分支机构遍布中国的各重要口岸城市。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商保险业就逐渐渗入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美商保险公司便与英商保险公司平分秋色。

据1937年《中围保险年鉴》统计,外商保险公司及其代理饥构设在上海的共有126家,而华资保险公司仅有24家。

从业务上看,当时水火险业务的经营,保险费率的厘定,均出自英商之手;同时还采取跌价与放佣的形式与华商保险公司竞争。

从规模上看,在火险方面较华商大10倍,水险方面大50到60倍,由于规模有限,华商保险公司不得不与外商公司订立的分保合约。

中国每年流出的保险费外汇达235万英镑,占全国保险费总收入的75%。

据《中国保险年鉴》和有关资料估计,整个保险业中外商约占80%,华商仅占20%。

重点介绍:

美商美亚保险公司,是一个代理性质的保险公司,由美国人科尼利斯·范德尔·斯塔尔于1919年12月12日创办。

1921年后,斯塔尔又陆续在上海创建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和友邦水火保除公,1939年美亚在上海的总公司迁至纽约,1941年停业。

1945年重返上海、广州经营业务,1951年6月停业撤离上海。

以后,斯塔尔在美亚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美国国际保险集团。

(5)抗战时期的中国保险业

①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沦陷区保险业的管理。

—是成立辅助管理机构关东州火灾保险协会;二是重新登记:

三是成立伪满洲国的保险专业机构,满洲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及邮政生命保险占领保险市场、扩大阵地,四是加强立法,制定《满洲生命保险株式会社法》,制约外国保险公司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初期,上海租界成为“孤岛”,由于原来的英、美、法租界待殊关系,与战火弥漫的其他地区比较,相对安今和稳定。

一些沦陷区的富有阶层,为免遭战祸,携带大量游资涌入“孤岛”,其他日车占领区的金融机构也转移到租界,致使上海工商业畸形发展,大量游资为寻求出路,竞相投入保险业,新开设的华商保险公司扰如雨后春笋,较战前增加两倍多。

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租界。

英美等国保险公司被接管停业。

日本帝国它义妄图控制上海保险市场,由十余家日商保险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了东亚保险公司。

在此期间,上海许多原有和新建立的华商保险公司,激于民族义愤,不屑与日本保险公司建立分保关系,但当时英、美、法等国的保险公司已被迫关闭,华商保险公司的分保关系中断,因此,唯一解决分保问题的就是华商联合起来,相继成立了太平分保集团、大上海分保集团、久联分保集团、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台共6个分保集团,共有6个分保集团,参加公司计80家。

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大批工商企业的内迁,促使大后方的经济有了发展的契机,呈现战时特殊繁荣景象,内地保险业也得到相应发展的机遇,重庆一度成为大后方保险业的中心。

大后方的保险机构以官办保险公司为主,包括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人寿保险处、中国产物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邮政储金汇业局寿险处、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等8家。

地方保险机构、民办保险公司急剧增加,保险市场竞争激烈。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止,已有60余家。

(6)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保险业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重心东移。

原在抗日战争期间迁往重庆的如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中央信托局人寿保险处、中国产物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后来在重庆成立的官僚资本保险机构,如太平洋产物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中国人事和一些民营保险公司都复员或迁沪。

太平洋战争期间被迫停业的上海外商保险公司又卷土重来。

最先复业的是美商美亚代理保险公司,其他如英商保险公司等也陆续复业。

与此同时,集中在上海的游资涌向工商业投放,保险业也成为竞相投资的渠道,上海又恢复成为全国保险业的中心。

再保险机构在抗战期间建立的分保集团基础上,又有了调整和发展,基本上有三类,形成了三股力量。

第一类是以官僚资本保险公司为主体,并于194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再保险公司;第二类是以上海的一些华商分保集团为主体;第三类是以外商保险公司为主体。

②截至1948年6月底,全国保险业的总分支机构已有602家。

其中上海的中外保险公司,包括外商保险代理机构,最多时有275家,破纪录地增达高峰。

在此期间,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驻美分处于1948年5月6日在纽约华尔衔开业,开办资本为250万美元。

它是中国在美国第一家获准特许设立的保险机构。

③解放前夕的中国保险市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恶性通货膨胀,保险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陷入了大混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滥发保费折扣佣金,任意放宽收费期限,任意扩大自负保险责任,随意签发外币保单。

到1949年,华商保险公司的总分支机构已由1948年6月底的602家锐减为369家,其中一部分机构实际上已停止营业。

④解放战争自1947年起转入战略进攻后,一些大中城市相继解放。

当时共产党的政策规定,凡企业股份中官僚资本占50%以上或虽未超过50%,但其行政实权掌握在官僚资本控制之下的保险公司应予接管,对其他保险公司进行监理。

上海接管官僚资本保险机构的工作自1949年5月30日开始,于1949年9月1日成立联合清理处,接管清理工作于同年10月23日基本结束。

在官僚资本保险机构中,除批准中国产物保险公司和专营船舶保险和船员意外保险的中国航联意外责任保险公司复业外,其他被接管的保险公司对未到期火灾保险单一律办理退保手续,终止保险责任。

对人寿保险金的清理,因涉及解放前货币的多次贬值,与银行存款清偿同样,草拟了《人寿保险金清偿办法》,上报审批。

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放后上海贯彻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扶持私营保险公司复业和加强对保险业的管理。

其间一共有104家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