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860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22.docx

讲核心考点全突破22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讲核心考点·全突破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7·全国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思维:

通过平均温度日变化图综合考查气温日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及文字材料

解读图中信息,结合其影响因素回答问题

考场解题建模

答案:

(1)B 

(2)C

突破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突破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温室气体(CO2、CH4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突破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突破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9·郑州模拟)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该绿洲所在地区和图示日期最可能是(  )

A.内蒙古东部 6月22日至23日

B.甘肃中部 7月2日至3日

C.新疆南部 3月21日至22日

D.宁夏北部 1月3日至4日

2.根据图中虚线、实线的变化特点可判断(  )

A.虚线表示绿洲,气温日较差较小

B.虚线表示沙漠,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实线表示绿洲,白天地面升温慢

D.实线表示沙漠,白天地面辐射强

3.图示日期大范围大气环流较静稳,则当地近地面大气(  )

A.白天向绿洲辐合

B.夜晚绿洲气压较高

C.白天向沙漠辐散

D.夜间沙漠气压较低

【解析】1选B,2选C,3选C。

第1题,图示日期该地区气温为14℃~34℃,故排除C,D选项;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地方时为14:

00左右,图中显示气温最高值出现的北京时间为16:

00左右,因此该地位于100°E附近,故B正确,A错误。

第2题,晴朗天气下,绿洲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沙漠。

读图可知,虚线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实线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故虚线表示沙漠,实线表示绿洲,排除A、D两项;晴朗的天气,绿洲上空的水汽含量比沙漠大,因此夜晚绿洲大气逆辐射强于沙漠;绿洲的比热容大于沙漠,白天地面升温慢于沙漠。

故C正确,B错误。

第3题,沙漠的比热容小于绿洲,升温和降温都快于绿洲。

白天,沙漠气温高,气压低,绿洲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大气由绿洲向沙漠辐散;夜晚,沙漠气温低,气压高,绿洲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向绿洲辐合。

故C正确,A、B、D错误。

【加固训练】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

(1)、

(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1)选A,

(2)选B。

(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品质量。

考点二 热力环流

   (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abB.bcC.adD.cd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小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1.区域认知:

结合图像、材料,对考查的区域进行认知

2.综合思维:

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综合分析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

绘制区域热力环流示意图

景观图、大气受热过程图、热力环流示意图

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分析

考场解题建模

(1)题,思路分析如下:

(2)题,思路分析如下:

答案:

(1)C 

(2)B

突破1——热力环流的形成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②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a.受热地(乙地):

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b.冷却地(甲地):

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突破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图示

海陆风

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山谷风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城市热

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020·湘潭模拟)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冬季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有(  )

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

②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

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

④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  )

A.甲流向乙B.乙流向丙

C.丙流向丁D.丁流向甲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图中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说明河谷中部气温高于两侧,①③是谷地气温低的原因,可直接排除;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

第2题,图中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说明河谷中部气温高于两侧,谷地中部气流上升,上升后向两侧流,然后从甲流向乙,从丁流向丙,乙和丙向谷地中部流。

【加固训练】

  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上升气流

【解析】

(1)选B,

(2)选D。

(1)题,由图Ⅱ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比较可知,甲地气压差大,乙地气压差小。

则甲地近地面只能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只能是低压,高空是高压。

对应图Ⅰ甲处近地面①为高压,高空④为低压;乙处近地面②为低压,高空③为高压。

(2)题,乙地近地面气压低,是空气受热上升而形成的,而甲地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a和c的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变化,但南北半球没有确定,因此a、c两地的风向既可能左偏也可能右偏。

考点三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18·全国Ⅱ卷)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思维:

通过南极地区部分区域图,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图和文字材料

通过相关位置的判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考场解题建模

答案:

D

突破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三层次”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以北半球为例)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突破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

①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③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④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续表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②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草原气候

高温多雨为湿季

信风带

高温少雨为干季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炎热干燥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的形成与P气压带无关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七月份出现伏旱

B.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

C.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

D.撒哈拉沙漠终年高温

2.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P位于30°N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过后,在7月份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天气,A有关。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B有关。

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是由于昼夜温差大所致,C无关。

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有关。

故选C。

第2题,读图可知,Q位于北纬60°附近,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从低纬吹来,暖而湿,随着气流的上升,凝结降水,故选A。

【加固训练】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2)题。

(1)图中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全球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大陆西岸,终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1)选A,

(2)选D。

(1)题,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30°吹向60°,为偏南风;根据图中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纬度带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转,因此形成西南风。

(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在盛行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考点四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

(1)、

(2)题。

(1)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2)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思维:

通过世界季风分布图,综合考查季风的风向、成因与影响

世界季风分布图和文字材料

结合季风的分布、成因及影响回答问题

考场解题建模

答案:

(1)D 

(2)D

突破1——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突破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突破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

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

伯利亚

(亚欧大

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风都是季节性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2.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图中A表示东南季风、B表示西南季风,C表示东南信风。

A、B是季节性的,C是常年存在的;只有A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受C影响的地区不一定会出现降水;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

第2题,图示季节,亚洲的东部、南部盛行偏南风,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亚洲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2019·聊城模拟)读50°N纬线(图甲)和180°经线(图乙)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示季节B地(  )

A.盛行东南季风B.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

C.沙尘暴盛行D.农作物冻害严重

4.A、C两地气压中心(  )

A.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B.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

C.都出现在当地的冬季D.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

【解析】3选B,4选D。

第3题,由图可知,A地为高压中心,可判断为亚洲高压,此时为冬季。

B地在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遭受寒潮的侵袭。

第4题,读图判断,A地是亚洲高压,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为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两个高压中心气流均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心气流都是下沉气流。

A出现在冬季,C全年存在,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加固训练】

  (2019·濮阳模拟)读澳大利亚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

hPa)和某地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1)、

(2)题。

(1)此时,图中Q地干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B.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D.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影响,降水不多

(2)某地降水量统计图最可能反映的是图中的(  )

A.Q地   B.R地   C.S地   D.T地

【解析】

(1)选C,

(2)选D。

(1)题,根据图中Q地附近等压线分布状况可以判断,此时Q地受东南风影响,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干燥少雨。

(2)题,先分析出某地降水量统计图中呈现冬雨较多的信息,然后由果溯因,分析冬雨较多的原因和对应的地点。

具体分析:

某地降水量统计图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6、7月,这是南半球的冬季,冬季降水较多的是地中海气候,而T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多阴雨天气。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