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760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x

1819第3单元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全面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感受和明确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重点:

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难点:

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包容性的内涵。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1)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1)地位:

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

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一判] 

(1)从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

(2)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  )

提示:

(1)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体现出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出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错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确很辉煌,曾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想一想]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中已经融为一体了。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提示: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呈现出渐趋融合的趋势;但是,它们没有融为一体,还都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作用: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连一连] 将下列对中华文化的表述与其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内涵: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判一判] 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  )

提示:

错误。

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求同存异是指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3.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材料一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其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它是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材料二 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受现实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习俗。

(1)材料一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从博大精深角度看,材料二体现出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征?

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一万年和五千年等——源远流长;多个区域文明等——博大精深;多个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等——包容性。

(2)区域性特征(或者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表现

形象表述

具体体现

独特性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和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虽渐趋融合,但保持着各自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和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

侧重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特别提醒]

区域性指向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民族性指向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上述材料说明(  )

【导学号:

32532123】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思维导引 

审设问

作为材料说明类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关键词去正确解决材料信息的指向。

审材料

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体现出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和内涵丰富,这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析选项

C ①④观点正确,但都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②③符合题意,入选。

[借题发挥]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或空间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对点训练]

1.进入21世纪,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D [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

A、B、C三项都正确评价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排除。

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置,但不能说是首位,故D项错误,入选。

]

2.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人们常说:

“一方水土,一方子民;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

32532124】

A.这是由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精深

C.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互融合

A [A项从形成原因角度正确分析了不同水土形成不同文化,故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指向“精深”;C项指向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当前,我国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中,经常以“和”字为主题。

“和”字取于《论语》中“和而不同”之意,认为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调和异议,才是最彻底的妙药良方。

文化活动中,通过“和”等汉字传承中华文明,让人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思想之恒远,体会到中华汉字内涵之深奥。

(1)材料中“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华文化包容性什么内涵?

(2)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对文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 

(1)“和而不同”指向对各种不同的文化问题,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即体现出中华文化包容性中的求同存异。

(2)既有利于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又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包容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2.关于包容性理解的几个细节

(1)求同存异,换个角度讲,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兼收并蓄,换个角度讲,就是文化创新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特别提醒]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维吾尔族居住地区的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国家文化,渐渐地形成了本地的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

由此可见(  )

【导学号:

32532125】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 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兼收并蓄 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思维导引 

审设问

属于体现说明题,根据材料中的词句明确题意指向。

审材料

融合了周边国家文化、体现文化的包容性,本地的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文化的区域性。

析选项

D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①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

[借题发挥] 兼收并蓄体现出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为我所用。

[对点训练]

[教师备选题]

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平共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

这表明岭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  )

A.独特性B.多样性

C.开放性D.包容性

D [题目中“岭南文化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表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选D项。

]

1.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大肆摧毁当地的文化机关,废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代之以日伪的教材,强迫中小学生学习日语。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与消解中华文化的做法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