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7593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docx

《山地旅游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

编制说明

 

1、背景及任务来源

(1)标准的编制背景:

在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贵州省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三大战略,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竞争、服务能力跟不上游客量增长、游客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均衡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其他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等。

由于贵州在地形上属于高原山地,山峰、峡谷、河流、溶洞等各种地形地貌遍布全省,导致道路等级也偏低,交通耗时较长等问题,如不提前对客流量进行预判预警,当客流量较大的时候,在交通不便、空间狭小、景点分布广等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甚至带来安全问题。

(2)任务来源:

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适时启动与山地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该系列标准规范和引导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标准作为系列标准之一,正是为实现此目的而立项启动。

2、标准编制的意义和目的

(1)标准编制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休闲放松方式,贵州省多样的山地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方土特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同时,贵州省的交通条件日益完善,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贵州省高瞻远瞩,将旅游产业作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发展,并且出台了各种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政策、制度和优惠措施等,使得贵州省旅游产业呈井喷态势。

激增的客流量给旅游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较多的游客、不同景点或季节的游客量不均衡等,除了带来安全问题之外,还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由此产生的负面旅游信息极大伤害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或者避免游客量较大或分布不均衡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标准编制的目的:

本标准的编制正是为解决游客激增和分布不均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目的是针对贵州的山高坡陡、峰险洞深,道窄路滑等山地特色,制定景区客流调控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指导和规范各景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省、市(州)、县(区)三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管理的规范,既考虑整体又考虑单个景区的客流疏导和预警,全面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3、标准编制过程

工作过程的时间节点(立项时间、成立编制小组、标准工作稿、征求意见稿的完成时间);应包含成立起草小组,明确起草小组人员分工与任务;收集并学习与编制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国行地标内容,确定标准结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完善的情况。

本标准立项时间为:

2018.9.26

成立编制小组时间:

2018.10.1

标准工作稿完成时间:

2018.11.7

征求意见稿完成时间:

2019.9.9

起草小组成员:

黄娅、杨炯蠡、李云冀、张李楠、张英佳、王喆。

工作分工:

杨炯蠡负责统筹,黄娅主持编写,李云冀主笔撰写并辅助黄娅工作,张李楠负责查阅相关标准、张英佳调研相关景区;王喆调研相关技术,形成调研报告。

收集到的相关法规、地方标准等主要包括:

GB/T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

GB/T20416—200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50298-201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GB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

GB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

总则

GB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

GB5768.3-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

道路交通标线

GB5768.4-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4部分:

作业区

GB5768.5-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5部分:

限制速度

GB5768.7-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7部分:

非机动车和行人

LB/T0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经多次调研、讨论,形成标准的结构,主要包括:

标准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必备条件、基本要求和景区客流调控指引的基本要求。

经多次讨论和修改,并咨询专家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

4、编制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护人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者的舒适感是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是制定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本标准贯彻的主要原则。

(2)科学性、政策性原则

标准中指标值的确定,要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

如康养环境质量标准,要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

制定控制标准的技术措施和指标,要考虑它们的成熟程度、可行性及预期效果等。

同时,标准还需体现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标准的依据和采用的技术措施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3)可证实性原则

标准中所规范的内容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同时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

标准的要求应尽可能定量,少用或不用定性要求。

定性要求通常是原则性的。

(4)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

(5)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家标准 

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家标准,用国家标准为指引,结合贵州省发展实际,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在国家上位标准指引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地方标准。

5、标准编制的主要内容说明

除标准的共性部分之外,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模块进行编制:

(1)针对山地旅游特色的几个概念或定义进行了阐述。

(2)由于客流预警导引绝大多数方法、措施都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因此在第4部分阐述了客流预警对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在信息化、预警发布、导引信息、行政管理等必备条件。

(3)第5部分对景区实现客流预警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提出基本要求。

(4)第6部分按照监控-预警-导引的思路,分别阐述了景区客流监控系统、预警系统和导引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6、技术依据

本标准依据当前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等IT领域的主流技术进行编制。

考虑到IT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以及标准的相对稳定,本标准仅提出要求和指标,不涉及具体的参数数值。

本标准主要涉及的技术有:

视频监控、移动支付、电子显示、无线网络、身份识别、自助设备、网站和应用程序等。

7、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符合现行的法律要求,标准适用范围具体,标准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与国家或行业标准一致,能够满足既定的需求,与现有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之间不冲突。

标准从实际需要出发,无过高性能和指标要求。

符合我省省情。

8、专利及涉及知识产权情况

本标准所列内容除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外,皆为编制团队的科研成果,不涉及第三方知识产权。

9、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时均以开现场会议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研究讨论还不能确定的下来继续查找文献、实地走访或者向相关部门咨询,形成最终意见。

10、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建议

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以及背靠成渝经济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方面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我省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制定的各种旅游优惠等措施,已使旅游业的发展呈井喷态势,客流量的剧增和分布的不均衡为旅游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还带来旅游体验的降低,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

建议将该标准作为推荐地方标准,经3-5年的试用后,修改完善后推荐为强制标准。

11、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该标准为新制定标准,无相关旧标准需要废除

12、附录:

《贵州省山地旅游景区客流调控指引建设标准调研报告》

 

贵州省主要景区客流预警与导引调研报告

1、国内外客流预警导引的相关研究

1、景区客流预测:

王瑜等在《基于时空耦合的游览性公共区域客流聚集风险分析》中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背景什刹海景区不同时间和地点下客流聚集风险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疏散方案。

王玲等在《基于预警平台大数据的事件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运用GIS对上海80家A级景区客流数据进行空间信息表达,并构建理论模型检验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GI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可直观表达客流分布规律。

2、客流预警与导引:

2015年5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

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2015年4月1日起实施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各景区如何核算最大游客承载量,增强了实际可操作性。

然而现实却是,景区要么“沉默不语”,缺乏相关信息披露;要么即便进行了游客信息提前发布,但缺乏必要的警示或有效阻止客流手段,实际上没有有效避免游客扎堆景区。

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部门或景区还缺乏与“预警限客”相配套的紧急限客等应对措施和疏导方法。

白云等在《关于城市风景区客流智能疏导预案系统构建的思考》一文中利用优化和模型计算的方法针对风景区特定的情景制定疏散预案,降低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预案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情景-应对-预案”的思路,做到明确、清晰、针对性强。

集合风景区现有应急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事故预警、应急处置、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统计和查询等功能的集成,实现了应急预案的智能化管理。

特别强调了集合、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客流疏导中的作用。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阳书媛等对游客空间分流疏导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先科学确定景区的合理容量,再在景区内分流,最后与周边地区资源连纵分流的思路。

李俊以合肥市部分代表性旅游景区为例研究了旅游景区游客热能分布状态及疏导路径。

提出分时预约、分时进入以及利用电子眼或者红外线装置扫描景区内的游客热能,进行预报预警的方案。

张柳在其硕士论文《网络信息对旅游流的导引与互动机制研究——以西安为例》中得出国内游客对旅游网络信息的内在需求较大,网络信息查询的推力显著形成;绝大多数类型的旅游网络信息导引率处于中高度导引水平,旅游网络信息对旅游者的旅游计划及行程影响显著;旅游网络信息时空导引效应显著形成。

旅游网络信息的时间导引效应可分为导引前和导引后两个阶段,网络信息流对潜在游客存在实际效用,从而导致后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移动,并相应伴随物流、旅游流和信息流的衍生和流动;旅游网络信息的空间导引机制分为两个旅游决策前和旅游决策后两个环节,在网络空间信息的作用下,潜在旅游客流在地理空间中发生不同空间尺度的真实运动。

薛燕妮在其硕士论文《五台山生态旅游的客流有序疏导模式研究》得出五台山景区线路长度远远小于床位和停留时间这两因子的结论,说明景区内部的线路长度限制了景区整体的环境承载力。

通过对内部景点之间线路网络连通性的四个指标进行评价,结论表明景区现存线路网络不够完善。

进而设计出了合理可行的旅游线路。

该路线可使游客有序流动,并在人流过大时对游客进行有效疏导。

饶亚玲在其硕士论文《基于客流疏导的景区游览线路优化研究》利用图论方法对景区内的游览线路进行优化(包括利用网络最短路模型优化两景点间的连接线路和利用最短哈密顿路模型优化经过线路中所有景点的连接线路两方面),以实现游客在游览目标的指引下能尽快到达目标点,避免走重路、错路、弯路而浪费时间加剧景区拥堵。

根据优化后的线路,在现有的物联网、互联网、RFID、智慧服务中心等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开发成相关的APP。

在客流高峰期,游客可以利用相关APP在了解景区内客流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优化后的游览线路规划自己的游览行程,从而自主避开拥堵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客流疏导。

由此可见,景区的道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于客流的疏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近年来部分省外景区采用的预警和导引措施

1、海南省

2015年三亚首次发布《三亚市2015年春节黄金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公布景区票价和最大游客承载量、最佳游客承载量,指导散客理性出游、错峰出游。

根据预测,大年初三、初四为三亚景区客流量高峰期,三亚发布旅游提醒,恳请游客尽量错峰出游,并要求景区游客接待量达到预警线启动应急措施时,各景区务必配合景区管理部门的疏导措施,文明安全出游。

针对服务散客,除了发布消费提示,许多景区开展了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措施,力保旅游安全和旅游体验。

呀诺达景区通过采取扩建景区交通要道、加设分流栏杆、开展百日活动等多项措施,保障景区游客的旅游消费质量与安全。

随着自驾游的增多,停车难、行路难备受关注。

为方便散客出行,一方面,三亚首条景区公交专线——天涯海角至大小洞天公交专线2月4日正式开通,游客可免费乘车玩转鹿城景点。

另一方面,三亚南山、天涯海角、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也提前做好景区停车场的建设,通过租用、平整土地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停车位,缓解客流高峰期停车位“一位难求”的情况。

呀诺达、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天涯海角等景区纷纷与同程网合作,设置电子票务打印机,游客只需在机器上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入园。

南山景区在2014年底投资近200万元对景区电子门票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更新。

新的系统将在2015年春节前投入使用,不仅为景区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新型互联网线上线下营销业务对接提供前端基础支撑,也将实现售票电脑化、验票自动化、数据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为散客提供便捷的一站式购、检、退票服务。

除了不断改善散客入园体验外,许多景区也纷纷借力微信平台,为散客提供在线服务。

2、湖北

2017年湖北随州千年银杏谷正式启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的“迹客”平台,游客在绵延12公里的银杏谷景区再也不用担心拥堵。

眼下正值随州古银杏的最佳观赏期,银杏谷景区游客频频爆满,福银高速洛阳店出口经常拥堵。

2016年旺季时一天内有3万多游客,大量的客流对文物保护和游客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

借助移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的旅游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景区实现智慧管理。

湖北移动“迹客”平台围绕旅游景区管理的痛点,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从福银高速随县均川段到银杏谷景区的13个基站热点,对区域的人口数量进行统计、预警、监控、疏导。

系统也可统计出监控区域下,每天的客流峰值和累计客流量,景区管理者可以根据游客数量疏导游客。

对于游客来说,当银杏谷客流量超过告警阈值时,游客会收到短信。

目前,恩施、黄冈两地69个3A级以上旅游景点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武汉24个3A以上景区全部实现移动4G网络覆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6年完成利川腾龙洞景区的无线覆盖和建始石门河视频监控项目搭建。

十堰市计划2017年在全市发力旅游信息化,实现重要景点引进移动大数据旅游管理平台。

3、山东

2015年山东发布重点旅游景区最大客流承载量,威海4A及以上景区日承载量和瞬时承载量,均有了上限规定。

一旦接近客流上限,各景区便会采取停止售票及分时段、分路线进入等方式限流和分流。

为了不让游客“白跑”,威海相关景区将根据客流情况,通过媒体和网络等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游客应在出行前及时查看。

威海市多家景区制定了景区人流过于密集时的应急预案,其中便包括限流、分流措施。

刘公岛景区2014年国庆长假时,客流量一度达到了35000人次左右。

为此,景区工作人员立刻对旅客进行分流,暂缓旅客进岛。

而西霞口景区在旅游旺季时,也曾对旅客进行疏导、分流。

威海市旅游局为了防止游客从很远地方赶到景区却无法进入游览,旅游管理部门将会引导各景区,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不让旅客白跑一趟。

2015年国庆黄金周,山东各地的传统景点也是人潮涌动。

省旅游局统计的四十个重点景区,在创下假期首日85万游客这个历史纪录之后,到10月2日下午五点半,这一数字被刷新到了近117万人。

据报道,天尺亭大屏幕上显示今天的趵突泉地下水位是28.08米,已经远远摆脱的停喷的危险,这欢腾的泉水,今天为趵突泉景区带来了5万游客。

游客量距离景区最大承载量只差不到2万人,为了避免拥堵,景区内新安装了500个监控摄像头,如果某个区域客流过于密集,景区将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必要时停止售票。

到10月2日下午3点,泰山景区单日接待量已经接近8万人。

今年景区首次启用了“智慧景区票务系统”,实时分析客流动向,为控制客流提供预警研判信息。

而曲阜三孔景区10月2日接待的游客数量则超6万人次。

为了缓解接待压力,三孔景区延长了景区门票有效期,孔庙、孔府、孔林联票或单个景区门票都从“一票两日内有效”延长为“一票七日内有效”,让游客放慢脚步,有充足的时间体味儒家。

4、重庆

重庆多项“黑科技”可实现游客流量监测预警

 2018年6月,洪崖洞“智慧景区”一期工程将于端午小长假建成投用,可360度旋转的网络直播摄像头、客流统计摄像头、WiFi探针、热力地图等一系列“黑科技”,将大幅提升洪崖洞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洪崖洞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单日游客接待峰值近4万。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及旅游体验,5月25日,洪崖洞景区运营方重庆小天鹅集团,与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旗下的重庆旅游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由后者为洪崖洞“量身定制”智慧化管理服务提升方案。

洪崖洞“智慧景区”工程将分为两期进行。

一期工程主要利用旅游物联网、旅游大数据、旅游人工智能等,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监控、引导和预警。

为此,该公司在洪崖洞景区的9个出入口,安装了19台双向滚闸门禁设备,对游客流量进行动态管控。

“每台闸机进了多少人,出了多少人,后台都有数据显示。

”王成实说。

同时,景区的所有进出口通道,包括消费通道,都安装了游客流量统计摄像头。

“游客流量统计摄像头与普通摄像头不一样,它可根据旅客头部、肩膀的行进方向,分析其路线,判断游客是进景区还是出景区。

”王成实介绍。

“WiFi探针则针对的是游客的手机。

”王成实称,只要游客的手机开启了无线局域网功能,哪怕没有连接到景区WiFi,WiFi探针都可捕捉其信号,了解某个区域内的人员密集情况。

这些数据采集后,会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制作成实时的热力地图,管理者可据此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

“除了方便管理者,普通游客也可在景区内的信息发布屏、微信公众号上查看热力地图。

”王成实称,旅客可据此理性选择前往的时间,避免盲目前往造成拥挤。

此外,景区内还增添了全覆盖的广播系统和可同时满足5000人上网的WiFi系统。

据介绍,在整体解决思路中,智慧化监测管理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洪崖洞景区将持续推进洪崖洞智慧景区建设,包括在客流高峰期向景区周边外地手机用户推送预警短信,提前进行客流疏导;以景区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为游客提供集电子导游导览、动态路线推荐、文化内容传播、在线商城、社交互动、咨询投诉等服务。

二期工程预计今年10月1日前完成。

5、四川

进入2018年8月,泸沽湖迎来暑期客流高峰。

8月7日,云南丽江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委会发布了游客承载预警。

根据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和《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泸沽湖景区最佳游客承载量为9000人/日,最大日承载量为1.5万人/日。

8月6日,进入景区游客人数为19059人次,其中云南方向10186人,四川方向8873人,已经超过景区游客最佳日承载量,接近最大承载值。

同时,8月6日,进入泸沽湖景区自驾车辆为4073辆,云南方向2029辆,四川方向2044辆,道路交通较为拥堵。

泸沽湖管委会按照《泸沽湖景区旅游高峰期客流控制和应急管理暂行方案》启动应急管理机制。

每天13:

00至16:

00是情人滩、里格观景台、走婚桥等主要景点客流高峰期,建议广大游客合理安排游览行程,避开人流车流高峰。

同时,泸沽湖环湖公路弯多路窄、临水临崖,且景区、社区交织,为保障游览安全,提升游览体验,请服从景区工作人员线路引导和疏导安排,文明驾驶、规范停车,共同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景区游览环境。

6、浙江

2015年10月3日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公布杭州国庆黄金周最新客流数据:

全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83.78万人次。

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所属公园景区共接待游客81.17万人次,创近年来新高。

据了解,这是今年7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最高日承载量为79.75万人次之后,西湖景区首次超越这一数字。

西湖景区单日客流81.17万人次创新高,已超过“最大承载量”。

西湖景区的最大日承载量是79.75万人次,这一数字是去年的10月3日创下的,同时也是此前的一个峰值。

 10月1日,白堤断桥入口对游客实行限流。

整个国庆期间,景区内外加强了疏导管理力量,通过多种措施来确保游客安全。

例如,在断桥上临时设置绿化护栏,引导游客;在白堤上临时设置游船码头,每20分钟一班游船,免费送游客到少年宫码头,以尽快疏散客流。

同时,杭州市旅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今天(10月3日),市、区两级旅游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力量185人次,重点对西湖景区及周边的湖滨、灵隐、雷峰塔等区域进行巡查。

另外,当西湖景区游客量接近或达到最高承载量的时候,管理方可以对游客量大的区域如灵隐寺、断桥等,及时采取智慧旅游管理措施,控制人流量。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手机软件提醒,游客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旅行团则可以接到通知后调整出行。

7、山西

2018年国庆假期进入第二天,五台山景区提前迎来旅游高峰,大量游客涌入景区,景区旅游接待工作和交通压力陡增。

游客中心、交警、公安、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多部门联勤联动,建立高效勤务指挥体系,优化路面勤务模式,加大客流和交通疏导管控,景区旅游秩序良好。

过去几年及节前酒店客人预订情况预测分析,今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自驾游客人数仍将占游客的主流。

为了保障节日期间旅游车辆通行顺畅和停车需求,景区启用扩容后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和核心区4个临时停车场,新增大小停车位2900多个,政府机关、宾招单位的停车场和空地全部对外开放,引导游客停好车辆后乘坐公交车前往景点。

同时,根据公安局指挥中心监控系统,将每一个景点和交通路口的实时情况反馈,对中心区的客流、车流进行合理调度、及时分流。

路面勤务通过现场情况进一步优化路段交通组织,加强交通疏导,为游客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景区分布在主干道各路段和各景点的20座导游公共服务咨询岗亭全部正常运行,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在客流量最大的游客服务中心,大厅设立了自助售票机和线上线下一体化门禁系统,游客可以自助购买门票或通过门票二维码、身份证通过检票闸道,缩短了游客排队购检票时间。

在游客服务中心和景点便民执法执勤点,还设立了旅游投诉举报电话和旅游速裁法庭,可以及时快速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纠纷。

8、广西桂林

2017年11月28日,桂林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桂林旅游产业研究院同时在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挂牌成立。

桂林旅游大数据中心蓝色屏幕上显示着当前桂林游客总数,共142442人。

而通过一幅中国地图上的示意图,国内各个地方的游客都仿佛水流一样汇集在桂林。

同步显示的还有桂林市内各个景区的监控数据和旅游住宿分析系统,通过接入数据,桂林的旅游住宿人数、属性都能够分析出来。

此外,屏幕上还同步显示了广西区内和区外的游客人数,并且排出了当前不同景区的旅游热度。

通过种种数据分析,形成了一幅桂林游客基本路线图。

初步的数据都是通过手机漫游分析出来的,所有来桂林的异地手机号码,首先通过国家旅游局定下来的口径计算出来。

”2017年,桂林市旅发委与公安、铁路、民航以及中国移动、东方国信、携程、桂林旅股等单位企业建立采集桂林旅游数据合作项目,对旅游数据平台和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初步具备了采集中国移动游客实时数据、全市住宿数据、景区视频监控和客流量数据、部分旅游汽车运行轨迹数据、旅游舆情分析数据等能力。

今年完成全市33家4A和部分3A旅游景区的视频监控图像91路,共享图像30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