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后康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229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截肢后康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截肢后康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截肢后康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截肢后康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截肢后康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截肢后康复.docx

《截肢后康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截肢后康复.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截肢后康复.docx

截肢后康复

截肢后的康复

作者:

陈露华 

 

一.概述

截肢后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截肢多由于严重创伤、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原因所致。

国外约70%的截肢由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其中包括糖尿病、脉管炎、动脉硬化、恶性肿瘤等疾病;而我国则以外伤为多见。

根据1987年的抽样调查,我国有肢体缺损者80万人,其中上肢截肢约占2/3,下肢占l/3。

截肢严重致残,一般都需要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

截肢后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重建丧失的肢体功能,防止或减轻截肢对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截肢后的康复由外科医师、康复医师、假肢师、康复治疗师、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合作完成,是手术、假肢装配和康复治疗密切结合的统一过程,其中康复治疗是贯穿整个康复过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手术及假肢的效果,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二.康复评定

(一)功能损害特点:

1.髋部及股骨上段10~13cm以内截肢:

髋关节及其周围肌肉功能丧失,以腰腹肌操纵骨盆带动假肢运动。

2.大腿截肢:

髂腰肌、臀肌功能尚保留,但髂胫束、腘绳肌、股直肌、缝匠肌及内收肌功能受损;同时截肢造成肢体重量丧失,破坏髋部肌力平衡,常伴有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截肢平面越高,影响越大。

   截肢后要求安装坐骨结节承重假肢,使得承重点从髋臼后移至坐骨结节,这对伸髋的活动范围和肌力的要求增高。

同时使用长腿假肢步行时能耗比一般步行增加60%-70%要求患者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

3.大腿截肢:

膝部和髋部容易发生屈曲挛缩和肌肉萎缩;假肢步行时,步态接近正常,但足的蹬离作用和足跟着地时的足背屈动作丧失。

4.肩部截肢:

一般只能安装美容假肢,以肩带远端带动假肢作摆动动作。

近年来,也有安装肌电功能假肢的。

5.上臂截肢:

可引起肩带肌肉萎缩,肩肱关节与肩胸关节活动受限。

在儿童可引起姿势改变及发育不对称。

6.前臂截肢常出现肩关节、肘关节挛缩,肩带肌及上臂肌肉萎缩,要注意相应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练习。

前臂的旋转功能损害不易用假肢来弥补,应尽量通过锻炼扩大旋转范围来补偿功能缺失。

(二)  心理:

截肢后给病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损害,病人往往表现抑郁、焦虑,甚至不配合。

(三)  适应症:

对于各种截肢需要早期康复介入。

 截肢后康复的基本作用:

包括保持全身健康和促进功能重建两个方面。

 l.康复治疗可以防止持续卧床引起的合井症,对年老体弱者尤为重要。

有报道老年人膝下截肢者术后死亡率为5%-30%,大多因肺炎、肺梗塞而死亡,早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预防这些合并症的发生。

康复治疗还能改善残端的血液循环,消除残端的疤痕粘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2.康复治疗可对抗因截肢所引起运动不足,保持患者的全身健康,改善心肺代谢功能,以及增强有氧运动能力以适应安装假肢后运动时的能耗增加。

据报道大腿截肢后用假肢步行的能耗比正常步行增加约2/3。

对儿童截肢者,应注意防治脊柱侧弯和不对称畸形的发生。

 3.康复治疗可防治截肢的关节挛缩,保持及改善残肢的关节活动度;可防治失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增强残存肌肉的肌力,保持适当的肌力平衡,以便更好地操纵假肢、稳定近端关节和保持正确的姿势;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残端以便假肢的安装。

 4.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独立正确地装卸假肢,能够学会假肢的基本操纵技术,熟练掌握假肢操作技巧,提高利用假肢活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达到利用假肢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职业活动的目的。

对上肢优势侧截肢者,应注重发展非优势侧上肢的代偿功能;对下肢截肢者,要训练良好的行走功能,减轻能耗,必要时训练骑车或驾车等活动能力。

 5.通过康复治疗,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截肢。

避免悲观情绪,对截肢和使用假肢产生良好的心理适应,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使肢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三.手术与康复治疗的配合

截肢术是指将人体四肢某平面以下远侧肢体用手术方法切除。

由于这种手术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残疾,所以,在临床上应从病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严肃认真对待,严格掌握适应证。

随着断肢再植的成功及血管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一些濒于死亡的肢体得以存活,截肢术的适应范围正逐渐缩小。

当肢体无法存活或保留肢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时,截肢不可避免。

但是,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截肢术已从一种挽救生命的破坏性手术改进成为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整形手术。

截肢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截肢残端。

传统的截肢方法是将残端肌肉作环形切断,不作固定缝合。

目前的主要改进在于截肢残端的张力成形,即将残端肌肉在适当的张力下包绕骨端,原动肌和桔抗肌分别牢固固定于骨端,这样既可以防止肌肉短缩和肌肉萎缩,又可为操纵假肢提供有效的动力,并能获得丰富的本体感受反馈,改善以后假肢的运动质量。

在装配肌电假肢时,也能发放较好的肌电信号。

下肢采取使残肢与假肢接受腔全面接触的方式,使应力负荷分散,有利于早期进行负重和步行练习。

残端有肌肉覆盖,采用前后或左右等长皮瓣,有利于切口愈合防止残端溃疡、疼痛及疤痕粘连,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残端。

上肢和下肢的截肢术因其功能的需求不同也有差异。

上肢残端和假肢不需负重,主要是进行功能活动而下肢残端则要参与负重和行走,所以,在截肢时,上下肢的切口的位置、残端的形状、皮瓣的设计、骨端和肌肉的处理等也各有不同。

 

四.截肢后早期康复

(一)即装假肢:

近年来对于年轻的、不是由于血管疾病而作下肢截肢的患者,提倡术后即时安装临时假肢。

就是在截肢完毕后,立即残端伤口包扎,用石膏作残端敷料外的硬包扎,安装临时假肢。

术后即装假肢的优点:

①加快伤口(创口)的愈合和残肢的定型;②减轻手术后残肢痛和幻肢痛;③减轻水肿;④从第一天起病人可运动;⑤随着二天或三天承重的增加,可穿戴临时假肢行走;⑥康复时间加快,医院和护理人员工作的无效性降低等。

即时假肢的使用:

术后l-2天即可开始在步行器或平行杠内进行部分负重练习,负重量应循序渐增。

可先用假肢试踩体重计,体会不同负重时的肢体感觉,根据这一感觉来掌握负重量,并经常核对。

由上肢通过拐杖、平行杠或步行器来承担大部分负荷。

术后第l-2天残肢负荷不超过5kg,创面愈合前不超过10kg,术后4周内不超过15kg。

第一次练习每日I次,时间l-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

先在平行杠或步行器内步行,然后扶双拐步行,每10天左右更换一次石膏,术后1个月左右即可装配永久性假肢。

(二)早期假肢:

早期假肢的出现的目的如同手术后即装假肢一样,但是它是一种柔和的,危险性小的方法,它是在术后即装假肢的错误危险方式中而出现的一种方法。

假肢的适配不再是在手术台上完成,而且是在创口愈合时期,也就是一到三星期。

早期假肢装配接受腔使残肢的承重能力改善,但不要过分要求它,在接受这种处理方法制作假肢时还要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

(三)传统方法:

截肢术后组织尚未充分愈合时,要注意残肢姿位,以防止常见的关节挛缩畸形,如服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等。

残端作适当的包扎以防止肿胀并促进残端的收缩定型。

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当手术区疼痛缓解后,即可开始床上活动,包括健侧肢体的运动、腹背肌运动和呼吸运动,以防止全身性合并症。

在优势侧上肢截肢时,尽早开始训练非优势侧上肢以代替其功能。

上肢截肢时应强调早期起床活动,需卧床的下肢截肢患者也应尽早进行床上训练,主要是由健康躯体进行的床上保健运动。

组织基本愈合时应早期开始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以防治关节挛缩畸形,改善残肢关节活动度。

 

五.假肢前期康复

从切口愈合至安装好永久性假肢这一段时间称为假肢前期。

在这一阶段,除进行保健性运动外,还应强调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力练习。

出现关节挛缩时可进行被动关节功能牵引以矫正畸形。

肌力练习包括操纵假肢的动力肌、近端关节的固定肌,以及扶拐行走所必需的肩带肌和伸肘肌等。

在上肢截肢后拟安装挽索式假肢时,一般有4个最基本的假肢操纵动作:

即上臂截肢时的肩关节前屈、健侧耸肩;前臂截肢时的前臂旋前和旋后动作,应重点增强其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

安装肌电假肢时,利用肌电反馈训练方法作增大肌电信号及改善其随意控制的练习有特殊意义。

下肢截肢时应尽早在步行器或平行杠内练习单腿步行和扶拐步行。

 

六.安装假肢后的康复

安装好假肢后,除继续进行上述训练外,主要是依照假肢的功能设计进行操纵假肢的训练。

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到繁。

上肢假肢在假肢屈伸、旋转、假手开合等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练习日常生活活动动作。

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反复进行。

逐渐使动作趋于熟练,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耗能,达到实用水平。

否则设计制作精密的假肢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下肢安装假肢后作站立、平衡、步行。

上下楼、卧倒站起、骑自行车等练习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

还应练习假肢的装卸,要求能独立顺利完成。

基本功能恢复良好时,有条件的还可进行残疾人的特殊体育运动,以求进一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七.常见部位截肢后的康复

不同部位截肢后肢体功能丧失范围及程度各有不同,因而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有不同的重点。

(一)髋部离断及股骨上断10-13cm以内截肢

功能锻炼特点:

要着重改善脊柱活动度,加强腰腹肌肌力以便操纵假肢;加强肩带下压肌力及伸肘肌力,以利扶拐步行。

步行练习方法与低位截瘫时相似。

(二)大腿截肢股骨粗隆下20-30cm处截肢称为大腿中段截肢;膝上10cm以内截肢称为大腿下段截肢。

截肢部位越高,功能丧失越大。

功能训练特点:

1.关节活动度(ROM)训练:

为防止股关节屈曲挛缩,术后早期应十分注意使残肢姿位与躯干成一直线,必须抬高患肢时,应垫高床脚,不可在残肢下放置枕垫使髋关节屈曲。

早期应进行主动及被动的伸髋练习。

已有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宜行关节功能牵引:

可于俯卧位在残肢下加枕垫,在臀部放置沙袋;或在仰卧位用宽带将健侧髋关节固定于屈曲位,从而固定骨盆,再用沙袋压球肢伸展髋关节,沙袋重量以引起髋部适度的紧张感为度,每次持续牵引10-20分钟。

2.肌力训练:

臀大肌是伸髋和在假肢着地时伸膝的动力肌,对建立良好的步态和对抗髋关节屈曲挛缩具有重要意义。

训练方法可在仰卧位于残肢下放置枕垫,主动仲够使髋部抬起,利用体重作抗阻练习;也可在俯卧位利用沙袋重量作抗阻练习。

内收肌的作用是维持髋关节侧向稳定性,改善平衡与步态,对抗髋关节外展挛缩。

可在仰卧位或坐位用残肢和健侧肢体夹持沙袋,或残肢牵拉橡皮条作内收抗阻练习。

髋内旋肌由臀中肌、臀小肌的前部肌肉组成,其作用是对抗髋关节外旋挛缩,纠正八字步,可作抗人工阻力的髋关节内旋练习以增强其肌力。

也可与内收肌同时练习。

腰腹肌力的加强有利于对骨盆的控制。

一般可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作抬头、抬腿、挺胸、挺腰等动作进行练习。

3.假肢步行训练:

练习扶物或不扶物的坐下和起立;在平行杠内站立,向前、后、左、右移动重心,原地踏步,单足站立平衡练习;在平行社内、学步车内步行练习。

如果患者适应较好,可不必扶拐而直接练习徒步行走,进而训练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斜坡、上下楼梯等活动。

年老体弱及平衡功能较差者可先扶手杖或拐杖练习,熟练后逐渐去除拐杖训练。

只有熟练掌握假肢步行技术,患者才能建立安全感和信心,有利于进一步的功能训练。

用大腿假肢步行能耗较大,步行速度须与患者的有氧代谢能力相称,不能过快。

但速度过慢可增加肌肉的等长收缩,不利于惯性的利用,反而增加能耗。

一般应由患者在练习中自行选择适宜的步行速度。

开始步行练习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

要求姿势自然,步幅和步速两侧对称,躯于稳定地向前移动。

常见的异常步态有:

足跟着地时,足掌拍地有声,常因假足后缓冲装置不足引起。

足跟着地时,足不能跖屈,而是假腿外旋,常因后缓冲装置过硬所致。

假肢支撑期间腰部过伸,臀部撅起,是腹肌、臀大肌过弱或假肢接受腔前倾引起。

假肢支撑中期,躯干向假肢侧倾斜,是内收肌无力或接受较腔向外恻倾斜所致。

假肢蹬离时,足向内或向外扭动,是因假肢膝部屈伸轴安装不当所致。

假肢摆动时,向外侧画弧线向前迈动或健肢足尖踮起,是因假肢膝部过硬引起。

假肢蹬离后膝部屈曲过大,使得摆动困难,在摆动中期膝部突然伸直,产生撞击声,这种步态又称挥鞭样步态,是膝部过松,缺乏阻尼作用引起。

以上步态的纠正在于假肢的修正和针对性的肌力练习。

(三)小腿截肢

 功能训练要求:

 1.关节活动度练习:

应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可作膝关节主动或被动练习,也可进行关节功能牵引,即于俯卧位在膝下垫枕,在残肢远端用沙袋加压,或于仰卧位在残肢下垫枕,在膝上置沙袋加压。

 2.肌力练习:

在训练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膝屈伸抗阻练习,可牵拉橡皮条或对抗人工阻力,以提高残肢肌力。

 3.假肢步行练习:

小腿假肢步行较容易掌握,但也容易出现一些异常步态须加以纠正。

接受腔前倾或安装过前,跖趾断面过于偏后,足部过于背屈或足跟缓冲装置过则在假肢支撑中期使得膝关节不能充分伸直,在蹬离期易导致膝部   突然屈曲。

相反,则容易导致支撑期及蹬离期膝关节屈曲困难。

接受腔侧向对线不良可引起假肢着地时侧向不稳。

这些异常步态的纠正在于找出假肢的缺陷并予以修正。

               

(四)肩部截肢功能训练要求:

主要是扩大肩带的活动度,增强肩带肌力。

可在坐位对抗人工阻力作肩前、后、上、下运动。

拟安装肌电假肢时,宜用肌电反馈法进行动力肌的功能训练,包括肌电活动及各区肌肉个别收缩的训练。

如果发现脊柱侧弯倾向时,应作矫正练习。

(五)上臂截肢功能训练要求:

   1.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练习:

应强调肩膀、肩胸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力练习,特别是操纵假肢的基本动作,包括肩肱关节前屈、后用,健侧耸肩等动作,增加其力量和幅度。

拟安装肌电假肢或电动假肢时,应根据假肢的设计,用肌电反馈作发放肌电位及个别肌肉收缩的训练。

 2.假肢操纵训练:

首先要进行装卸假肢和调整挽素的训练,使患者能独立正确地安装假肢,然后进行假肢操纵练习,用肩部主动牵动挽柬控制假肢运动。

例如,在使用肘上二维控制系统的假肢时,用肩肱关节前屈动作在肘部未锁住时起屈肘作用,在肘部锁住时则操纵假手的动作。

用肩肱关节后用动作来操纵的肘部锁的启闭。

在使用肘上三维控制系统时,则用肩肱关节前屈起到屈肘作用,用肩肽关节后伸启闭肘锁,用对侧耸肩操纵假手。

由美军假肢实验研究室设计的APRL假手是用主动动作牵拉挽索使假手闭合,起握持作用,有被动的弹力结构使假手张开。

其操作方式是:

牵拉挽索使手指抓握,放松挽索时手指锁于抓握位,再次牵拉挽索时手指开锁,然后放松挽索时手被动张开。

以上动作可先进行个别动作练习,熟练后再作综合连贯的动作练习,要求动作稳定有力,最后练习用假手作自我服务训练。

肌电假手和电动假肢:

50年代开始发展的肌电假肢已逐步完善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也有生产。

其基本原理是用体表电极拾取残肢适当部位肌肉的肌电位,经过放大后,启闭开关以操纵假肢运动。

这种假肢的控制动作较接近自然,功能也较好,可以达到的抓握力大于机械假手,且不用挽索,避免了挽索引起的麻烦,外形也较美观。

肌电假肢可安装于各种长度的残肢,对高位上肢截肢比传统假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据国外经验,病人对这种假肢的接受率达90%。

其缺点是制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有时不够牢固耐用。

安装这种假肢要求残肢肌肉具有发放较大动作电位的能力,一般要在50mV以上,有时还需能任意作中度和强度的收缩,用来产生不同的假肢动作。

为此可用肌电反馈法进行专门训练。

在训练时,也应先练习个别动作,再作综合连贯动作的训练。

近来还有用残肢肌肉收缩触动微动开关或用肩关节运动拉动拉线开关以驱动电动假手,可用于肩关节离断或肩带截肢的患者。

(六)前臂截肢

功能训练要求:

前臂假肢一般用较简单的单维控制系统,即用肩肱关节前屈动作牵动挽索来控制假手的开合。

要在前臂处于不同的功能姿位时熟练地掌握假手动作。

前臂截肢后,多数采用传统的机械假手,但肌电假手具有更大的优点,它的捏握力可达7-12kg.比机械假手大一倍以上。

 

七、截肢后疼痛的处理

1.残端疼痛新装配假肢时,残端可出现疼痛,一般通过锻炼,患者逐渐产生适应,疼痛可自行消失。

有些残端疼痛是由于疼痛性神经瘤、疤痕粘连、骨刺形成和炎症等引起。

如疼痛持续,可行神经瘤切除、疤痕松解、骨端重新修整和抗菌治疗。

2.幻肢觉和幻肢痛多数的截肢者都有一些幻肢感,即被截去的肢体似乎继续存在,有时有逐渐短缩、扭转的异样感觉。

   截肢后一部分患者有肢体的钳夹感,针刺样、烧灼样或切割样疼痛感觉,称为幻肢痛。

疼痛部位可固定于肢体的某一部位,有时也会波及整个肢体。

幻肢觉和幻肢痛的原因尚不很清楚,一般认为是神经断端愈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或异样感觉,多数能在数周内消退。

但幻肢痛持续存在时必须加以处理。

首先必须把幻肢痛与疼痛性神经瘤、骨端骨刺形成、疤痕粘连、炎症和局部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局部疼痛区别开来,因为处理这些局部疼痛如神经瘤切除、交感神经节切除、动脉外膜剥脱等手术不能使幻肢痛得到缓解,甚至使之反而加重。

幻肢痛的治疗主要用各种物理疗法。

过去有人总结应用的方法达43种之多,仅1/3有暂时疗效。

近年来,有报道用音频电疗或磁场治疗效果较好。

1985年Carabell报道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将电极放置于对侧肢体相当于幻肢疼痛的部位,于疼痛发作时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但如将电极置于残肢上,只有1/4有效。

此外,应注意纠正心理紧张,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不安装假肢的截肢者幻肢痛常较严重。

及时安装假肢可有效地防止幻肢痛。

另外,残肢局部疼痛可作对症处理,如因残端疤痕粘连引起者,可作音频电疗及按摩;因残端缺血伴慢性炎症引起者,用磁场治疗有明显效果。

神经瘤可手术切除,也有人主张不必切除神经瘤,以免于扰残端,而以在近端作一小切口切断有关神经为宜。

截肢后的康复

2009-12-2216:

15:

17  (已经被浏览1386次)

一概述

1.概念

截肢是指当疾病或损伤造成肢体失去生命状态时,为了考虑全身的健康状况,由医务人员施行截去该病变肢体的手术。

但由于突然失去部分肢体,造成了终生残疾,往往给病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都带来不良影响。

据1987年抽样调查,我国有757万肢体残疾患者。

因此对其进行及时康复训练,安装假肢,不仅关系到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相当的社会效益。

2.原因

截肢的主要原因有损伤(包括物理和化学损伤);感染和炎症(如气性坏疽)

3.现代康复的观点认为:

①截肢手术后所留残端是圆柱形的而不是圆锥形的,大腿假肢的承重点在坐骨结节;

②术后立即安装术后即装假肢(immediatepostsurgicalprosthesis);

③接受腔由传统的开放式改为全面接触重点承重式。

采用从残肢上精确制取的石膏模型,用真空成型的方法制作树脂胶合材料的接受腔。

假肢是为补偿肢体缺损而制造的人工肢体。

它可代偿已失肢体的部分功能,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下肢假肢可以代偿站立、行走功能;上肢主要只能代偿人手的两三种基本功能。

上肢假肢分类

机械假手:

具有手的外观,完成抓握钩等基本动作(自身关节运动力源);外部动力手:

有电动手,气动手;工具手;装饰手。

下肢假肢分类

踝部假肢:

半足,赛姆假肢

小腿假肢(膝关节下8cm~踝上7cm)

传统型髌韧带承重型(PTB,PTES等)

全接触式PTK式

大腿假肢(坐骨结节下10cm~膝上5cm)

传统型(接受腔为圆锥形,有绞索)

骨骼式(内装有支撑件和人工关节,吸着式全接触形)

二康复评定

1.截肢的适应症状

虽然截肢是为了解除病人病痛,挽救生命,截肢后如能安装一副满意的假肢,则可不同程度地修复该肢体的功能,但应严格掌握截肢的适应证,慎重决定。

如有的骨肿瘤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似炎症表现,有的炎症表现酷似恶性肿瘤,须严格鉴别诊断决定是否截肢。

再如下肢血管供血不良并伴有剧烈疼痛者,非手术治疗无效且逐渐恶化者,在必须截肢的情况下截肢早比截肢晚好,老年人也是一样。

2.安装假肢的功能评定

安装假肢后对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评定,从中发现异常现以利于指导病人训练和对假肢的改进,根据其不同的假肢评定范围不同。

(1)上肢假肢:

主要观察其穿戴后活动控制能力和有无不适应问题存在。

如前臂假肢,要求控制系统的效率在70%以上,屈肘90。

时机械手能完全张开和闭合,在向接收曲表面加压时前臂无不适和疼痛,穿戴和不穿戴时肘关节的屈曲度数相等,其旋转角度左到不穿戴时的1/2。

(2)下肢假肢:

评定其安装假肢后有无不适、承重点是否正确、活塞运动是否正常受站立和行走的姿势是评定下肢假胶合理与否的主要内容

三康复治疗

(一)截肢术前的康复治疗

1.心理调整截肢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是沮丧、后悔与痛苦,甚至产生轻生。

医务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安装假肢,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截肢前的训练

(1)下肢截肢者,要进行健足站立平衡,持拐训练,如双上肢持拐所需的肌力训练和持拐步态练习,以便为术后早日康复打好基础。

(2)上肢截肢者,若截肢为利手,需进行利手改变到对侧的“利手交换训练”;患侧要进行对保留部分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训练。

3.使患者了解截肢训练的目的和内容

(1)保持健壮体质的训练,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健肢及残肢的功能。

(2)增强残肢肌力和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以防残肢肌肉萎缩。

(3)下肢截肢的负重和站立平衡训练和上肢截肢者的日常生产活动(ADL)训练。

(4)下肢截肢者的步行和步态训练,上肢截肢者手的精细动作和速度训练。

(二)截肢术后的康复治疗

1.截肢术后的处理

(1)避免残肢肿胀。

软绷带包扎的优点是患者舒适,便于观察伤口,不易导致肢体循环障碍。

硬绷带包扎能更好地控制截肢术后残端的肿胀,残端成熟定型后相对软绷带包扎约2-3星期,但不便于观察患肢的血运。

拆除残肢伤口缝线后,可采用间歇性气压循环仪治疗。

(2)保持合理的残肢体位。

为了预防残肢畸形,静止状态时膝下截肢的膝关节应保持伸直位;膝上截肢的髋关节应保持伸直位,且不要外展,以防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肘下截肢的肘关节应保持在45°屈曲位。

2.截肢术后的运动

(1)膝上截肢术后:

①呼吸练习;②残肢的被动运动,以髋内收为主;③俯卧位练习和髋关节主动伸展运动,防止屈曲挛缩:

④躯干和健肢的肌力训练;⑤残肢肌肉渐进抗阻性练习。

所有运动不能过分,以免伤口裂开。

(2)膝下截肢术后:

以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和预防膝关节屈曲挛缩为主,其它原则同上.

(3)双膝上或膝下截肢术后:

除上述原则外,加强双上肢的功能训练,为持拐作准备;注意双侧臀中小肌训练和跪位行走平衡功能训练(膝下截肢)。

3.安装临时假肢后训练

尽早使用临时假肢的优点:

减轻残肢肿胀;加速残肢定型;早期下地训练站立,减少因长期卧床的并发症,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早期站立练习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可选择假肢装配的最佳方案,以确保正式假肢的装配质量。

(1)穿戴方法的训练。

(2)站立平衡训练:

包括双下肢站立、健肢单腿站立和假肢单腿站立平衡练习,逐渐增加站立时间。

(3)迈步训练:

双杠内进行,先练习假肢迈步,过渡到假肢侧站立健侧迈步:

逐渐增大步幅;由双手扶双杠,过渡到单手扶杠、持拐支撑和徒手迈步练习。

(4)步行训练:

在迈步训练的基础上,开始用双拐步行,过渡到单拐、手杖和徒手步行练习。

注意分析和纠正步态。

(5)进一步训练:

进行转弯、上下阶梯和越过障碍物练习,以及倒地后站起及搬运重物训练。

佩戴临时假肢后,每日应坚持5-6小时的各种练习。

直到患者全身情况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