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典藏打印版.docx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典藏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典藏打印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典藏打印版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典藏打印版)
一、答题技巧:
1.审读考试要求:
“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应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有较大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2.三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
第二遍,细读,分析解剖材料。
(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
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3.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
提问一般有五种方式: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综上,简述……的启示(或得出……认识)。
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
(1)“根据材料回答”:
概括归纳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
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同时,要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1)原因(背景):
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2)影响(评价):
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3)作用:
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4)变化(趋势):
由……到……;越来越……等。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规范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1)段落化:
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
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
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2)序号化:
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这样答案一目了然,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3)规范化:
书写要正规,高考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
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答案要做到“三化”:
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①要点化:
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
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
②条理化:
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
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
③专业化:
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
第八,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
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
历史学习中的七种主要史观:
第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包括:
①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③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第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文明史观: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第四,社会史观:
①概念: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
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第五,唯物史观:
①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⑤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⑥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第七,革命史观: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案例分析:
鸦片战争背景:
(1)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
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2)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案例分析: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国内:
①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
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
列宁主义指导。
(2)国际: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历史特点类:
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
☆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①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③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案例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1)内因:
①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
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
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2)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原因深度:
→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②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③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案例分析: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
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目的、动机:
→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
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
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
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案例分析:
王安石变法:
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
“特点:
”,“方式:
”,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为“A.---B---C---”
☆影响或意义类:
=(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
→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历史潮流+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