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老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91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老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九章老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九章老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九章老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九章老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老舍.docx

《第九章老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老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老舍.docx

第九章老舍

第九章老舍

学习提示:

本章学习老舍的创作。

重点把握两个问题:

一是老舍小说中市民形象的塑造及他寄寓的文化批判,二是体悟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重点评析《骆驼祥子》。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絜(同洁)青、鸿来、絜予、舍、非我等笔名。

满族,正红旗人。

(八旗: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其中镶黄、正白、正黄为上三旗,也称内府三旗。

顺治七年,皇帝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

上三旗较下五旗崇高,是皇帝的亲兵,禁卫皇宫等,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老舍于戊戌变法那年(1898)农历二十三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今名小杨家胡同)。

父亲是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时阵亡。

老舍两岁。

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幼年、少年时代,很熟悉那些国夫、手工业者、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底层城市贫民。

不同于别的现代作家。

1906年在一位姓刘大叔(后出家法号宗月大师)的资助下,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在《老舍四十自传》中他这样描述说:

“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

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年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继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当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

他对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

但五四运动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

五四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他作出了新的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还坚决辞掉母亲包办的婚约。

1923年回到北京,任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

1924年夏,老舍得到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当时二十七岁。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

1930年3月回国,同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1年夏,与胡絜(同洁)青结婚。

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他开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

课余继续长篇小说创作。

1937年10月济南沦陷前夕去武汉,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常务,实际上的负责人。

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敌军民。

行程八省、两万余里,也去过延安和陕甘宁边区。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去美国讲学。

1949年10月13日回国。

他说:

“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岩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

从50年代开始,老舍陆续担任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和作协的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

1966年8月24日,在批斗会后跳了青年湖。

二、文学业绩

老舍的创作主要以长篇小说著称。

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写长篇小说,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重要的有《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火葬》、《鼓书艺人》、《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他的中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作品,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如《月芽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都写得各有特色。

创作后期,老舍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西望长安》、《女店员》、《全家福》、《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春华秋实》、《十五贯》等,剧作涉及了许多剧种,有话剧、京剧、曲剧等。

老舍出版了一些杂文、文艺散论集、诗集、曲艺作品集。

老舍还翻译了肖伯纳的戏剧。

老舍一生创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

三、思想艺术观念的成因

首先,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人的世界观。

老舍的是个满族八旗后裔,他的世界是北京这个旧都的消逝了世界,老舍的世界观是对没落的世界的一种既怀念又痛斥的态度。

一是童年的不幸遭际。

失怙之痛,别无选择的尴尬处境。

童年情感是世界观的基础。

领饷银,老舍家每月四两银子,一个兵丁的饷银。

老舍抠门儿,一个闲钱不花。

二是八旗遗风与旧都情结。

文化心理的变化,文化问题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奢侈的话题,它很切合实际,有效实用。

宋朝的杭州(暖风吹得游人醉)、汴梁(踢毬)元大都(冯梦龙笔下的元代生活习俗)。

老舍在《正红旗下》里描写的大姐夫爷俩。

玩主。

上述两点决定了老舍的犹疑油滑的性情,决定他的边缘式的处世方略。

他讨厌过去的,而过去是他自己民族的;他也无法欢呼现在的,现在的是对他的出身的否定。

因此,他只能以一种边缘的态度来对待,无法进入正统的社会中去。

因此,五四反帝反封建的声音在老舍的笔下没有。

那是他自己的根本所在。

这样一来,老舍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载道派文人鲁迅及“浙江潮”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

瞿秋白评价鲁迅是绅士阶级的贰臣。

老舍则是旧王朝的最后遗民。

鲁迅和老舍的对比;他们是世仇。

鲁迅的父辈被撵到天南一隅,蛰居乡村,臣服三百年,心中自是有三百年积怨要发泄。

老舍的父辈毕竟是占天下百年,由漠北而入中原,快乐逍遥,心中有三百年的快乐未消尽呢,每月还有四两饷皇粮钱供他衣食。

鲁迅的周围是浙江人群体,呼风唤雨,点豆成兵;老舍孤家寡人,东奔西窜。

老舍也不想像鲁迅那样样抨击现实,他的现实不痛快,他的过去又已失去,而那个失去的世界也不痛快,失去的也会深深的惋惜。

他失去的是那个族类的天堂,而不是他个人的天堂。

老舍也不敢抨击现实,像鲁迅那样有恃无恐。

因为他不能骂推翻了满清王朝的汉族新老爷。

也不敢骂身边的无聊世人,他孤身一人,无依无傍。

只能是自嘲自讽、自我批判,嬉笑,滑稽,在无奈的嘻笑之中得到一种自我宽慰。

老舍的观念与纯粹的文人如曹雪芹、张爱玲也不一致。

他也割舍不开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曹雪芹是清初的太平盛世,大清朝国运兴隆,欣欣向上,不可动摇。

而老舍面对的国祚式微,内外交困,继而是清帝逊位。

曹雪芹是盛世的没落人家,又是满清朝庭皇宫中的汉系旗人。

老舍来自大杂院的贫民之家,末世旗人。

曹雪芹是积怨甚深,幽怨袭人;老舍是愁思黯然,无可无不可。

老舍不能像曹雪芹那样玩花玩鸟玩女人,也没有什么宫庭御苑供他去宴乐戏玩游猎,江山已改,人去楼空,好景不在。

这些是形成老舍思想的根本因素,影响他的艺术观念。

第二,老舍的创作没有汇入五四反封建的浪潮,他的笔触伸向逝去的美好和不美好的旧都北京,平民的北京,清朝以来形成的封建文化意识里的北京。

这种选择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老舍的自觉选择。

他不理会政治、时代等因素,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切入。

他不像别人那样写时代风云,像茅盾,像巴金,像李劼人,他不去理会那些时代之子,不写那种弄潮儿,只写那种在时代风云底下的旧都里的普通人。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需要。

后期的老舍,面临着更严重的时代社会变迁时,面对日本人的入侵时,才站出来。

二是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吸收的结果。

在英国五年,老舍接触了很多英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作品,特别喜欢狄更斯的小说,这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

1960年在“打倒洋八股”口号声中,老舍还强调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欢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

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

”像狄更斯那样,老舍把笔触伸向社会底层,伸向人的灵魂深处,在平平常常的生活描绘中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和揭露。

他不是政治批判,也不是文化批判,而是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生命的体悟。

如,骆驼祥子、虎妞,断魂枪。

第二节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及《骆驼祥子》

一、市民形象: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

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笔下的市世界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

分析中应注意把握老舍“视点”的独异性:

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与“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等)

“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冠招娣等)

“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又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四世同堂》中的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等)

二、《骆驼祥子》

二十四章,十五万字,1939年人间书屋初版,于十五年间由三家出版社再版二十余次,四十年代起又被译成日、英、法、德、俄多种文字,当时西欧、美国一些人都知道有一本中国小说叫“RickshawBoy”(黄包车家伙)。

这是中国现代小说走向下层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既显示出解剖市民社会日常生活形态的功力,又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深挚的同情。

在艺术上把民族文学叙事传统和外国文学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部小说成为老舍小说艺术的高峰。

老舍曾经说过:

“这是我的重头戏,好比谭叫天唱《定军山》”。

祥子是现代文学中城市下层劳动者形象画廊中的著名典型。

人力车夫的生活自五四时期起,就是左派文学家的热门题材。

这种题材与老舍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发生了重大的突破。

老舍最早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写了侠义的人力车夫赵四,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黑白李》中写了憨厚的人力车夫王五,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四室同堂》中写了刚直的富有民族节操的人力车夫小崔。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的最成功的一个人力车夫形象。

他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

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和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终归失败;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而堕落成走兽。

祥子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劳动者,既有农民的勤劳诚实、沉默单纯,又有农民的结实硬实。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1、洋车行情,分拉整天、拉晚儿、半晚半白天的;洋子买车,三年攒了一百元,花几十六元买了一辆新车;

2、祥子拉人去西苑清华,被当兵的抓去,扣了车,祥子逃跑,拣回了三匹骆驼。

3、在城外把骆驼卖给一个老头,得了三十五元。

4、在海甸一家小店里病了三天,回车场,让人和车厂的刘四爷给他存着钱,还住在车厂。

5、虎妞关心祥子,让他回人和车厂拉包月,在一家姓杨的宅门里受尽虐待,祥子不受,走了。

6、被虎妞诱惑。

7、去一家姓曹的家里拉包月,摔了跤,受伤。

8、曹家待人很好,祥子在那里过得;较舒心。

9、虎妞来找祥子,说自己怀孕了,让祥子娶她,她设计二十七那天刘四过生日,祥子去讨好老头,认干儿子,以后慢慢想办法,祥子不愿意娶她,又想到她的钱,很矛盾。

10、祥子在茶馆遇见一个老车夫祖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