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补充注释:
①盖:
雨具。
②桔槔(jiégāo):
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
2.把语段
(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
(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请简述语段
(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
1.C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
3.A
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
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
译文
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
2.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非木柿/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C.足肤皲裂而不知/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D.以中有足乐者/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
2.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苫等重重困难。
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
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答案】
1.A
2.C
3.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解析】
1.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是,均翻译为“这样”;B.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愚公;C.足:
脚/足够/值得。
D.以,介词“因为”的意思
/认为/连词“用来”。
故选A。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机智。
故C不正确。
3.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语句翻译时,要扣紧关键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
该句把握住关键词语“寓”:
寄住;“逆旅”:
旅舍;“再食”:
两顿伙食;并注意添加主语“我”。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
本来。
②从而:
动词,学习。
③庸:
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
105.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
“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
必杀魏绛,无失也!
”对曰: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
“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
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
“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
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
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
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
指晋侯。
⑤礼食:
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
耽误
B.其将来辞辞:
陈说
C.吾子之讨讨:
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
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
故答案为
D。
2.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
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
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
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
据此,答案为B。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
“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
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
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
”羊舌赤回答说: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
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
”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
“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
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
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
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
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
“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
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
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
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8分)
猫号
刘元卿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
“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又客说之曰: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
“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
“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
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
“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
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
“噫嘻!
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刘元卿:
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著有《应谐录》,是一部笑话集。
②齐奄:
人名。
③尚:
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
④圮(pǐ):
塌坏,倒塌。
⑤东里丈人:
丈人,老人家。
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自奇之()
(2)虎诚猛()
(3)云霭蔽天()(4)请更名曰“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3.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2分)
【答案】
1.
(1)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2)确实,实在(3)遮蔽(4)更改
2.龙本来就此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
3.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
为人处事亦是如此。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第
(1)句中“奇”字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
第
(2)句中“诚”是确实,实在的意思。
蔽是遮蔽。
第(4)句中“更”是更改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固”是本来的意思,“于”是比,在翻译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直译,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中心的理解。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以自己的猫为奇而他的客人争相为猫命名,最后东方丈人发表自己见解的内容“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表现了事物有其本质属性这一根本观点,而东方丈人意在教育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评价不要脱离事物的本质。
为人处事也应该这样。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
1.
(1)倒塌
(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
(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
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
“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
1.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啮”咬,这里意为冲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之”用法的掌握。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三)动词,往,到……去。
本题都是代词,结合上下文指出指代内容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5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