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635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 doc.docx

双一流助产专业建设方案1doc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双一流”建设工程

助产专业建设方案

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护理系将以助产专业为重点,带动其他专业群建设,把助产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达到区域一流、国内领先且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省级示范专业群。

一、项目建设团队

(一)项目负责人

陈明瑶(护理系主任、副主任护师)

于兰(护理系副主任、副主任护师)

庞候旭(非直属附属医院达川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二)团队成员

刘佳(护理系助产教研室主任、主治医师)

李燕敏(临床医学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魏娟(护理系骨干教师、副教授)

王烈(临床医系骨干教师、主治医师)

陈亚雪(护理系骨干教师、护师)

李德华(华西妇儿医院护理部硕士研究生、主任护师)

张贵清(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王益志(达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

辜莉(华西妇儿医院产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树立“加强人文、重视整体、突出助产、体现社区、重视素质”的现代助产教育理念;加强院校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助产过程为中心的院校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建成集教学科研、实训实习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助产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医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养有一种植根老区服务基层的意识、有一套适用的专业知识、有一手职业化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助产人才,在行业中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把助产专业打造成为省内一流、西部一流、国内一流专业,实现拥有一支国内一流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师资团队,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摇篮。

(二)近期目标(2016-2020年)

力争到2020年,把助产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人才培养质量全省领先、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全省领先,在四川省内形成绝对优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专业,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川东职业教育联盟的指导下,建立系院合作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创新”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助产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医院都成为办学的主体,师生在学校医院间不断循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助产职业岗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优秀学生留院工作,使学校和医院达到双赢。

同时与达州市民政局、卫计委等部门合作,为社区、妇幼保健等培养专科层次妇幼相关人才。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在全面分析助产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基础上,紧扣护士、母婴保健资格考试和岗位职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助产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成6门核心课程,建设1门省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3门院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开发4本校本课材。

3.加强一流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双师素质教师,建立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为引领、以讲师(主管护师)为主体、以助教为辅助,具有科学合理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的高素质优秀教学团队。

培养教授2人、骨干教师15人,聘请兼职教师30人,每年选拔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选送1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医院实践。

4.加快护理助产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抓住我院建设新校区的大好机遇,建设高标准、全功能、现代化的护理、助产职业教育基地,将实训室打造成为助产专业技能教学场所、区域助产技能培训考核基地、助产技术革新平台。

加强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建设,切实保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新增3所三甲教学医院,新建3所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

5.充分拓展社会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开展各种培训,拓展社会服务:

为社区乡镇基层医院助产人员规范化培训年均100人次;为城区综合医院助产技能操作培训年均300人次;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年均1000人次;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导助产门诊护理服务年均10次。

6、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双一流”建设期间,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背景,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改革涉外助产培养方案,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

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选派部分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就业。

培养具有开放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了解国际交往准则、交往技能,具备过硬助产技能的高素质助产专门人才。

7、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由达州市卫计局及各县市区卫计局牵头,建立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是平台建设成员单位。

通过平台,最大限度整合专业优势资源为行业服务,为同类院校服务,为社会服务。

依托卫生主管部门助力,卫生行业单位支撑,政行校企多方联动,逐步形成多元合作办学格局,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提升学院的办学活力。

依托学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与医院护理专业人员合作,建设《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立体专业教学“资源包”。

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

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学院其它相关或相近专业、校外相关或相近专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共享本专业的教学资源。

(三)中期目标(2021-2030年)

力争到2030年,把助产专业建设成为西部一流专业,使其在西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师资水平达到西部一流水平,学生质量能够完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远期目标(2031-2050年)

力争到2050年,通过30年的努力,把助产专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专业,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同时学生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能够充分适应新时代的国内、国际的专业需求,完全胜任助产岗位的前沿需要。

三、建设基础

(一)专业优势特色

我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原达县卫生学校助产专业和妇幼医士专业办学具有近30年的办学底蕴,一直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

2012年,我院开办了专科层次的助产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历届毕业生参加四川省卫生厅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专业自开设以来,已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特困地区培养近800名助产人才。

(二)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全面实施“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和“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助产事业发展需要的,掌握助产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助产人才。

与达州市卫计局、人社局、等部门合作,为社区、妇幼保健院等培养专科层次护理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助产专业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意识,创新”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助产职业岗位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具有一种植根老区服务基层的意识、有一套适用的专业知识、有一手职业化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近30年来,助产专业共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能型助产人才2000余名。

达州市中心医院在岗助产士(妇幼医士)34人,其中我院毕业生30人,占总数88%.据不完全统计,在达州市县级医院的助产人员中,我院毕业生达90%以上;在达州周边的巴中市、广安市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我院毕业生也占到80%。

毕业生们为改善达州及周边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贡献了力量。

同时,毕业生参加全国的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历年通过率都在95%以上。

(五)专业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

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共同资助下,实践教学条件逐步完善。

模拟建设了医院的护士工作站、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等工作岗位,拥有先进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500余台。

建立了全套标准的护理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新建了急救仿真训练室,实验实训设备价值近400万。

并依托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的创新行动计划子项目“护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护理职业教育基地”并模拟建设了医院的护士工作站、待产室、产房、自由体位分娩、导乐分娩等工作岗位,拥有先进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上百台。

建立了全套标准的助产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新建了急诊剖宫产训练室,急产处理、产后大出血、子痫处理等实验实训设备。

目前,我系已成功开辟了包括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仁和医院、中国科学院望京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秀实习医院,当前已拥有稳定的临床护理教学实习医院69家,其中大部分为三级甲等医院。

新增3所非直属乡镇附属医院和3所社区附属医院,并且利用课间时间和周末让学生到乡镇(或社区)附属医院见习,从而培养学生服务老区、扎根基层的意识。

在专业带头人的统筹规划下,通过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所、医院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助产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拥有了一支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组成的,具有国际助产视野、业务素质精良、较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专兼职教师共计164名,其中教授(主任护师))12人、副教授(副主任护师)40人、讲师(主治医师)82人,教员3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0%以上,85%以上专任教师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培养了教学名师2名,骨干教师9名,专业带头人2名,教授培养工程计划送培具有3年以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到医院进修学习3名。

教师团队师德高尚、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近几年来,共有9人次获省级、市局级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六)专业重大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在达州市县级医院的助产人员中,我院毕业生达90%以上;在达州周边的巴中市、广安市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我院毕业生也占到80%。

办学近60年以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其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何学素,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专家达州市妇产科名医,叶伍杰,达川区妇幼保健院,业务院长,达州市妇产协会副会长,达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王英,达州市中心医院产科护士长,王明玉,达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达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等等。

他们为解决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地区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实问题,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和力量。

在专业教学上,全面实施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

自2012年以来,助产专业与附属产科进行了机构重组,交叉任职,深度融合,强化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双能”培养,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临床护理水平显著提高。

(七)专业面临的机遇挑战:

自助产专业成立以来,虽然在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对高职教育功能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助产专业的教育教学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受多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还不够稳定,合作办学还不够深入。

2.随着“互联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的开放性越来越大,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开放,对于助产人员的需求骤增,这种需求一方面是我国计划生育以来,培养助产人员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政策开放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增多,对助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在“一带一路”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新形势下,国内国外合作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更需要大力突破。

四、建设内容(2018-2020年)

(一)建设思路

以全面提升助产专业群服务达州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调整传统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以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抓手,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国际化办学为突破,以就业质量为评价依据,以社会服务为使命,以诊断与改进为助力,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改革考评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一流专业群建设任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助产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力度,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如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微课等),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教材和具有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研究课题,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成见习实习管理机制等等。

具体举措如下:

1.深化校企多元合作平台,创新多元协作的合作育人机制

直属附属医院:

交叉任职,医教一体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继续深化“医教一体”工作,助产专业与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继续进行机构重组,交叉任职,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教学”“临床”三轴联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实现科教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临床助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

理实结合,互惠互利

与我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继续合作。

充分利用学院助产实训室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各个教学医院的助产及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

通过院内外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职业习惯、职业归属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并与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实行导师制带教,定期沟通交流,教学研讨,并合作举行技能大赛,增进实习生向带教老师深入学习交流,充分激发实习生学习热情,通过传、帮、带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

服务基层,培养意识

以川东职业教育联盟为依托,与我院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合作。

充分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让学生了解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熟悉乡镇(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切身体会老区人民“就医难”的现实困境,加深与基层百姓的感情,培养其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职业意识。

同时利用校内助产实训室资源,为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助产及相专人员进行助产基本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提高她们的带教水平,并为医院添置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使其达到教学医院条件。

2.完善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川东职业教育联盟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

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并召开助产专业合作建设研讨会,征求临床一线专家意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助产职业岗位需求。

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助产专业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意识,与达州市人社局、卫计局等部门合作,为社区、妇幼保健培养相关人员。

通过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技能、净化心灵、培养感情、磨练意志,全面实现”“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种植根老区服务基层的意识、有一套适用的专业知识、有一手职业化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

紧扣行业和社会需求,本着“必需、够用、适度”原则,在对助产专业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适当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助产课程体系。

同时,设立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两个评价体系:

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体系主要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考核方法在每门课程标准中体现;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学生对助产岗位的执业能力,在学生对个案的分析、助产技能综合训练、见习、生产实习中分别进行评价。

具体举措如下: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助产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必需、够用、适度为目标,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助产学科特征。

二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施早期临床实践,强化助产实训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是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体系。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选择与当前助产工作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母婴技术资格考试紧密衔接的《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学基础》6门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

先由学院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一线专家一起,依据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讨论分析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制订课程标准;然后由临床一线兼职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学院专任教师将其开发为教学案例作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格考试内容,编写项目化的讲义、课件、模拟习题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与组织结构。

(如表1、表2所示)

表1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表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助产技术

本课程是助产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也是资格考试必考内容。

由临床一线兼职教师提供最新的助产技术项目及操作流程,专任教师根据临床需求,要求学生能掌握对妇女的正常妊娠、正常分娩、异常妊娠、异常分娩、分娩并发症及正常新生儿处理、护理并完成孕产妇健康指导。

妇科护理

本课程是助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妇女健康为中心,研究女性在非妊娠状态下,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及其相关病因。

以新的护理程序为方法,对妇科患者进行评估、计划、诊断、实施、评价能力训练。

儿科护理

本课程是助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选择根据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为主线,划分工作项目,其任务是使学生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生理、心理、社会特点,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护理程序为方法,对儿童病患及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

外科护理

课程内容依据外科护理人员的岗位能力需求选择,按各系统的护理划分工作项目,以完成各个工作项目为目标。

各系统的比重对应临床实际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神经、感觉、运动系统的护理。

内科护理

内容选择根据内科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为主线,将课程内容重构,分成呼吸系统的护理、循环系统的护理、消化系统的护理、泌尿系统的护理、血液系统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的护理、神经系统的护理等9个典型工作项目。

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工作模块,并提出工作任务目标,突出能力训练。

护理学基础

本课程为护理岗位通用技术课,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必考内容。

由临床一线兼职教师提供最新的护理通用技术项目及操作流程,专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取舍形成规范的教学素材。

由最简单的床位准备、清洁患者身体技术开始编排教学内容,共有15个项目,50项操作技能。

表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策略设计与教学评价表

课程名称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评价

助产技术

以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直接衔接,将每个工作任务分解成可执行的各项工作任务,选择临床病例为载体,按照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先给一个完整的临床病例,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可行的护理计划,再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对孕产妇的健康指导),最后做对应的护理评价。

在临床病例的穿插引导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地完成了完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教学和临床实际衔接,缩短教学和临床距离。

除课堂教学外,充分利用校内先进实训基地、附属医院和市区教学医院,采取综合训练和临床见习方法,强化理论、熟悉操作技能,增强沟通技巧,真正达到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采取阶段性技能项目达标考核与综合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参照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重点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妇科护理

以妇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设置为指导,针对类别不同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采集资料和检查采用临床病历书写资料和记录单,妇科检查使用模型与器具等进行模拟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完成妇科专科护理基础知识,常见妇科疾病的护理知识。

除课堂教学外,充分利用本校护理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的实践资源,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

主要采用模拟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针对性并提出护理措施的能力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妇科护理操作能力评价等结果评价采取书面妇科护理知识综合理论考试形式。

儿科护理

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一方面结合资格考试要求,另一方面进行临床调研得出目前临床护士必须阐述的儿童护理能力,进行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常见急症患儿的护理教学。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实践操作综合实训+医院见习,强化理论和操作应用。

采用完成项目化工作任务为主的知识、技能、态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40%。

外科护理

根据外科护士工作岗位的特点,按各系统疾患的护理划分工作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按照整体护理的程序进行:

根据病案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并实施,评价护理效果。

项目的完成不分解为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护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情境,在仿真的实训场地或医院中进行,完成护理工作任务。

采用完成项目化工作任务为主的知识、技能、态度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40%。

内科护理

以医院内科护士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分为各工作项目进行知识重构,以内科护理知识的应用和护理能力训练为主,组织项目兴趣小组,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参与,实行知识、技能、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病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实训区仿真模拟、医院见习、生产实习、轮岗实习等,培养学生内科护理的综合能力。

采用形成性评价(60%)和终结性评价(40%)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形成性考核包括:

出勤情况、听课情况、上课提问回答情况、平时作业、技能考核;终结性考核为期终闭卷考核。

护理学基础

以解决护理工作的实际问题展开,首先由专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和在仿真实践基地演练,然后由临床兼职教师带教,在临床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练习,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取阶段性技能项目达标考核与综合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参照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重点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建设校本课程

根据护理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建设《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护理学基础》校本课程。

根据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区别,结合学生特点,编写中高职衔接校本教材,衔接好中高职全部课程

4.建设精品资源在线课程

在现有的5门院级精品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建设1门省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3门院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

5.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依托信息平台,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立标准化病人库,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文档、疾病案例库、教学课件、试题库,提供相关技术领域标准、信息等,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和同行提供网上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技术信息。

在现有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基础上,重点完成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继续教育提供更好支持。

(如表3所示)

表3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划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建设内容

负责人

1

助产技术

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重点难点分析

刘佳

试题库、评价系统、网上辅导、答疑等

何旭

2

妇科护理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