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608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docx

探索教育的学习理论

 

第1章探索教育理論與應用

第1節探索教育的意義

探索教育(AdventureEducation)中之「adventure」,以單字譯稱為「冒險」,冒險的本質是向未知挑戰,包括對內在自我潛能的挑戰,以及對外在環境變動的挑戰,含有探索未知以求成長的正面意涵。

探討未知,從事不確定結果的活動和可能有風險的情況,而探索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畫執行教育的過程,要使參加成員具有冒險的觀念來從事一些教育活動。

探索教育主要在探討兩種關係:

自我關係(intrapersonal)與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自我關係意指個人要怎樣去和自我相處,包括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信和靈性(spirituality)等。

人際關係則意指人們要如何在自己所在的團體中與其他人相處,包括溝通、衝突化解、合作、信任、問題解決與領導者的影響等,因此其目的就是要讓個人從中擴張自己的潛能來學習、成長,最後終能學到自己和整體環境的主要目標。

綜上,本研究界定「探索教育」的意義為「探索教育關懷自我關係與人際關係,乃運用小團體活動方式,在戶外或人造的冒險情境中,透過心靈、體能與社會性風險的挑戰,以促使個人產生正向改變的覺知,進而增強自我概念與改善社會互動的一種教育模式。

第2節探索教育的理論基礎

接下來將針對探索教育的相關理論基礎加以探討,茲分述為三項,第一項介紹「社會學習理論」以分析探索教育活動中的「學習過程」;第二項與第三項分別以「經驗學習理論」和「學習轉移理論」來闡述探索教育活動後「學習經驗」的進化與轉移效果。

一、社會學習理論

探索教育期待透過具挑戰性的活動促使參與者面對自我恐懼和不良行為以產生行為的改變,根據班都拉的理論,行為改變的方法不管為何,運用實際操作進行的治療所取得的成果,始終要超過運用威脅物的認知表象消除恐懼的效果(Bandura著,周曉虹譯,民84)。

為了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我們需要了解有關矯正性學習的經驗,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效用期待」(efficacyexpectation)。

以下分述「效用期待」的意義、「效用期待」的主要來源與運作方式,以及探索教育活動如何運用「效用期待」的理論於其實際的活動進程中。

(一)效用期待的意義

效用期待(efficacyexpectation)和結果期待(outcomeexpectation)是有區別的,結果期待被界定為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將造成某種結果的估計,而效用期待則是指一個人關於他能成功地執行某種要求而能產生一定結果行為的信念。

劃分結果期待和效用期待的原因在於,儘管有些人可能相信某一特定的行動會產生某些結果,但卻懷疑自己是否能操作那些行動。

就本身的作用來說,人的信念強度,決定他們是否會努力應付困難的情境。

人們害怕並迴避自己認為難以應付的威脅性情境,而當他們判定自己能夠成功地處理對他們威脅不大的情境時,他們的行為就會變的十分果斷。

此種可覺知的自我效用(self-efficacy),不僅能減弱預期性恐懼和抑制,而且憑藉對最後成功的期待,還會因人們的努力起促進作用。

效用期待決定人們將投入多少精力,以及他們在面對障礙及厭惡性經驗時,能夠堅持多長的時間。

(二)效用期待的主要來源與運作方式

個人的效用期待是建立在若干類信息來源之上的。

以下表示幾種通常用來減弱防禦行為的有效方法,以及每一種治療用以產生全效期待的具體來源。

1.操作成就(performanceaccomplishments):

操作成就的基礎是人們的個人經驗,所以它們提供了最可依賴的效用期待泉源。

重複的失敗則會降低此種期待,失敗對個人效用的影響,部份取決於失敗發生的時間以及失敗精力的總摸式。

效用期待一旦被建立,它們就具有類化到相關情境的傾向。

2.替代性經驗(vicariousexperience):

許多期待源於替代性經驗。

目睹他人從事危險活動而沒有什麼厭惡性後果,就能增加觀察者的期待--如果他們努力,最終總會成功。

3.口語的說服(verbalpersuasion):

因為口語說服的簡易和便捷,這種方法已被廣泛用於影響人類行為。

運用勸導性建議,能使人們相信能夠成功地應付那些曾使他們手足無措的事件。

但以此種方式所產生的效用期待有可能是微弱而短暫的。

當人們核對令人不安的恐懼,並且長期以來核對它們總是失敗,那麼,不管建議產生如何的成功期待,都將被否證性經驗迅速消除。

許多方面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口語說服是軟弱的,儘管它可以使人產生種種期待,但卻不能為人們提供可靠的經驗基礎。

4.情感的喚起(emotionalarousal):

情感喚起能在威脅情境中影響期待效用。

人們部份根據自己的生理喚起狀態,來判斷它們對壓力的焦慮和無助感。

因為高度的喚起狀態通常會妨礙操作,因此,和個體處於緊張、焦灼以及心神不安相比,當它們未被厭惡性喚起所困擾時,更有可能期待成功(Bandura著,周曉虹譯,民84)。

(三)探索教育活動如何運用「效用期待」理論於其實際的活動進程中

1.操作成就

(1)使參與者由直接經驗中學習

(2)模式化:

領導者示範參與者嘗試執行任務首先由膽子大的人先嘗試操作其他膽子較小的人再跟著操作。

(3)操作去敏感化(performancedesensitization):

隨著完成高冒險性的活動及團體互動而產生。

(4)操作展示(performanceexposure):

隨著觀察其他成員參與高冒險性活動及團體互動而產生。

2.替代性經驗

(1)個人藉由觀察他人處於壓力的情境而得到自我的經驗。

(2)由領導者或其他成員,將生活模式化。

(3)經由團體的討論將個人的問題及可能的轉變,做象微性模式化(symbolicmodeling)的探討。

3.口語說服

(1)建議:

領導者及成員間教導和建議新的行為。

(2)解釋性的治療:

由領導者及同儕來解釋(interpret)參與者的成功。

比如:

只要他們嘗試去做,他們就能做到..等。

4.情感喚起

(1)看到他人成功,然後自己也成功,使個人覺得自己更有能力。

(2)結合足夠的剌激以給予參與者動機,但是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參與者對活動情境感到恐懼而逃避。

5.團體的支持

在活動中,個人所做的決定可以得到同儕團體的支持。

6.熟練

當參與者轉移個人的態度以及所習得的技巧為「效用期待」時,就達到了熟練的境界,並因此使焦慮逐漸降低,而使成功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Stich&Gayloy,1983;蔡居澤,民84)

二、經驗學習理論

探索心療的來源、原則和哲學乃基於經驗教育的基礎(Gass,1993)。

經驗學習的教育理論對於探索教育活動的發展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故以下先探討經驗學習的意義和要素,進化經驗的意義和重要性,最後再論述經驗方法論的兩種模式,以為探索教育活動的進程方法奠定理論基礎。

(一)經驗學習的意義與要素

大部分經驗學習計畫的信念均認為: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欲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改變,需強調「直接性經驗」(directexperience)(Dewey,1938)。

所有的改變均需要某種形式的經驗作為其來源的基礎,而經驗學習則要求學習者盡可能地接近此來源基礎,因為此種知識轉換的過程比其他形式的學習更有價值。

基於此種觀點,經驗學習通常要求學習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探究的態度。

它通常可被定義為「結合從做中學和反省思考」(learningbydoingandreflection),是一種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要求學習者具自發性動機並對學習本身負責(Gass,1993)。

經驗學習的另一個前提假設認為:

當個人處於不安逸(uncomfort)的情境和不和諧(dissonance)的狀態時,會產生改變。

在此種狀態下,個人必須為了達到平衡狀態而採取應變方法,而為了達到這些自我導向的狀態,則需要改變以帶來成長和學習(Gass,1993)。

此種經驗學習的過程包含下列要素(Kraft&Sakofs,1985):

1.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2.學習活動要求個人動機以表現精力、參與和責任

3.學習活動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給學習者,所以是真實有意義的

4.學習者的省思(reflection)是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

5.學習必須和學習者與其所處團體的現在和未來有所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經驗教育不是學習的結果產品,而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必須在適當的情境下實施(Gass,1993)。

(二)經驗學習在探索心療中的運用

就像經驗學習一樣,探索心療也是讓參與者(clients)在活動中挑戰其不良行為並得到良好的改變,因此,根據上述經驗學習過程的要素,我們可將學習者代換成參與者(clients),將經驗學習活動代換成心療活動(therapeuticactivities),而將經驗學習運用到探索心療中。

因此,經驗學習的原則提供了運用冒險經驗以作為心療的原理基礎和理論架構。

但值得注意的是,Gass認為探索心療並非能用來取代其它的心療措施,而是用來增強達成所預設的目標,並且為行為的改變提供更豊富的心療環境,讓治療更成功。

運用探索經驗以增強治療評估與處理的原理很多,通常可包括下列七個方面(Gass,1993)

a.以活動為中心的心療

b.生疏的環境

c.改變的氣氛

d.鑑定的能力

e.小團體的發展/真實的社區

f.著重於成功行為,而非不良行為

g.治療師角色的改變

(三)進化經驗的意義與重要性

1.進化經驗的意義

進化經驗(processingtheexperience)是一門引導省思(reflection)的藝術:

引導學習者去思索剛已發生的事情並試著從中學習;記住伴隨著而來的想法、感覺和動作;做比較和對照。

進化經驗是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並整合已學得的課程知識,所以往往能達到最大的效果以及不會重蹈覆轍。

進化經驗是藉著利用一系列慎選過能達成團體需求和目標的問題,而將經驗意義化。

然而,進化經驗不只是讓參與者圍坐一圈,再問每個人他們學到什麼。

但有問此種問題總比沒問任何問題來的好。

進化經驗不是將一種經驗普遍化至超越其所能應用的範圍。

就如MarkTwain所說的「我們應小心地從經驗中獲得蘊含其中的智慧,不應過度誇張概化,以免我們會像隻坐在熱爐上的貓---從此以後,牠絕不會再坐在熱爐上,那是好的教訓;但牠也不會再坐在冷爐上了!

」(Bunting,1990)

2.進化經驗的重要性

如果領導者沒有花時間來帶領團體對其經驗有所省思的話,則將減少此挑戰課程經驗的教育價值。

除非我們鼓勵參與者去思考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幫助個人描述他的感受,否則一項活動往往只被認為有趣而已。

領導者必須記住為特殊團體所訂定的目標,且有責任幫助參與者將其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動作和感覺、口語和非口語的參與。

只有透過這樣的省思才能從「經驗」中獲得學習,而不只是從「活動」中獲得學習。

在活動期間,參與者通常是如此地專注在動作本身,而忽略了此種「經驗進化」,然而,大部分的學習就是從此種「經驗進化」中得來。

領導者在經驗的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個解釋者。

雖然成員會有很類似的外在經驗(externalexperience),但並非全部的成員均會做相同的推論。

領導者的任務是幫助成員省思問題,如此他們的經驗才能導向有意義的方向。

領導者可看做是參與者和經驗之間的一座橋樑,在扮演這角色時,要幫助激發每一成員的心志,以促成普遍化(generalizations,概化)的持續發展和學習的轉移。

(Bunting,1990)

(四)經驗方法論的兩種模式

經驗方法論嘗試結合下列兩者:

一是認為學習是一種連續性與循環性過程的「現代學習理論」;二是認為成長是一種自然漸進過程的「人類成長自然觀點」。

在此種結合中,經驗方法論利用了兩種模式架構:

一是「反省沈思週期」(thereflectivecycle),是教育促進者為了創造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而建立的一種連續性、有目的性的互動模式。

二是「學習過程」(thelearningjourney),教育促進者和參與者為了融入配合學習和成長的自然進程,而共同享有的一個有目的性計畫的平衡責任。

因此,經驗方法論是一種利用教育循環方法和自然成長過程的一種教育模式,而能創造更大可能性的持續性學習。

以下試述此兩種模式(McGough&Roth,1990)。

1.反省沈思週期

經驗教授法使教育促進者能創造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亦即促使參與中心導向的個人和合作行動能獲得不斷進展的計畫和承諾。

此教授法所使用的主要技術是合作性的問題解決、個人挑戰和促進的反省沈思。

作為一種和學習過程相伴的方法,此教授法是週期循環性的,隨著過程之進展而逐漸增加其強度和複雜性。

下列是此一循環過程的簡化模式:

(1)預估:

決定覺知、意願和準備階段的層級

(2)冒險:

a.準備/規則說明(preparation/briefing)

●建立規則;做事,普遍性隱喻,同質異體的隱喻

●客體;複雜性的層級

●安全;身體冒險與情感安全

b.約定/活動(engagement/activity)

●觀察;互動和對話

●重調焦距;維持互動過程的觀點

c.省思/分享(reflection/debrief)

●對話;問題,故事,開放;團體,個人

●創造性的表達;寫作,畫圖,雕刻塑造

●沈思;個人考量

(3)、評論:

回顧評論覺知、意願和準備階段的層級

2.學習過程模式

學習過程模式認為人類成長是一連續不斷的過程,而在其自然本質中,認為學習是歸納性的(inductive)。

因此,學習經驗最好能從參與一種能引出特定的「學習點」(pointsoflearning)的經驗開始。

當學習者有機會將這些「學習點」運用到不熟悉的情境中,並且被支持能將此基礎原則不斷地實行與採用時,則此種經驗將是最穩固的。

此種過程的大綱如下:

(1)第一階段:

建立經驗基礎---發展「安心」(comfort)

a.專心(Immersion):

參加一個有目的性設計的學習環境。

b.探究(exploration):

歸納性地推論特定的和個人的「學習點」。

(2)第二階段:

轉移學習點---發展「信心」(confidence)

a.應用(application):

在一個新的但仍相似的情境中使用實際性的和觀念性的學習。

b.理論化(theorization):

著重和檢驗現存的學習方法和提問過程。

(3)第三階段:

實行基礎原則---發展「勇氣」(courage)

a.擬人化(personalization):

在接下來的情境中,以此過程的學習方法論來支持其實驗試驗行為。

b.同化吸收作用(assimilation):

分享教導此提問過程的方法論。

雖然結合此兩種結構較能使學習和成長更為穩固,但缺乏真正「學習過程」模式而只使用「反省沈思週期」仍是普遍而可被接受的,因為並非所有的學習情境均能提供運用「學習過程」的機會;而且在一特定學習環境的參與者也可能在目前的過程中,經驗到各種不同的階段(McGough&Roth,1990)。

綜合上述,經驗學習是一種「從做中學並反省思考」的過程,可將其理念和要素運用於探索教育和探索心療的環境中,以增強教育諮商效果;而進化經驗的重要性和經驗方法論的兩種模式更為探索教育實際活動的進程奠定了理論架構和基礎。

三、學習轉移理論

探索教育的真正價值乃在於學習者在探索教育活動中所學習得的經驗如何對其未來的學習有所助益。

杜威(1938)曾說此種對未來學習是否有所助益的特質,正是區別有教育價值經驗和無教育價值經驗的重大分別。

因此,以下是介紹運用於探索教育活動中的「學習轉移理論」,並提出能增進學習轉移的要素技巧。

(一)學習轉移理論在探索教育之應用

一種經驗對於未來學習經驗的影響稱為「學習效果的轉移」(thetransferoflearning)或簡稱「轉移」(Gass,1990)。

談到探索教育的應用方面,主要有三個關於轉移的學習理論能夠解釋一種學習環境與另一學習經驗的連結因素是如何產生的,即特定性轉移、非特定性的轉移與隱喻性轉移,Bruner(1960)描述了前兩種轉移「特定性轉移」和「非特定性轉移」。

而圖2-2.3的典範即闡述在冒險經驗中的學習如何與未來的學習經驗有所連結(Gass,1990)以下試分述三種轉移理論與其在探索活動中的應用:

1.特定性轉移(specifictransfer):

(1)學習者將原先學到的經驗應用到與其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是一種習慣和結合(association)的延伸,此種轉移多屬於具體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應用。

因此,特定性轉移意謂學習者將先前經驗中所學習到的技能或習慣,應用到新的經驗以發展新的技巧。

(2)如圖2-2.3所示,在1A中,個人學習如何做到繩索確保的手部技巧,如右手為「制動手」,主要在控制下滑的速度並確保安全,而個人再將此技巧培養成適當且安全的習慣;當面對1B的新情境時,就能將上述的手部技巧應用在攀登垂降時的活動。

2.非特定性轉移(non-specifictransfer)

(1)學習者將原先學習到的經驗予以普遍化為概念,以作為認知之問題的基礎,是一種原則和態度的轉移。

因此,非特定性轉移意謂學習者將之前學習到的經驗概化為共通重要原則,然後將之運用到另一新的學習環境。

(2)如圖2-2.3所示,在2A,個人從信任倒的遊戲中,學習如何接受和給予支持,以培養信任感;當核對2B的新情境時,能將上述的原則應用在學校中,與同儕團體間互動和建立信任感。

3.隱喻性轉移(metaphoricaltransfer)

1)學習者將先前某種學習情境中的學習原則普遍化至其他的學習情境。

但在此理論中被轉移的原則並非是結構上相同或共通的,而是相似的(similar)、可類比的(analogous)或是隱喻的(metaphorical)。

2)如圖2-2.3所示,在3A中,個人將滑獨木舟時學習到的彼此動作協調、目標一致等,應用到如3B,在公司團體中工作的分工合作等。

(二)增進學習轉移的要素技巧

探索教育者在設計學習轉移計畫時,不僅應選擇合適的學習轉移理論,並且需要選擇能增強轉移的技巧和活動。

此種技巧有很多,而應如何選擇則需根據此技巧是否能轉移特定計畫目標的能力,以及根據教育者所採用的轉移理論而決定。

而Gass則提出十個探索活動中能夠運用的學習轉移的技巧(Gass,1990):

1.在活動計畫實施之前,設計適於轉移的情境。

可包括以下步驟:

成員能確認、發展和建立其對改變的承諾;成員對自我的學習經驗設定目標;為成員寫下和設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使成員設下的目標能創造學習轉移的堅定承諾;基於成員的能力而設計適當的冒險經驗。

2.在學習情境中創造的要素,要與成員未來的學習情境中較可能出現的要素相似,如此才較有潛能達到正向的學習轉移。

3.當成員還在活動過程時,提供他們各種練習學習效果轉移的動機即和強烈的支持和回饋。

4.使學習的成果是自然的,而非人工的。

領導者太多的干預涉入,以及外在動機的誘因,會降低其學習轉移的結果。

5.提供成員內化(internalize)其學習經驗的方法。

例如透過自我覺醒和反省思考的過程中,將學習經驗予以具體的說出來(verbalize);以及探索過程中獨特的反思方式「獨我經驗」(soloexperience);或者是運用「隱喻」(metaphor)的潛意識型態方式。

6.邀請過去有成功經驗的學習者參與探索計畫中,如此成員能藉著看到他們如何成功地將學習轉移至日常生活中,而對自我的學習轉移經驗有所預想和期待。

7.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的參與,能更增強學習效果的轉移。

8.在可能的情況之下,使成員承擔較多的學習責任。

此舉不僅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能激勵其在未來經驗中運用以前所學。

9.發展能促進學習效果轉移的重點過程技巧:

如進化經驗(processing)、分享回饋(debriefing)等。

10.提供能幫助成員應用學習轉移的跟隨經驗(follow-upexperience);當成員開始將其學習經驗轉移時,跟隨活動(如持續性的溝通,對其學習決定、過程和選擇的回饋)的出現能增強其轉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