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394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

 

榆次六中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讲座稿一)

一.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就是没有病吗?

很多人会这样回答.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是这样规定的: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最新定义:

“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194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不能适应目前的中学生生活,那就说明你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问题。

我们许多同学离开了熟悉的学习环境,没有融入新的集体,有的同学人际交往困难,没有朋友,因此感到孤独和痛苦;还有的同学为很长时间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而苦恼,这些问题都可以统称为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素质差。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呢?

心理健康新十项标准是这样的: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三)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1)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语文课上,同学们学习了生字“爱”,请大家用“爱”字组词、说话。

有的说:

“我爱祖国”,有的同学说:

“我爱爸爸妈妈”,有的说:

“我爱老师同学”,还有的说:

“我爱学习”、“我爱劳动”等等。

忽见一位同学身体前倾,把手举得很高。

谁知,这位同学站起来一语惊人:

“我谁都不爱,我就爱我自己.”

(2)这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给我的求助信:

老师,你好!

我是个高三的学生,然而我心理素质很差.我现在害怕和同学交往,因为我不懂得交往,应该说不会交往.我总是害怕别人会很讨厌自己.有的时候不敢说话.我由原来的活泼开朗变的消极沉闷,忧郁内向.更可怕的是,我高三了,我现在一点都学不下去了,一点学习心思都没有,成天为这些心烦的事情郁闷.我不想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了,可又不想被人排挤.以前我也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我好害怕.我好痛苦.一肚子的苦闷不敢跟别人说,怕别人笑话.我该怎么办?

您能帮我从阴影里走出来吗?

我想恢复以前乐观开朗的我,您能帮我吗?

求求您了!

(3)“唉!

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来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傻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

/跑!

”这是济南市一位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作的诗."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慢慢,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胜利大逃亡"这是曾经在校园的流行语,看似幽默,但是却表达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记者在济南两所中学抽取166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患病率为16.2%,上课常走神的占22.3%,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占12%,感到学习压力大的占42.6%,考试紧张的占42.8%,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占15.8%,有厌学情绪的占36%,感到活着没意思的占16.6%。

(4)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国际上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然而就在当天下午6:

00左右,渝北某学院大一新生赵丹(化名),跳楼自杀了.她同学讲,赵丹是外地生,9日晚上她和两个同学一起,乘火车到学校报道。

“在火车上,她总是怀疑其他人对她有敌意,为此换了4次车厢。

10日赵丹和她一同报道交学费。

实际收的钱比报道通知单上要多,赵丹没带够钱,还差2000元报道费。

她已是第二次来到交费点,看上去很尴尬。

在遗书中,赵丹流露出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但她随后笔锋一转,表示由于个人的敏感,导致了周围人对她的不信任,所以决定选择离开。

(5)小江是某市重点高中高二年级的一名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他在连续几天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后,竟趁家人不备吞下几十片安定企图自杀。

被抢救过来后,小江终于透露了自己的心事:

原来,他从小就和比自己大4岁的表姐一起玩儿,进入青春期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表姐,由于这是一个不能让别人知道的秘密,痛苦的小江选择了自杀。

有关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15-4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研究发现,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超过10万分之20以上,为高自杀率国家,我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正常青少年中有20%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18-20岁成为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恋爱受挫、家庭纠纷、人际关系紧张、教育方法不当都成为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

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这些事例向我们敲响了警种:

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关注不可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中学阶段是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郁闷!

"现在已经成了校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近年在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压力大。

2.偏执、敌对。

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

3.人际关系紧张。

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4.抑郁。

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6.适应能力差。

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8.心理不平衡。

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

人人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优秀是一种习惯。

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

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比如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

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

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

人还要努力去“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后天的努力!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讲座稿二)

三:

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

回答这一问题时,38%的学生表示会“找人倾诉”,将近6成的学生选择了“自我解决”的方式。

其中有27%的学生表示遇到烦恼只会“闷在心里”,其他35%的学生会用各种方式自我排解烦恼。

比如“发泄”、“尽量忘却”、“上网”、“打球”、“自己开导自己”、“写日记”、“吃东西”、“看恐怖小说刺激自己”、“想些开心的事”、“自言自语”、“找个没人的地方说出来”、“在无人之地大喊”,“将笔折断”等各种自创办法,其中“发泄”和“写日记”占的比例最大。

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我首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这就是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一个朋友进了监狱,余秋雨对他的朋友说:

"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他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

"嘿,我出来了!

"余秋雨便问:

"外语学好了吗?

"那个朋友说:

"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这个刑满释放的朋友,用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不要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不要把自己的仇人当成监狱,不要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更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学习当成监狱!

余秋雨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告诫我们: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

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

野草是什么?

一株优点尚未被发掘的植物。

你知道吗?

许多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都曾被人当作毫不起眼的“野草”。

就从爱因斯坦说起吧!

这位大科学家在小时候是个既愚蠢又不善表达的男孩,他的父母都以为他是智障。

到中学时,每科成绩都很差,他的老师建议他休学,甚至对他说:

“你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最好学的威尔逊情况更糟,他一直到九岁才学会二十六个字母,到十二岁才识字;发明大王爱迪生十三岁就被学校开除,他爸爸称他是“笨蛋”,高中的老师叫他“猪头”,他的校长说他“永远一事无成”。

生物学家达尔文上学时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父亲更是气愤地对他说:

“家人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甘地小时候又矮、又瘦、又弱、又丑,又害怕蛇、鬼、黑暗。

怎么样,你跟他们比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优越感”?

这些人在年少时的确不被“看好”。

然而,他们长大后,却成为世界知名的杰出创造者。

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他们能办到呢?

希望大家都能想一想。

你的境遇是否和他们一模一样?

你是否也曾被“看扁”和“看走眼”?

而现在呢?

你还在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吗?

还是你已经扎好根基,象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呢?

下一回,当你被人否定或是失去自信时,别忘了提醒自己:

“野草是一株尚未被发掘的大树。

”想想这些人,再想想自己。

希望你记住:

许多伟大的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历过拒绝、否定和嘲笑。

千万不要为任何人抛弃你的抱负!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碰到坎坷,遭遇困境,就来我自己来说吧,18岁那年,我因为3分之差,从高考的火线上败了下来,当我伤痕累累的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把我读过的书全部烧掉,然后一死了之!

我的母亲把我的书藏到我找不到的地方.她鼓励我说:

"孩子,世界上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母亲用真诚的爱复苏了我被扭曲的灵魂.她给了我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的勇气.很多年过去了,但是每次想到这件事情,我依然感到后怕!

如果悲剧真的发生,我今天还会和同学们在这里享受阳光的温暖吗?

我的女儿喜欢写作,在她众多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文章就是"生病的感觉真好!

"那时候她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由于压力太大病倒了.作为母亲,我特别着急,倒不是因为她生病耽误了学习,而是怕影响了她的情绪,出现了心理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她用积极的心态战胜了疾病.她在作文里这样写到:

"我生病了,这么多老师同学关心我,这样多亲人朋友呵护我,躺在病床上,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不必担心今天的作业没有完成,更不必害怕明天上学会迟到,生病的感觉真的不错!

和别人比起来,我只不过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了一道坎坷,多了一次磨炼自己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病也是一种幸运!

"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高兴,我觉得我女儿真的长大了!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学生,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其实她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她有时候甚至把偷来的东西丢到垃圾堆里去.每次偷东西后她又特别后悔.她痛恨自己,希望我能够帮助她.于是我让她课余时间把"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句话写了5千遍,整整4万字,从那以后,每次当她伸手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句话就会给提醒她控制自己的行为!

后来她上了中专,在一个宾馆当了领班,她在寄给我的教师节贺卡上写到:

老师,你是一缕洒向我心灵的阳光,我谢谢您!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她能够走出阴影走进阳光地带,是她自己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采用了积极的态度.

我想告诉大家:

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也用不着害怕或者惊慌失措,更不要对那些很正常的事情大惊小怪,神经过敏.中学生异性交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到了这个年龄,对异性有好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没有对异性的倾慕反而不正常.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都曾经体验过那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朦朦胧胧的美好感觉,喜欢异性本身没有错。

但是喜欢和爱是不同的,中学生常常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爱是与奉献和责任相联系的,但是在青少年期,因为生理和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所以过早的恋爱常常会酿出苦果,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真正成熟了,也才能真正有能力享受爱的甜蜜与承担爱的责任。

等你心理上真正长大了,开启这扇窗沐浴爱的阳光会是很自然的事。

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成长。

但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完全不想异性.而且越是强求完全不想异性,注意力越是容易集中到这事上,甚至会引起一些别的心理问题。

对这件事应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允许自己对异性有好感,只要在行为上能控制自己就可以了。

当你以后长大了,回首这段情感,你就会觉得:

初恋就像春天薄薄的微雪:

清纯·虚幻·缥缈!

你并不是真正爱上了一个异性,而是“爱上了爱”!

初恋往往有花无果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悄悄的把初恋做成一幅画,摆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来观赏!

今年暑假,很多同学光临了我网上的"阳光小屋",还有不少同学在"如果你有话,请你对我说"的帖子下面给我留言,向我咨询很多心理问题.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这些同学对我信任,同时,我要告诉在座的各位同学:

与别人沟通寻求帮助,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美国人很注重心理健康,他们把定期看心理医生看作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1名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

当人们觉得有必要看心理医生时,只要打个电话预约,然后按时赴约就是了。

除了看心理医生,“沟通”在美国人眼里也是极其重要的。

美国人在遇到不平之事时,大多选择“说出来”。

因为在他们看来,向别人倾诉能够克服不良心理,避免使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障碍。

就连一个小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一脸严肃地对自己的妈妈说,“我要跟你谈谈!

”其实,许多误解都是在“说”的过程中化解的,即使暂时化解不了,这种沟通的过程,对排解负面情绪也是有好处的。

那些中途辍学的孩子,那些犯罪的孩子,那些自杀的孩子,如果多一份关怀,他们或许有另一片天空;如果他们在困惑的时候,在无助的时候,能够很容易找到一个人倾诉一下,指导一下,他们就可以重新找到自己新的坐标!

你可以常常告诫自己:

我改变不了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改变不了事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

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现在;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尽心;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和快乐!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讲座稿三)

四: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式

(一)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全体教师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心理调试的参与者。

全体学生都是受教育者。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选择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的共性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

3、发展前瞻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大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矫治功能。

一是看到每个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的方面,看到学生中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和集体中的教育资源。

二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材素质的要求。

4.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心灵的沟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使之自信自律、学会选择,懂得如何发展自我、学会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5.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首先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立的个性。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真正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积极疏导和指导学生自我调节,使之能够自行消失,不过份强调问题。

对于心理测试结果、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讨论的内容等都应该保密。

(二)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主题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三)方式

1.开设课程。

先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间周一节,如果效果好,以后推向其它年级。

2。

心理辅导讲座。

每个月集中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网上交流。

我校建立了“心灵驿站”是一个专门的心理服务网站,欢迎全体师生浏览,咨询,投稿,指导!

4:

心理咨询。

“身心健康指导室”接受心理咨询:

可以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在网上的“阳光小屋”和“互动社区”留言咨询,也可以在qq咨询。

附:

阳光寄语亲爱的同学: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终点,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也是如此!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在人生的旅途上都可能碰到坎坷,遭遇失败。

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无法独自面对,请你告诉我们,我们愿意帮助你;如果你有什么难言之隐,无处诉说,请你告诉我们,我们会替你保密!

我们愿意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解读你心灵的故事,倾听你美丽的忧伤;我们会用爱心,责任和智慧,帮助你走出沼泽,走进阳光地带!

我们是你的老师,我们更希望成为你的朋友。

我们喜欢阳光,因为她温暖;我们喜欢阳光,因为她永恒;我们喜欢阳光,因为她不分彼此的照耀!

做一缕阳光洒向校园,温暖你的心灵,是我们最美好的愿望!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1、社会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我们自身的素质,我们的业务水平等等,但是社会地位确没有提高。

得到与付出不平衡,好像大家都认为教师这个行业非常轻松,实际有苦自己知。

因为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足够的认同,产生压力。

2、职业因素:

教师角色模糊,角色的冲突,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子女患神经症的要比一般人的子女高。

可能是由于教师经常将自己的子女和他所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对比,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他的最优秀的学生,以平时在课堂上的口吻在家教育孩子,以平时在管理班级的强势在家管理孩子,导致孩子的受创。

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出自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之间的混淆;还有的就是教育系统的不停变革;第三是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虽然做的是人的工作,但是每天都是面对学生,人群单一而且简单,对自身的成长不利。

3、个人因素:

首先的是人格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教师中A类型人格比较多。

A类型人格,大概是什么都急,对自己的要求高,而且容易患心血管病等。

记忆中是在《变态心理学》中讲到过,具体的内容不太记得,应该差不多是这样子。

A类型的人可以尝试放慢自己的脚步走路,看看能不能从这点出发来减减压。

香港的研究表明,教师已经成为仅次于警察的高压人群了。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

老师的心理也存在问题的话,怎么样去教好学生?

但是现实是现在的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成为高危人群,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如何驾驭压力?

1、主动认知:

主动行为,回避应付。

要是在你很想逃避,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给你的压力远大于你去面对这件你不想面对的事情。

回避压力不如正视压力。

然后提到压力于机体的关系。

压力过高可能会引发认知、生理、情绪、行为上的问题。

2、积极认知:

不合理的认知表现:

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今天真倒霉,天气真差等想法)

3、调节情绪

学会控制需要,我们经常会陷入把别人有的作为自己想要的。

别人是高级职称,我也要成为高级!

别人有宝马,我也要宝马。

但是,其实东风也可以啊,不少人还只是停留在只能支付自行车呢。

掌握调控技术:

自我宣泄:

将情绪及时地宣泄。

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平均笑少30%(数据不肯定)

我们要鼓励学生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哭了就让他先哭一下嘛,情绪宣泄也是一种能力。

自我安慰:

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

甜柠檬:

我所拥有的是甜的。

自我暗示:

提到了每天早上起来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很多人都会是“真惨,又要上班,真不想去!

”受着这样的消极暗示一整天都会消极。

能不能换个积极的暗示呢:

今天天气真好!

还有就是要好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涯,不要太过于局部比较,他比我赚的钱多,但是明显我的人缘比她好,我的学识比他高。

自我放松:

没有深入如何放松。

4、寻求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越强,我们预事情得到的力量越大。

重视家庭生活,扩大朋友圈子。

同一个圈子的人难免会互诉苦水,讲着讲着,对啊,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难熬……越讲越心酸,明明没有这么严重也越说越严重了。

5、改变自我

撕开消极的自我标签,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不禁地问问自己:

人活着为什么要这么累,然后,继续累着来活着。

最后送你们的一句话:

以平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以智慧区分这两者。

最后的四句话:

怨天尤人不如调整认知。

抱怨环境不如改变心情。

消极等待不如改变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