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案例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6039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案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校企合作案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校企合作案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校企合作案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校企合作案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案例1.docx

《校企合作案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案例1.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合作案例1.docx

校企合作案例1

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案例选编

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

编委会

主任:

陈安丽

副主任:

马必学张建军熊仕涛蔡泽寰张锦枫

委员:

万由祥孔国庆王进思邓院方刘大洪

宋卫东陈年友袁前林顿祖义游敏

盛建龙彭锋廖世平魏文芳

 

前言

从第一所短期职业大学(江汉大学,1980)成立,到2011年我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7所,在校生达到58.1万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分布最广泛的高职教育网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

“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从院校建设阶段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型,进入“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2006年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成了17所省级示范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入围国家骨干校建设计划5所。

形成了以国家示范校引领、国家骨干校带动、省级示范校为支撑,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

为系统总结示范校建设经验,全面展示示范校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根据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会组织编印了《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供全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参考。

《丛书》包括由协作会统一编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选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编》,以及各院校选编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理论成果》,是我省示范校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

《丛书》的编印得到了省各示范校的大力支持,凝聚着编委会和各编辑组成员的智慧与汗水,反映了省示范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努力。

编委会期望《丛书》能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路径的探索、湖北高职教育品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编委会

2011年12月

目录

1.携手汽车4S店深化校企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案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2.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创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10

3.围绕专业做强企业产学结合校企双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实践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9

4.集合资源靠机制,团结企业靠共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7

5.三层合作、四方共建、多方共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44

6.实施“双园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案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54

7.三会体制四方联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67

8.推进四个对接实现深度融合——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案例恩施职业技术学院80

9.鄂州职业大学机械系“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鄂州职业大学92

10.校企合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109

11.校企深度融合的T-TEP项目---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20

12.依托项目深度合作互惠共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138

13.根植行业教培互举——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探索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151

14.行业牵线搭平台,校企合作谋发展——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63

15.中外联合、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多方共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合作项目案例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73

16.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设教学生产基地——武汉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武汉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186

附件

1.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196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2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210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16

携手汽车4S店深化校企合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应主动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借助学校的教学力量为自己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以保障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为我所用,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职业技术学院更应主动与企业合作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适用性,了解不断发展的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随着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后市场人才出现了新出现的企业和老企业扩容,需要增补大量人才;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适应汽车大发展需求,急需知识更新或高技能人才。

同时随着汽车后服务的延伸,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汽车保险与理赔、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正在迅速增大。

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调研,明确地方经济发展对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于2009年在我校建立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

并于2009年共同申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使本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现代华星天佑4S店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就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与企业对接共育人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为胜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杨顺芳总经理、袁瑛瑛售后总监任委员。

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培养领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管理等工作。

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

召开研讨会,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系统与4S店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在“校企一体”平台上、“产教结合”环境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制度。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听取企业心声,及时调整专业计划。

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一”,探索“校中店”教学模式,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坚持工学结合模式,使教学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局面,将4S店管理的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迁移到学校的教学中来。

通过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进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就业同步。

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培养环境则为人才培养提供软件条件。

培养环境的优劣和特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

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接受职业训导。

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培养环境表现在学校整体培养环境和教学系统、4s店两个执行主体的结构框架。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4s店提供的“企业化育人环境”,包括“生产实践环境”、“职业训导环境”。

生产实践环境:

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拥有先进维修、检测设备和成熟管理机制是我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

4s店不仅具有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真实工程环境,而且努力营造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坚持既出产品、又育人才,把实训教学作为4s店年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职业训导环境:

4s店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之一,是以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和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职业素质训导。

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4S店实训,直接在第一线顶岗训练,完成适量的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

通过真实企业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职业岗位实境的操作训练,实现无缝对接,不仅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规则,而且使他们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初步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学习的压力,又有员工的责任意识,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与就业岗位对接设置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一般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同时,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的内容,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努力把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目标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实训中心动手操作训练

三、与4S店维修车间无缝对接实行实境训教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建教学环境。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在4S建立实习基地与在校内建立实训中心的汽车综合实训基地。

对实训课程,由企业的专家、技师根据教学内容来校现场指导授课,学生在4S店实境中实践、体验,利用其丰富、先进的设备来进一步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最后一学期直接到4S店去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四个无缝对接。

学校与4s店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

4S店已经承担2009级、201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构造、汽车钣金、汽车涂装、汽车维修保养、汽车服务及营销等实训实践教学任务。

学生在4s店维修车间进行故障检查学生在4s维修接待处实境实训

四、与企业师傅对接抓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达到“双师素质”。

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专业,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学校。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学校注重发挥4s店、合作企业在环境条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在不影响企业完成生产和学生实习任务的前提下,制订培养规划,合理安排培训计划,收到了较好效果。

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的管理文件,规定中青年专业必须教师下企业锻炼,并将其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学校强调教师下企业,技师进课堂教学机制,一方面学校派教师下4S店挂职,聘请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师傅来校给专业教师讲授生产经验,与我们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另一方面聘请职业素质好、知识水平高、有扎实专业技术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工人师傅、能工巧匠、技术人员进课堂,担任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师,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不仅能使教师了解企业,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能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在教学实施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习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教材,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授车间生产流程、典型实训教学内容;在实习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形式,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轮换工种实习与固定工种实习相结合,以固定工种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

学校通过每年都不定期的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师傅来给学生上课,实现校企人才相互互通,从而形成校企人才交流特色,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其中4S点高级技师钟进状任《汽车钣金》课程负责人。

企业行家作专题讲座

五、实行订单式培养岗位零距离对接

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办学保持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

“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突破了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发挥企业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2009级与2011级进校后,学校与北京华星天佑4S店及时组织学生的面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制定职业规划,做到因材施教,实行订单式,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学习潜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定期通过召开由企业领导、订单培养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给订单培养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来介绍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等,以此调整学生职业心态,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进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奉献意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胡为胜董事长为学生作专题讲座

六、激励学生学习设立“湖北贤良汽车投资”奖学金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订单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入学时已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业压力明显减轻,较容易出现倦怠情绪。

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鼓励校企合作中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为了促进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每年提供3万圆资金,设立“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奖学金,用来奖励和帮助在日常管理中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表现优的学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热爱专业的热情和练好技能回报企业的决心。

华星天佑现代4s店外景

华星天佑现代4s店展厅

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依照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学以致用,贴近就业的思想,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的改革,引店入校,共同办学。

以就业带动了招生,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快速发展。

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创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可溯源于中南兵工局1950年创建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建的首批国防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全日制高职院校(1998)。

1999年学院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行业性高职院校。

为坚持为船舶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适应学院管理体制转型,1999年,学院提出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

“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适应了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大国”与“造船强国”的产业战略,兼顾了湖北省建设我国中部造船大省的产业政策;“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反映了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学院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依托行业、服务社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的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一、以船为伴行业性办学模式的专业群建设

——“三海一工”专业群的系统设计

船舶工业是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肩负着为国家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提供重大装备的重任,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国防科工委陆续发布《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重大产业政策文件,湖北省提出了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技术改造,努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两个产业链”的战略构想。

即以武昌造船厂为主体的特种船建造基地,以长航集团青山船厂和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武汉船舶出口基地,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武汉重型铸锻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和湖北登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船舶配套基地,以科研院所为优势的产学研中心。

围绕强化船舶主链,以军船、民船、特种船三大整船为主,向高技术多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油轮、化学品运输船、旅游船、高速船、客货船的功能和档次,扩大出口量。

在此基础上,形成两条支链:

即按照配套设备同步发展的原则,形成产业配套支链,以带动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甲板机械系统、专用电机系统等六大相关系统的同步发展。

同时带动港口机械、航道设备、旧船拆卸等向前发展。

作为以培养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坚持“以船为伴”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对接船海工业发展要求,以“三海一工”(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

见图1:

“以船为伴”的“三海一工”专业群。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分别响应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舰船建造)、战略基础产业(水上运输)、重大装备制造业(海洋开发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

其中,海防安全类专业为学院军工特有专业,包括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建造与船舶舾装方向)、船舶焊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与舰船动力装置方向)、船舶电气设备等专业;海洋运输类专业包括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安装与调试、轮机管理)、船舶电气维修与维护等专业;海洋开发类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焊接、钢结构技术等专业;新型工业化类专业包括为船舶特种件结构服务的现代制造类专业,海洋装备制造等有关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了服务船舶工业产业链完整链条的特色专业群,适应了船舶工业关联产业多、技术集成度高、以及船舶工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产业特征。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院为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性新兴等产业的服务能力,巩固了与原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集团公司、中海集团等国字号企业集团组织集团所属企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民营造船企业来学院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在船舶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涉船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二、与船同行开放性办学模式的框架构建

——“三层四方”办学体制的整体架构

学院在不断强化船舶类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与船舶工业产业链对接的特色专业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以船为伴”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原行业办学资源优势,按照“学院发展与行业进步同行、专业设置与行业变革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的要求,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互动合作,构建了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构成的“三层四方”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见图2“与船同行”的“三层四方”办学体制框架。

微观层面是学校与企业单个法人实体“一对一”合作办学方式。

校企双方就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动共赢为导向,以双向融入的方式,共同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校中厂”(如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工作站)、“厂中校”(企业教师工作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

如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工作站,由企业工程师、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与船舶设计团队带领学生,近三年完成了4艘大型船舶,8000多张图纸的设计任务,该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船舶企业船舶建造工艺设计领域的技术骨干。

中观层面反映行业性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以企业联合体形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复合层面。

近年来学院在巩固和扩大校企合作的同时,及时把握国家经济体制调整形成的行业协会等新型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在行业性中观层面构建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

先后加入了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利用协会平台,加大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学院先后成为全国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两大基地建设拓宽了校企合作的领域,提供了校企合作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

宏观层面反映国家战略要求,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如学院充分利用原国防科工委(先国防科工局)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机遇,主动申报并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增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构建了组织平台。

三、兴船强校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全面推进

——“三轮驱动”办学模式的转型提升

(一)多样化订单培养:

共育高技能人才

学院与单个企业“一对一”合作,与三大造船基地企业“一对多”合作,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多对多”合作,形成了“1+1”、“1+N”、“N+N”等订单培养模式。

见图3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多样化复数订单模式。

“1+1”单数订单是订单式培养的基础。

2006年以来,学院在继续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