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6014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薛存义序答案.docx

送薛存义序答案

送薛存义序答案

【篇一:

8《兰亭集序》课后作业】

础部分

1.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后也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

还有一类宴集序,如: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曹操三父子、陶渊明、陈寿、班固、范晔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c.《陈情表》《史记》《橘颂》和《愚公移山》的作者分别是晋朝的李密、西汉的司马迁、战国的宋玉和列子(列御寇)。

d.“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携太守常来问津”和“湖光山色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两联,分别写的是陶渊明和杜甫。

2.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

全部

b.仰观宇宙之大。

之:

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

曾经

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陈:

陈旧

4.与“玉汝以成”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乐琴书以消忧

d.云无心以出岫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古今异义的两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f.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7.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8.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9.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10.对《兰亭集序》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王羲之的旷世之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在书法史上也获得盛誉,又称“兰亭序”。

b.文章表现了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赞美,同时又流露出对人生“修短随化”的无限感慨。

c.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情、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d.本文语言华美典雅,叙议结合,使人读后如含醴酪,回味无穷。

二、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

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

大理少卿缺,太宗曰:

“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

”即日命胄。

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

罪当死;无忌赎。

胄曰:

“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法着:

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

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帝曰:

“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

”诏复议。

德彝固执,帝将可。

胄曰:

“不然。

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若皆误,不得独死。

”由是与校尉皆免。

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帝曰:

“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

”胄曰:

“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既属臣,敢亏示乎?

”帝曰:

“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胄曰:

“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

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

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

”帝大感悟,从其言。

迁尚书左丞。

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

①干局:

指人的办事能力。

②簿最:

财物出纳账册。

③取调:

指“选者”获取委任。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监门校尉不觉觉:

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均:

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阿:

顺从

④不可谓刑刑:

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登:

立即

⑥矜其贫矜:

怜悯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1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1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14~1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1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⑤

1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

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

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19.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树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

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20.下面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另选赞扬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

一支粉笔

画出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记下了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一个讲台

映着老师的艰辛

三尺教鞭

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参考答案】

一、1.解析:

b.班固是东汉人;c.《橘颂》的作者是屈原;d.“湖光”一联写范仲淹。

答案:

a

答案:

c

3.解析:

曾:

竟然。

答案:

c

4.解析:

d连词,表修饰,不译;a.介词,“用”;b.介词,“用来”;c.连词,“来”。

答案:

d

5.cf

6.解析:

a.“由”通“犹”,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

答案:

d

7.解析:

b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8.解析:

像带子一样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答案:

a

9.a10.d

二、

(一)11.解析:

②“均”意为“等同”,③“阿”意为“偏袒”,其余皆正确。

答案:

b

12.解析:

①“以”是“依据”,②“以”是“用”的意思;③“而”表转折,④“而”表顺承。

答案:

b

13.解析:

从上下文看,胄与上争论的是“不首”依据什么定罪,因此“言”当指a,b扩大了内容,c、d以偏概全。

答案:

a

14.解析:

“录”的意思同“君既若见录”的“录”,“原”从语法结构分析,应是动词,而非副词。

答案:

a

15.解析:

据语境,“缘”应解为“因为”。

答案:

b

16.解析:

①③都是假设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④是因果关系。

答案:

b

17.解析:

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答案:

d

18.解析:

a.“固请太宗复议”无据;b.胄引法的目的不是要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使对校尉的判决合理些;d.最后一句错,不是“不妥”,而是“不能”。

答案:

c

19.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20.略

【篇二:

《古代汉语

(2)形成性考核册》之作业1-4参考答案】

参考,错误之处,敬请修改;

有疑问之处,请参考重庆电大庞国栋的答案(附于后)。

铜梁电大分校辅导教师杨龙科

《古代汉语

(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

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为: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

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

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

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

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

?

为”。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于: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

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于: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于: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

被:

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副词,仅仅,只是;是:

指示代词,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

夫:

指示代词。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然:

代词,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胡:

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

之:

用作定语,指示、不称代,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此其所以败也。

所以: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所以: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

1、疑问代词,没有谁,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二)或

1、无定代词,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2、无定代词,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三)是

1、指示代词,这样,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2、指示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3、判断词,正确,对,与现代汉语中词性相同。

(四)非

1、动词,非难,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2、形容词,不正确,与现代汉语中词性相同。

3、动词,责怪,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4、副词,表否定,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五)以

1、连词,表关联,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2、副词,将近,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3、动词,认为,与现代汉语中词性相同。

4、介词,凭借,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5、连词,表原因,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6、介词,表时间,与现代汉语中词性不同。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

1、竟:

副词,终于。

2、少:

副词,稍微。

3、颇:

副词,稍微。

4、特:

副词,但,仅仅。

5、稍:

副词,逐渐。

6、既:

副词,已经。

7、第:

程度副词,但,只。

8、但:

范围副词,都。

9、曾:

情态副词,竟然。

《古代汉语

(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

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

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

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

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

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

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

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

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

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

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

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

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

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

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

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

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二、解释下列术语

1.传:

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正义:

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疏:

也叫“正义”,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笺:

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注:

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章句:

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

7.集解:

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曰、为、谓之:

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谓:

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

犹、犹言:

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

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

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

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

助词;“之齐语”:

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傅”:

名词作动词,作师傅;“虽日”:

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谁”: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意为“王与谁为善”。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

文帝怒,下廷尉治。

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

动词一般用法,应当;“乃”:

副词,于是,就;“族”:

宗族,这里指全家人;“谢”:

谢意;“等”:

等同,相同;“许”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

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说”:

一般用法,游说;“来”:

一般用法,到来;“富贵”:

使动用法,使?

?

富贵;“死”:

一般用法,死亡;“然”:

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

“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5、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论辨类;2、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

3、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4、答李翊书书说类

5、《韩非子》论辩类6、滕王阁序序跋类

7、荆轲赞颂赞类8、黄冈竹楼记杂记类

9、艺文志序序跋类10、陋室铭箴铭类

11、论积贮疏奏议类12、赤壁赋辞赋类

13、祭十二郎文哀祭类14、谏逐客书奏议类

15、送薛存义序赠序类

《古代汉语

(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

1、原文:

(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译文:

渔人既然(应改为)出来了,就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

到了武陵郡,找到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

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

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错误:

既:

终于。

“渔人既然出来了”应改为“渔人终于出来了”。

其:

代词,他的。

“就得到了一条船”应改为“就找到了他的那条船”。

向:

先前;所志:

所标志的地方。

“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应改为“寻找先前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因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

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上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

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

错误:

进:

在朝廷做官;退:

辞官隐居。

“这就是上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

”应改为“在朝廷做官也忧愁,辞官隐居也忧愁”。

3、原文: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

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国结下怨恨,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错误:

士:

贤士。

4、原文: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

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

“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

贤明的人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错误:

虽然:

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

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

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

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

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

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

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

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

明其法禁,察其谋计。

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

故存国者,非仁义也。

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

慈惠,则不忍;

翻译:

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

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

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

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

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

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

明君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

君主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

法令严明,内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

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

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

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

心地残忍,憎恶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

不下狠心,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

憎恶态度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

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

所以说:

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

翻译: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政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