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967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0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docx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讲解

《经济史》(中外)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

一、经济学大师谈经济史

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范畴

三、经济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经济史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五、课程安排与参考书

第一篇古代东西方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

第一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类型、特征

第一节农业革命-------四大文明发源地与农业(历史学与地理学的方法)

“经济之源”-------农业-------粮

需求

供给

流动

资本

经济发展

一、农业革命的发生及在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P251、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内涵,从“采集、狩猎经济”“种植、畜牧业经济”

这个转变是“质变”,因此称之是“农业革命”

教材P262、农业革命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

1

西亚两河流域

2埃及尼罗河流域

3中国黄河流域

4印度和流域

3、农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

①财产制度产生

a、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占有权——所有权——产权

②农业本身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能力的进步——技巧(技术)

③农业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进步

5为其他经济形式(村、营、乡、镇)

第二节东方型奴隶制经济

(自学)

主要掌握“东方普遍奴隶制”问题

第三节专制主义国家制度(教材P34)

问题:

为什么在东方的国家类型及制度特征方面表现为专制主义呢?

有哪些直接、间接原因?

特别是在经济史领域有哪些因素成为了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

一、东方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

1、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统治方式)

解析:

教材P34

2、灌溉系统发达(组织方式)

解析:

教材P34-35

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像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教材P35

中国的“大禹治水”

二、以埃及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特征

1、特征:

以法老为核心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法老——贵族——奴隶主——农民——奴隶

2、评价:

①积极方面:

制度的催生

②消极方面:

等级制度森严,对土地实行国有

三、巴比伦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

1、《汉穆拉比法典》P38

2、巴比伦专制主义国家的特征

①国王拥有对土地支配权

2私有制开始出现

3父权制家庭发达

四、印度

五、中国

第四节城市和工商业

▲城市经济起源

▲城市化问题

一、城邦国家和城市

1、城市出现的四个标准及三个条件

1四个标准——四个方面:

分工;城防、围墙;人口;房屋建筑、道路交通

2三个条件——周边有发达的农业;

有发达的交通运输;

有较发达的贸易

2、城邦文明的诞生[意味着工商业发展]

①苏美尔城邦——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

②帝国城邦——巴比伦文化时期

③商业城邦——腓尼基人

④古代印度、中国关于城、城邦文明的记载

二、古代工商业的起源

1、手工业——制造物品

①古埃及:

P42石材加工、建筑、金属加工、造船、织物

②古中国:

P43商代手工业制品大量诞生于手工业作坊

手工制品种类多,做工细腻

2、商业——交换物品(从物物交换到出现具有货币职能的物品的出现)

①古埃及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增大——物物交换为主

②中国货币关系大发展(海贝——骨币——铜币)

第五节亚细亚生产方式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1、“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的由来

——马克思提出P43

2、“亚细亚生产方式”引发的论争P44

①普列汉诺夫与列宁针对P44第三段

②马扎亚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断引发争议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1、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国有:

国王,皇帝一人所有)

2、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为左基本的生产单位P45

(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

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独立并得以长期存在)

三、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1、研究误区(或对前人的概括)

2、马克思的观点

3、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西方之间的差别(重要!

)P46

第二章古代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

▲关于“东西方经济形态起源”的论证

实际上是对“东西方经济形态的历史路径”的考察,提出“历史路径”这个概念,列举相关实例,解释它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这是用“历史学”解决“经济学”的具有实效的方法。

东方经济形态起源于“亚细亚所有制”

西方经济形态起源于“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的混合,注意三者的区别。

这说明它的开始在源头上就不同,因此以后的发展,也就进入了不同的“路径”,可以说东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历史路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形态。

第一节希腊城邦奴隶制

一、古代西方经济形态的起源

1、“古代所有制”的特点及与亚细亚所有制的区别

古代所有制是指该制度下国家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同时存在,相互对立,相互补充

2、古代所有制所处的环境:

①自然环境:

物产丰富而疆域部辽阔(与东方文明的辽阔不同)

②人文环境:

军事组织与城市集于一体

*以上两点参考教材P48-49

二、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

1、希腊城邦制度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P50

虽然不是最早的城邦但是最发达的城邦制度,为什么?

因为它不仅拥有繁荣发达的商业(作为城邦奴隶制的特点),还有其他城邦制国家不具备的强大的农业、手工业,这成为它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

2、城邦的形成

——海外移民

3、城邦的性质及居民

①性质:

奴隶制国家

 

4、著名的城邦——斯巴达、雅典

5、梭伦改革

内容三点:

①解负令②实行遗产自由③鼓励工商业发展

三、城邦奴隶制经济

1、奴隶交易市场发达P54

2、奴隶劳动普遍

①家庭奴隶

②各种生产单位的劳动奴隶(农业、手工业)

③国家奴隶

第二节希腊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手工业

1、希腊农业发展的特征

①以市场农业代替自给自足农业

②农业种植中表现出合理的区域分工

③地产形式多样化(大地产与中小地产并存)

④土地经营方式鲜明(直接经营与间接经营并重)

2、希腊城邦手工业发达

①手工业种类繁多

②手工业发展特点突出

二、商业与对外贸易

1、商业繁荣并出现城市交易商场

○品种齐全

○监管有度

三、货币与“银行”

1、以银币为主的货币流通

2、从“兑换店”到“银行”

※关于现代银行组织职能的介绍

第三节罗马共和国经济

一、早期罗马的社会结构

1、农业氏族公社-贵族(权利)

2、自由民集团-平民(财富)

3、奴隶

4、社会矛盾与对立:

贵族与平民

二、奴隶经济的发展

1、战争使奴隶来源不断

布匿战争-------P64、45

2、奴隶占有制经济形成

①罗马奴隶被当作财产

②奴隶成为各部门直接生产者

三、罗马大地产制形成的原因P65

1、大地产制形成的前提——土地私有制确立

2、大地产制形成的原因P66

①是罗马对外征服战争的结果

②有大量的奴隶供使用

③大地产往往得到国家免税待遇

四、罗马法的形成P69

1、产生的背景

①经济社会高度发展

②奴隶制发达

2、罗马法的内容及作用P69-70

第四节罗马帝国经济

一、促进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因素

1、与奴隶制经济的关系

2、与帝国的秩序与安全的关系

3、与帝国的区域分工和贸易的关系

4、与公共工程和贵族消费的关系

二、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的特点:

三点P71

2、(国有土地制度下)多种形式的地产制度

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P22

1、手工业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2、商业繁荣,商品丰富

3、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四、财政与金融P23

1、包税制度的实行

(本来初衷是为了国家税收保障,但也造就了一批利用特权中饱私囊的包税人)

2、金融业兴起

①建立币制②“银行家”出现③高利贷发达(金融业的副产品)

第五节罗马帝国的衰落

一、奴隶制经济危机

1、奴隶的需求与供给发生矛盾2、奴隶制经济效率下降

二、农民破产与农业衰落

1、农民负担军役过重2、大庄园主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极低

三、城市与中等阶级的衰落

1、城市建设奢侈2、城市开支增大

四、领主制经济的兴起

1、庄园的出现2、使用奴隶不再有利可图3、“庇护制”盛行

五、对经济自由原则的违背

P80-81四个方面

六、社会等第的固定化

第二编近世(中古)东西方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东方亚细亚的封建经济

第一节亚细亚封建地主制经济

一、中国封建领主制的建立及特点

1、中国早于西方实现了从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的转变

a、内容

b、后果

①分封制

②井田制

中国封建地主制的建立

2、

a、形成

b、定位

 

3、中国封建地主制的特点

——(井田制下农奴经济的特点)P87

教材上总结了五个方面

二.中国领主制经济的衰落与复兴

1.领主制衰落的原因

①领主制自身矛盾冲突日益突出(三点p88-89)

②新的生产关系(三点p89-90)

2.封建领主制经济时衰时兴的历程

三.日本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1.日本封建生产关系建立

①“大化改新”[具有标志性]

———内容:

a.土地国有

b.对官吏、贵族实行封赐

c.对农民实行“班田制”(计口授田)

②“大化改新”影响深远

——尤其是导致领主制经济发达(646年大化改新—1868年明治维新)

7世纪大化改新11、12世纪班田制被废,大封建领主制经济迅速发展

2.日本封建领主制经济发展迅速

①两条途径p91

②“御家人”制度

③寄生地主制度

第二节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租佃经济

一、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建立与特征

1、中国封建经济从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变的原因

1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四个标志

这几个方面是对原有的闭塞的农奴领主依附关系(农民与地主契约关系)的冲击。

2土地私有化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状况下,人们对货币观念的变化,使有些人愿出卖土地获取货币以及其他。

也有人专门从事土地买卖以赚取利润。

b.原有土地关系被破坏,土地事实上成为了私有财产。

2、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土地事实上的私有化(p93)

在早期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公有)这一原则上的条规是如何与事实相背离的?

事实中为什么会形成了土地私有化现象?

这里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

这些私有土地是怎么来的?

1私有土地的来源p93(三个方面)

a.国有土地分配

b.战功与赏赐

c.土地买卖——领主制后期出现(p89)

领主之间争夺领地的战争导致土地转移……p89

另外土地私有化现象从形成到牢固地确立下来,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保障了土地私有化的完成以及土地买卖大行其道,这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产权制度发达[当时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非常发达]

d.举例p93下

e.发达的原因p94上

二.地主经济的经营方式及土地兼并

1.经营方式

租佃经营

①三国——隋代田客分种制田庄

②唐代——清代佃农分种制田庄、佃农租田制田庄

[具体内容:

p94—96]

2.土地兼并p96[是土地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封建社会从领主制过渡到地主制经济时期,其最大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如上所述),正是由于这一固有的特点,也使得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患上了一种称之为“土地兼并”的顽疾。

1土地兼并的原因

a.允许土地买卖的制度性保障

b.小土地的局限导致人们热衷于土地集中

因为这种“土地兼并”(土地集中)现象是一种非正常现象,且带有许多弊端,引发诸多矛盾,所以历代政府都(有对策)开出处方,以期“对症下药”,能“药到病除”,但结果又如何呢?

2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及结果

a.政策:

西汉p96-97

西晋

北魏

唐初

b.结果由于措施治标不治本,也就使历代的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只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就难避免。

第三节中国封建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的背景:

1农奴领主制破产后由农奴演变为小生产者

2自耕农与佃农的大量存在

[自耕农沦为佃农者多,但上升为地主者少……]

2.小农经济伴随着土地经济长期存续的原因

1地少人多的自然因素

2中国传统经济的家族文化

3贫困农民的广泛存在(无力购买大片土地)

4是最效率的生存方式

二、小农经济的构成和基本特征

1.构成

1自耕农=“编户齐民”

2佃农

3依附农

2.小农经济的特征

1是一种独立经济体

2佃农与地主是一种契约关系

3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三、对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基本评价

1.是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肯定的评价]

1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2便于统治者获取稳定的政治、经济收益

2.是造成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否定的评价]

3.自身具有脆弱性

第四节工商业与城市

一、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

1.“抑商政策”的历史根源

①封建统治者自身的政治利益使然

②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经济利益使然

2.抑商政策的内容

①官工业制度

②土贡制度

③禁榷制度

④规则交易

3.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保证农业基础

②抑制土地兼并

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1.从“肆”到“行”的演变

2.隋唐时期中国出现“行”的名称

3.宋代是中国封建行会的定型时期

4.中国古代行会的弊端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起源于变革

1.起源

①西周——“封邦建国”

②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大建城池

③秦朝——建立郡县

2.封建城市的类型

①郡县城市

②工商城市

③交通城市

3.中国封建城市的特征

四个方面p114-115

四.封建时代的工商业和城市

1.手工业——从律令制向一般生产体制过渡

①律令制及其特点

②从律令制下解放出来的手工业获得发展

③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2.商业

①由国家统制并设管理机构

②规范制度,实施国家集中

③同业组织出现————“座”

3.封建城市的发展

①早期城市:

奈良、京都

②新兴城市

第五节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停滞

一.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发展机制

1.自主经济

2.竞争机制

3.社会管理

二.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周期波动

1.原因①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

④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

2.五大经济波动的历史时期

①秦汉——三国

②魏晋南北朝

③隋唐五代

④宋代——元代

⑤明清

三.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停滞趋势

1.所谓亚细亚封建经济停滞的两个内容

2.亚细亚经济的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3.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与停滞的机制是什么?

四.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问题

1.毛泽东的观点

2.一般史学界的观点

①“满族入关阻断说”

②“外国入侵冲击说”

3.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与现实状况

①商品交换制度存在

②雇佣劳动制度存在

③商人资本存在

④工场手工业中劳动分工存在但很不普遍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迟缓的原因

P124-125教材四个方面

①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②市场的狭窄

③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

④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第二章西欧封建经济——西方

第一节西欧的封建化

一.西欧封建经济的起源与日尔曼所有制

1.起源

①日尔曼所有制

②衰落、变态的罗马奴隶制

2.日尔曼所有制与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形式的区别

亚细亚所有制

古代所有制

日尔曼所有制

前提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即实行土地公有(国有);农村公社下的自给自足经济是其生产方式的基础(P44)

共同体也是其存在的前提,但它不是把土地而是把城市作为自己的基础;所有制形式表现为国家所有同私人所有并列的双重形式(P48)

源于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特点是农民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占有者。

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

它没经过发达的奴隶制,直接进入了封建制。

(P128)

二.日尔曼制度与罗马制度的融合

1.文化、制度安排的融合庄园经营模式罗马法

2.融合中的变革

3.融合的结果

三.法兰克、英格兰、德意志的封建化

第二节法兰克、英格兰、德意志的封建化

一、封土制的起源、演变P136

1、亲兵制:

职业军人——亲兵(来源广泛)立战功后受封,成为封匠

2、封匠制:

为主人作战,受国家供养,后改为封给土地

3、封土制:

得到封土的封臣宣誓效忠国王

①形成

②演变

二、封土制衰落的原因及表象P138

1、可封地日少影响封土制维系

2、封土制下供养的骑士战斗力日低

3、货币封土制替代土地封土制、合同制替代货币封土制

4、土地买卖的出现影响封土制

封土制最终走向衰落也使封建土地制度走向衰落

第三节西欧的封建庄园经济

一、庄园的形成

1、定位、性质——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主要的和正规组织细胞

2、庄园的起源

①罗马的庄宅——富有地主的大农场(封建领主、农奴)

②古代的农村公社——向强势封建低头

3、庄园的形成

以村庄为单位,建立统一经营,它是封建地产的一个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单位

4、庄园的特征

具有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

二、庄园的地产结构

形式——以耕地为主,也有草地,果园

规模——大小不一,大到250公顷,小到5公顷

耕作——由农奴无偿耕作,领地优先,然后封自己份地

1、领主自营地

 

所有权问题——归属领主所有,农奴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形式

2、农奴份地

自由领地

教区、教士领地

公有地

3、其他地产形式

P141

 

第四节封建农业的发展及早期圈地运动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技术的进步

①“三圃制”代替“二圃制”

②“重犁”的采用出现“敞地”制度

2、土地的大量开垦P146

二、早期圈地运动

 

2、历史意义

导致人们为建立排他性所有制和转让权而努力;

促使了私有制制度的产生,财产私有化成为事实

第五节工业、贸易与行会

一、工业的复兴与工业组织的变迁

1、庄园工业——自己自足

 

3、工业的发展:

以地区为中心的有特色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出现;资本与劳动分离;工业水平超过东方。

二、商业与贸易P151

1、商业——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①关于“市场”的涵义

②西欧封建制下“市场”的发展

a、“领地市场”——早期封建市场形式

b、“集市市场”——定期的交易场所出现

c、著名大集市的出现——法国香槟市场

2、贸易

①以地区集市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市场的形成

②贸易的发展引发制度和组织创新

a、货币兑换制度

b、商业合伙制度

合伙经营商业合伙制商业公司近代企业

○背景:

贸易量大增,回避风险

○形式:

委托制;协作制

○特点:

一次性

三、行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行会制度的起源

①各种解说

②起源要素追溯——商业力量的集结

2、行会组织与其三大功能

①按行业组织规模划分行会特征

②三大功能:

政治、经济、社会P156

3、行会发展的两种倾向

①平均主义

②反对自由竞争

4、西欧封建社会行会规定的内容

四个小的方面

5、行会的作用与反面

四、商法的兴起P159

1、一般商法的诞生

2、国际性商法的出现

3、海商法

第三编近代世界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第一章商业革命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地理大发现前的经济形势(间接要素)

1、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2、竞争制度的安排

3、商业技巧的创新

 

二、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动机和条件(直接要素)

 

2、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图说”

三、4次航海探险P186

第三节商业革命

一、社会商业冲动与风险

1、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存在

①价格差异的存在

②奢侈品利润的空间巨大东方丝绸、香料

③早期商业殖民利润的巨大化

2、高额商业利润存在的原因P188

 

3、社会商业冲动的影响

①活跃了对外贸易

②形成了对工业的冲击

二、贸易路线的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沿岸

1、安特卫普——比利时

2、阿姆斯特丹——荷兰

三、价格革命P190-191

1、背景

2、发生

3、内涵

4、影响

四、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1、合伙制的推广

初衷——转变——推广——影响

2、特权公司

①代理行P192

 

第三节重商主义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经济

1、民族国家

①民族

②国家

③民族国家

2、民族经济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观点

1、重商主义时期的特征

前期:

15-16世纪中叶

后期:

16下半叶-17世纪

2、重商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共同点,不同点)

3、重商主义政策P195

①西、葡、英分别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②西、葡政府控制贵金属贸易

③实施关税保护、保证出超

三、商业战争与商业文明

 

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

▲狭义世界市场

▲广义世界市场

一、欧洲的贸易区

1、地中海贸易

2、波罗的海地区

3、大西洋沿岸地区

二、世界两大贸易圈

1、欧亚贸易

2、欧美贸易

第二章农业革命

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近代农业革命的地位、作用

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

②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一、关于“马尔萨斯陷阱”说

二、欧洲主要国家的近代农业革命

1、近代农业革命的表现形式

体制的变革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农业革命的进程P207

荷兰英国德、法

三、人口革命

1、人口持续增长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2、“饥荒”消失

四、耕作制度、技术的创新

五、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期

第二节英国式道路

一、庄园经济的瓦解

1、庄园经济的基本特征:

劳役制和自然经济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发展下的货币形式

2、英国市场的发育

二、不确定的小土地私有制

△表现形式

1、份地2、自由持有农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