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700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docx

围护方案专家论证包括土方方案降水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1.现场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上海市崇明长兴岛,场地北侧为长凯路,西侧场地为1标段施工材料堆场及临设场地,南侧和东侧为金带沙河。

2.工程概述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

1

工程名称

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基地配套生活区集体宿舍(二期)二标段

2

建设单位

上海长兴海湾置业有限公司

3

设计单位

上海世纪都城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

监理单位

上海安正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5

勘察单位

上海协力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6

围护设计单位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7

施工单位

上海仁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简况

总建筑面积:

39433.09㎡,其中地上32297.63㎡,地下7135.46㎡。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层数

基础类型

结构类型

备注

8#楼

11713.41

9F

桩筏

剪力墙

9#楼

11260.04

10F

桩筏

剪力墙

10#楼

12250.64

11F

桩筏

剪力墙

门卫、开关站、垃圾房

253

1F

条形基础

砖混

地下车库

3956

-1F

桩筏

框架剪力墙

3.本标段施工范围、与相邻标段的关系

搅拌桩施工范围:

8#、9#、10#楼和地下车库范围内的所有搅拌桩。

本工程为二标段,相邻标段为一标段,本标段的10#楼和相邻标段的7#楼围护桩连为整体,以7#楼和10#楼中间位分界线,分界线以东为本标段围护桩施工范围。

降水及土方施工范围:

8#、9#、10#楼和地下车库范围内的所有降水、土方开挖、护坡及土方回填施工。

4.开挖基坑标高及深度

本工程大面积室外地坪自然标高约-1.40米,地下车库大面积底板底标高,后浇带东侧为-6.80米,后浇带西侧为-6.65米,局部深坑开挖深度-8.3米。

幢号房大面积开挖深度,8#楼为-4.35米,9#楼、10#楼均为-5.25米。

5.周边环境

本工程各基坑周边环境较为简单,场地北侧为长凯路,西侧场地为1标段施工材料堆场及临设场地,南侧和东侧为金带沙河。

6.本施工方案内容

6.1基坑围护桩施工方案

6.2地下车库土方开挖方案;

6.3基坑降水施工方案;

6.4基坑钢筋混凝土护坡施工方案;

6.5自然地面相对标高取-1.40m,基坑静止水位埋深取平均值-0.50m。

 

第二章编制依据

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3、《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J08-61-2010;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8、工程建设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9、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1、拟建物基坑围护平面图;

12、拟建物基坑《地质勘察报告》。

 

第三章工程地质资料

场地内原主要为农田和厂房,并分布有鱼塘,现已经整平,施工区域“三通一平”已经完成。

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涉及①层杂填土、②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②3-1层灰色粉质粘土、②3-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坑底位于②3-1层灰色粉质粘土。

由于②3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开挖时容易出现坍塌、管涌、流沙等现象。

地层特性一览表:

土层层号

土层名称

层厚

层底标高

湿度

状态

杂填土

1.73

1.94

②1

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

0.73

1.41

湿

可塑-软塑

②3-1

灰色粉质粘土

8.47

-7.19

饱和

②3-2

灰色粉质粘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

4.40

-11.58

饱和

②3-3

灰色粉质粘土

2.83

-14.27

饱和

 

第四章基坑围护及降水设计情况简介

1.围护桩设计

1.1基坑周边采用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和放坡围护两种形式。

水泥土搅拌桩双轴2∅700,中心间距1000,相互搭接200;

1.2围护桩采用2Φ700水泥土搅拌桩,基坑外围桩长为14.0、12.0、10.0、8.15及8.0米,基坑内采用搅拌桩的桩长为4.0米,总计2872根。

搅拌桩数量统计:

序号

桩型号

数量

备注

1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14.0m长

110根

基坑外围

2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12.0m长

1076根

基坑外围

3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10.0m长

784根

基坑外围

4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8.15m长

214根

基坑外围

5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8.0m长

479根

基坑外围

6

2Φ700水泥土搅拌桩4.0m长

110根

基坑外围

7

合计

2773根

总计:

19507m³

2.开挖坡度和钢砼护坡设计

本工程基坑开挖,地下车库采用垂直开挖,8#、9#、10#楼基坑的北侧及东侧采用垂直开挖,南侧采用1:

1.6一级放坡开挖。

钢砼护坡厚度为80mm,采用C20喷射混凝土,内置Φ8@200双向钢筋网片。

3.井点降水设计

8#、9#、10#楼基坑中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12套,基坑外围有放坡范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4套,共计16套。

每组长度40~50m,支管埋深5.0m,支管间距1.2m。

地下车库基坑中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7套,车库中间布置井点降水时,必须先卸土1.0~1.5m,然后才能布置轻型井点机组。

每组长度40~50m,支管埋深5.5m,支管间距1.2m。

第五章施工部署

1.施工人员准备

接到建设单位进场通知后,立即组织足够的施工人员进场,确保在要求的时间内进场开工。

现场施工人员配备计划表:

序号

职务

人数

职责

1

作业班长

4

抓紧本班生产进度,保质保量,保进度安全

2

机长

8

负责本机施工,安全

3

电焊工

2

负责钢筋焊接、井点支管制作、机械维修

4

电工

1

负责现场用电

5

辅助工

30

搬运等打杂工作

6

井点工

16

负责井点打、拔、抽水等

7

合计

61

2.材料准备

2.1主要材料用量

主要材料用量计划表: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1

主管

Φ68*2.75

m

1100

2

支管

Φ48*2.75

m

5500

3

滤网

60目

m

200

4

黄砂

中粗细度粒数≥2.5

t

>550

5

瓜子片

细度粒数≤10.0

t

>550

6

水泥

325#普通硅酸盐

t

>260

7

钢筋

Φ8

t

6

2.2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按工程实际进度情况组织进场。

井管及真空泵分两次进场,中粗砂每天进场50吨。

在护坡施工时中粗砂、瓜子片,每天各进30吨,水泥每天20吨。

所有材料进场后立即通知技术部门和监理工程师进行材料取样复验工作,经检验合格并通过监理认可后方可使用。

材料的出厂合格和试验报告必须及时送技术部门妥善保管。

3.技术准备

本工程计划安排专职人员和甲方专项人员进行图纸交底,了解基坑的内、外轮廓线和基坑的周边环境,做到心中有数。

施工前召集班组长以上人员及设计人员开技术交底会,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熟悉设计图纸和有关规定,明确施工图纸要求及有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明确工程质量保证措施,施工安全措施及文明施工要求。

明确施工方案,熟悉施工工序,协调各工种各序之间的关系,做到安排合理,精心组织,确保工程质量,做到万无一失。

4.现场准备

4.1场地交接

现场接收建筑物轴线、水准点(或±0.00基准点)等,工程定位资料,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4.2场地平整

降水施工前,必须先进行场地平整,清除施工场地内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以及凿除搅拌区域内的路面层硬物。

4.3施工用电

本工程降水施工用电量较大(不包括明排水),需配备高峰施工用电线路,经甲方提供的总配电房,按照安全用电规范接入分电箱。

4.4施工用水

本工程冲孔时需要足够水源,计划用Φ100PPR管接到现场。

4.5泥浆池设置

本工程计划在现场开挖2个2×1×2m泥浆制备池。

4.6水泥棚设置

现场计划设置2个水泥棚,尺寸为12m(长)×6m(宽)×3m(高),用钢管脚手架搭设,外用帆布封闭,现场每日储备水泥量约为60t。

4.7排水沟和沉淀池

在基坑周围要做排水沟和沉淀池,以便抽出的地下水先排入沉淀池再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5.总体施工顺序

本工程计划进场后先施工水泥土搅拌桩,搅拌桩计划根据挖土分区和先后顺序综合考虑施工顺序。

当一个施工区搅拌桩施工完毕,开始施工和安装轻型井点机组,在抽水10-14天后开始分区分段进行土方开挖。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跟进施工钢砼护坡、木桩和深坑压密注浆,压密注浆应注意在注浆面上预留1.5-2米浮土。

6.施工进度安排

见附件《施工进度计划表》。

 

第六章搅拌桩施工方案

1.施工现场要求

(1)桩机工程施工离深层搅拌桩施工距离必须≧50m,这样就要求桩机工程就要按照一定顺序、区域进行打桩施工。

建议:

桩机工程自南向北施工,紧接着水泥土搅拌桩也依次自南向北施工。

(2)在施工每一区段之前,必须要先放好、放准施工线。

(3)水泥土挡土墙施工完毕后,立即做好上面压顶。

(4)基坑降水在车库开挖15天之前进行。

降水布置和搅拌桩施工同时进行,但降水运行必须在搅拌桩完成区段之后进行。

(5)坑围护施工主要顺序:

按双轴水泥搅拌桩、降水、分层分段施工护坡的顺序施工。

2.机械设备配备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额定功率(kw)

技术状况

用途

搅拌桩机

2φ700

4

70

完好

成桩

注浆泵

UBJ-2

4

3

完好

输送浆液

拌浆机

/

4

3

完好

/

灰浆桶

0.7M3

4

/

完好

拌制浆液

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配备计划表:

 

3.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图

 

4.施工要点

4.1放线定位、挖槽

根据基坑开挖边线及设计,确定搅拌桩位置并放线。

按图纸设计要求开挖沟槽,同时清除沟槽内障碍物等影响搅拌桩施工的杂物。

由于工程桩先于坑内加固的深层搅拌桩施工,在定位坑内加固的深层搅拌桩时要根据工程桩施工后的桩位定桩位,以防深层搅拌桩与工程桩相冲突、对工程桩有影响。

由于基坑开挖面积大,基坑围护桩施工前所挖掘的土方应及时外运,以保证围护搅拌桩及压桩施工的顺利进行,也为稍后展开的地下室轻型井点降水管的埋设创造条件。

4.2搅拌机安装

根据定位铺设枕木,并组装搅拌机,要求枕木铺设水平,搅拌机定位准确,保证机身垂直,确保搅拌机偏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定位水平误差不超过5㎝,桩径误差不超过2㎝,垂直误差不大于1%。

搅拌桩施工时每台班均须检查搅拌头几何尺寸,两搅拌桩轴间距误差不大于20㎜,搅拌头直径为700㎜,误差不大于15㎜。

4.3制浆液

搅拌桩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新鲜、干燥、无结块现象,水灰比为0.5~0.6(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水泥渗入量为13%(234kg/m³),靠明浜、暗浜区提升至16%(288kg/m³)。

4.4第一次下沉预搅

待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起重机钢丝绳,使搅拌机沿导向搅拌切土下沉,搅拌机预下沉时不宜冲水,遇较硬地层不能下沉时,可泵送少量的水或水灰比较大的水泥浆,凡经输浆管冲水下沉的水泥搅拌桩,喷浆提升前必须将喷浆管内的水排清。

随时观察设备运行及地层变化情况,钻头下沉至设计深度。

下沉速度1.0-1.2m/min。

4.5制备水泥浆

实行配合比挂牌制,标明水泥加水的用量,待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开始拌制水泥浆并倒入压浆机。

4.6第一次提升喷浆搅拌

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时,开启注浆机将水泥浆压入土中,边注浆边旋转,同时提升搅拌机。

搅拌桩提升速度不能大于50cm/min,钻头每转一圈提升(或下沉)量以10~15mm为宜,保证搅拌均匀。

4.7第二次下沉搅拌

搅拌机提升到设计高度时,再次下沉进行第二次搅拌。

4.8第二次提升喷浆搅拌

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时,开启注浆机将水泥浆压入土中,边注浆边旋转,同时提升搅拌机。

4.9第三次下沉搅拌

搅拌机提升到设计高度时,再次下沉进行第三次搅拌。

4.10第三次提升搅拌

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时,提升搅拌机。

4.11清洗

搅拌机提升出地面,向集料斗注入请水,开启注浆机,清洗全部机械及管路的残余水泥浆。

4.12移位

一根桩施工完成后,将搅拌机移至下一位置,重复上述步骤,施工下一根桩。

5.搅拌桩垂直度控制

搅拌桩施工时,计划采用2台经纬仪控制搅拌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垂直,搅拌桩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的偏差不大于50mm,成桩直径及桩长满足设计要求。

6.质量检验

6.1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并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

对于不合格的桩应根据其位置和数量等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补桩或者加强邻桩等措施。

6.2在下列情况下,尚应进行取样,单桩载荷试验或开挖检验:

(1)经触探检验对桩身强度有怀疑的桩应钻取桩身芯样,制成试块并测定桩身强度;

(2)场地复杂或施工有问题的桩应进行单桩载荷试验,检验其承载力。

(3)对相邻桩搭接要求严格的工程,应在桩养护到一定龄期时选取数根桩体进行开挖,检查桩顶部分外观质量。

6.3进行强度检验时,对支护水泥土搅拌桩应取28d后的试件,以28d强度为准,由于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的影响因素较多,故检查数量略多于一般桩基。

6.4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次序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控项目

1

水泥及外渗剂质量

设计要求

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

2

水泥用量

参数指标

查看流量计

3

桩体强度

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4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一般项目

1

机头提升速度

m/min

≤0.5

量机头上升距离及时间

2

桩底标高

mm

±200

测机头深度

3

桩顶标高

mm

+100、-50

水准仪(最上部标500mm不计入)

4

桩位偏差

mm

<50

用钢尺量

5

桩径

 

<0.04D

用钢尺量,D为桩径

6

垂直度

%

≤1.0

经纬仪

7

搭接

mm

>200

用钢尺量

6.5质量检验方法

水泥搅拌桩成桩7天内可采用轻便触探法进行桩身质量检验。

 检验搅拌均匀性:

用轻便触探器中附带的勺钻,在搅拌桩身中心钻孔,取出桩芯,观察其颜色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水泥浆富集的“结核”或未被搅匀的土团。

对搅拌桩取芯后留下的空间应采用同等强度的水泥砂浆回灌密实。

触探试验:

根据现有的轻便触探击数(N10)与水泥土强度对比关系来看,当桩身1d龄期的击数N10大于15击时,桩身强度已能满足设计要求;或者7d龄期的击数N10大于30击时,桩身强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

轻便触探的深度一般不超过4m。

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且不小于3根。

或者在成桩后3天内,根据小应变法检查桩长和每米桩身的均匀性。

 

第七章压密注浆施工方案

1.加固要求

深坑部位基底以下采用分层压浆,压密注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孔间距50cm,水灰比0.55,注浆压力0.2~0.5mpa;每米注浆量不小于0.1立方。

2.注浆加固方案及施工技术措施

本工程采用分层压密注浆施工方案,注浆工法按图布孔、布管,后顺时针跳跃注浆,由于是无水造孔,减小了对土体扰动,注浆段可由人工按施工规范要求逐步上调,注入的浆液四周均匀扩散,使土体加密,从而达到加固目的。

2.1施工技术参数

a、布孔形式:

梅花型布孔,按图(每500mm间距错位)

b、注浆压力:

0.2-0.5Mpa。

c、注浆每次提升0.3m。

d、注浆流量:

13L/min。

e、注浆配比(每立方土体加固用量)

水灰比

水泥

(42.5级普硅)

磨细粉煤灰

浆液比重

0.55

169kg

93kg

注浆不用

1.76

2.2布孔与分层

采用间隔错位布孔方式,即每500mm间距错位。

注浆施工时每次上提0.3m,相邻排孔深错开0.15m,这种布孔与分层可使土体加固均匀、密实。

2.3施工工艺

a、测量放线定孔位、验收。

b、采用平板振动器将注浆管下沉到设计深度。

若不能沉到位,要立即报告,不得盲目施工。

c、振动布管、到达设计标高后,对管底安置铸铁封头进行封口,以防泥流入管内影响施工质量。

2.4施工顺序

a、沉管:

将喷管插入地层预定的深度。

b、喷射作业:

插入预定深度,由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

喷射口的缝隙应小于3mm。

c、冲洗:

喷射施工完毕后,应把注浆管等机械设备冲洗干净,管内、机内不得残留水泥浆。

d、移动机具:

将机具移到新孔位上。

3.机械配备

主要施工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注浆泵

SYB50/40-II型

2

2

立式搅拌机

LJ-200

2

3

浆液混合器

2

4

注浆机具

2

5

注浆钢管

200

6

高压管

80

7

低压管

200

8

手推车

若干

9

铲锹

若干

4.质量保证措施

  1、技术人员充分领会图纸,并根据平面布置图编制注浆孔号。

  2、严格控制第一根注浆管垂直度,开孔要直。

  3、注浆量控制采用泵量标定(13L/min),运转过程中用二级搅拌池测复核浆液流量。

最后用统计浆液配制总量验证。

4、为防止冒浆和串浆,可以顺序成孔,但必须跳孔压浆,坚持“压一隔一”的操作方法,确保不串浆,压浆压力由大到小,注浆孔扩散半径为0.7m,压浆机的压进速率严格控制在0.2-0.5Mpa压力范围内。

5、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精心施工。

6、施工时必须认真记录造孔及注浆情况,并及时予以统计,施工原始记录应做到全面、准确、及时。

7、正常情况下应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工艺参数进行施工。

8、施工中密切注意地层条件的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注浆参数。

9、钻注施工中如发现重大技术或施工难题,应由现场项目部协同甲方、监理有关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第八章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1.降水方案

本工程降水分别为地下车库和8#、9#、10#楼基坑,其中地下车库开挖面积约4470平方米,8#、9#、10#楼基坑开挖面积约6900平方米。

基坑四周有深层搅拌桩作防水围护。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显示,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有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及深部承压水。

本工程大面积室外地坪自然标高约-1.40米,地下车库大面积开挖深度为5.25-5.4米,幢号房大面积开挖深度3.0-3.85米,与本工程有影响的主要为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及地表水迳流侧向补给,其排泄方式以蒸发消耗为主。

潜水位埋深随季节、气候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2.降水设计方案

2.1方案选择

根据上述条件和要求,同时考虑经济、技术等相比较,为了基坑更好、更快的施工,决定采用23组轻型井点降水最为适合本工程,具有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施工便捷等诸多优点。

2.2方案设计(附轻型井点降水平面布置图)

1、本工程8#、9#、10#楼基坑中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12套,基坑外围有放坡范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4套,共计16套。

每组长度40~50m,支管埋深5.0m,支管间距1.2m。

2、地下车库基坑中间布置轻型井点机组7套,车库中间布置井点降水时,必须先卸土1.0~1.5m,然后才能布置轻型井点机组。

每组长度40~50m,支管埋深5.5m,支管间距1.2m。

3、为了更好的达到降水效果,充分降低土层含水量,建议土方开挖在正常抽水15天后进行。

4、真空泵排水口应设简单沉淀池,不可随意排放或直接排入下水道。

3.降水设备选用及配备

选用JSJ60型真空射流泵轻型井点系统,每组机组的电动机功率为7.5KW,井点总管长约40.0~50.0m,管径为68mm,井点支管长6.0m,管径为48mm,支管间距为1.2m。

主要机械设备表:

编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电功率(KW)

1

高压水枪

3支

3*7.5

2

空压机

0.9

1台

7.5

3

电焊机

BX1—400—3

1台

1*5

4

潜水泵

QD3—35/2—2.4

6台

6*2.4

5

真空泵

JSJ60

54台

54*7.5

4.黄砂配备

根据计算,每个管井约需回填0.6吨左右的黄砂,按管井总数计算,总计需要550吨左右的黄砂,计划按施工进度分批进料。

5.施工人员配备

施工班根据需要配备如下:

冲孔班

12人

安装调试

3人

材料搬运

3人

后勤

3人

施工人员合计

21人

6.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6.1井点降水施工

本工程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冲孔,必须保持0.8~1.2Mpa,施工过程采用循环取水。

——放线——挖沟槽——冲孔——沉管——填砂——连接总管——安装抽水机组——试抽——正式抽水运行

(1)沉管中应左右晃动冲管,冲孔孔径不应小于300mm,深度应比滤管深0.50m以上;

(2)每根井点管沉没后应检查渗透水性能:

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抽管内灌水时,能够很快下渗,方可合格。

(3)沉井点支管时,不应过于太深,为自然地下5.5m。

(4)轻型井点机组系统安装完毕,必须及时试抽,全面检查管路接头质量,井点出水情况和抽水机械运转情况等。

如发现漏气和“死管”,应立即处理。

检查合格后,井点支管孔到地面下0.5m~1.0m的深度范围内应用粘土堵塞。

(5)轻型井点机组抽水正常情况下,抽水初期出现水混浊,水中含有泥砂,一般抽水3天后,水质变清。

(6)在降水过程中,应及时观测流量、真空度,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变化有无异常,并做好原始记录。

6.2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注意事项

(1)成孔安装施工前必需先将地下障碍物清理干净,以确保冲孔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各支管的滤水管外2~3层60~80目的纱网,并绑扎牢固。

(3)冲孔至预定深度(孔底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3m以上)后应立即将支管放至预定深度并马上回填滤料至地表以下1~2m,滤料应选取中粗砂。

(4)各支管的安放过程需连续,中途不得停止。

(5)当支管无法放入时,不得强行插入,应将支管拔出,冲孔后重新插入。

(6)各支管及其它连接部位应用胶带封死,确保各连接部位不漏气。

(7)总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