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93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docx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

浅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与解决对策

  [摘要]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某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课件过于花哨、教学过程滥用多媒体、实践教学走过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而形式主义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学双方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思想根源上出现了偏差与错位。

因此,克服形式主义现象需要对症下药,从转变思想认识和规范教学行为两方面入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主义;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9-008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性教学研究”(JY-A201217)和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四风问题产生原因及改进对策研究”(GJKT2013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岳金霞(1976―),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形式主义是指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它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不讲究实际内容和实际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表现出的某些形式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行为,优质的课堂是融形式与内容于一体的和谐课堂,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教学相长。

而有些教学过程,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效,或表面上安安静静,实际上波涛暗涌。

教的一方伪装热情,学的一方假装认真,教的内容为了迎合喜好偏离主题而“旁征博引”,学的姿态为了应付考勤勉强出席却心不在焉。

这种教学双方的形式主义现象表现在课堂中还有以下种种例证:

  

(一)PPT课件中图片、动画喧宾夺主

  毋庸置疑,PPT课件的运用不仅打破了传统黑板讲桌粉笔头的教育模式,也转变了书本笔记烂笔头的学习模式,教师点击鼠标减少了板书的书写时间,学生按动手机方便了笔记的记录过程。

然而,技术是柄双刃剑,合理利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宝物,不合理地滥用则会变成干扰课堂效果的“凶器”。

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件内容,在PPT中插入大量图片,设计多种动画效果,一张幻灯片放出来,学生的视线全被那些活动的画面吸引去了,却恰恰忽视了课件中最主要的文字内容。

  

(二)多媒体教学中视频、音效干扰视听

  多媒体教学照比传统的单一说教模式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视频、音效等媒体技术的恰当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但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热闹的视听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插播多个视频短片,或是在讲课过程中还播放背景音乐,可谓各种媒体轮番上阵,课堂仿若演播现场。

教师成了主持人,或是串场嘉宾,学生一堂课下来,脑海中只剩下零星的几个画面,耳畔只回响起几个音符,而课程的主旨要义却完全未能入脑上心。

  (三)评价追求“参与度”、学生无奈“被发言”

  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利用上述各种教学媒介来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以外,还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以回答问题的次数来对平时成绩进行嘉奖积分,此种形式下的课堂参与,无疑掺杂甚至助长了功利主义动机下只走过场、不重质量的“被发言”之举。

实际上,以回答问题次数来评价优秀与以卷面考试成绩来评判品德一样不全面、不客观,这种评价方法的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方式的形式主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无保障、学生实践报告“复制+粘贴”

  尽管各级文件都强调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但在实际教学安排方面,出于人员、场地、安全、资金等各种因素的顾虑,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肋”。

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实践作业,叫学生课外自主创新、自谋出路。

在无指导、无经费、无监督的“三无”状态下,许多实践活动变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学生的实践报告经常因“复制+粘贴”而出现“巧合般”的雷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价值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主义产生的因素复杂而多样,但归根结底是教学双方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

  

(一)认知上,误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思想认识、行为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一些教师在认知上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形式的学科。

他们主观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却又担心无法用理论讲解吸引学生、说服学生,在现实中只好将心思更多地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更具吸引力,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讲大道理,只是道德说教的形而上学,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他们宁愿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是看英语等他们认为更实用的书。

  基于上述错误的认知,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就在教学中片面地迎合学生的喜好,尽量多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并程度不同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影视教学法等多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

然而,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助于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能否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似乎不是某些教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他们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吸引学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活跃课堂气氛。

[1]这实质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形式学科,割裂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其结果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只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的形式主义现象。

  

(二)情感上,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科目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实际上,“两课”教师在高校中一直未获得应有的学术地位和专业权威。

对于“两课”教师而言,他们上课面对的是全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把学生从各自的专业身份中还原成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而时至今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的发展历史还未能使一些“两课”教师从情感上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足够的专业认同。

许多两课教师是跨专业进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领域,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多位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的方式开展的。

学生在听取各方言论的同时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专业属性。

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那些专门做学生工作、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相关事务的教师开展的专题讲座,而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正是由于这种情感上的专业认同度较低,当“两课”教师在同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较时,会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甚至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在外界的眼光和评价中,有些“两课”教师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敢或者羞于承认自己的专业身份,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没有职业抱负,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等。

课堂上,他们只图通过娱乐大众的方式和学生搞好关系,以便在学生网络评教时拿个好分数,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思考成为细枝末节,被他们忽略。

  (三)意志上,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生的学习惰性相生相伴

  教学本身是一种对师生双方意志力的磨砺,教师的敬业会滋养学生的勤学,同样的,教师如果表现出职业倦怠就会引发学生的惰性拖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同一教学内容教师往往要在不同的班级重复三次以上,这很容易使得教师越讲到最后越缺乏教学激情。

这种缺失了教学激情的课堂难免流于形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如同嚼蜡。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多个思考题目或是播放多部视频短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轮流发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临近下课时草草总结,敷衍塞责。

表面上看学生杂乱的讨论达成了课堂的互动,实际上有许多说话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讨论课堂的主题内容,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更是抱着一种“搭便车”的态度各行其是。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的过程中既不能隐身,更不该失语。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堂思考的陪伴者,成为学生言行表达的导引者。

当一名教师把课堂的主导地位拱手相让时,说明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够尽心,惰于思考,怠于指导。

教师在职业上表现出的倦怠会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良暗示,学生受此影响,会进一步产生厌学心理。

可以想见,一个师生双方都感觉疲倦的课堂,其育人效果根本无法实现。

  三、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的途径思考

  基于上文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存在思想误区从而导致的行为偏差,因此,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的途径需要对症下药,从转变思想认识和规范教学行为两方面探索改进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专业学习,增强理论素养,走出思想认识误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无论是教师不会讲理论,还是不爱讲理论,其实质都是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精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缺乏理论素养的一种表现。

加强专业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不仅是教师培养专业自信、树立学术权威的必经之途,也是他们走出思想误区的必由之路。

  首先,教师需要系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史,增强专业自信。

只有对整个学科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掌握,才能够在面对众多专业学生的时候充分展示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1984年设立到现在只有30年的历史,但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理论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这些成绩,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并为此而自豪。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历史发展来正确评估专业存在的现实价值,要通过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一线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

  其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增强学术自觉。

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教师只有下大功夫深入研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双向的良性互动。

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大主攻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彰显课程魅力、树立学术权威的集中表现。

  再次,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实现学科自强。

因为只有学科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才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当前,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问题上,有两种明显的倾向或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3]一是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出现的某种学科化或专业化倾向。

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把政治课当作纯粹的科学知识或专业知识去讲授,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淡化其政治性和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与培养。

二是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把课教好,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实际上,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高校,无论是名师教授还是讲师助教,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都应该以严谨的学科建设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既合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考评方式,自觉践行规范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是响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教学评价的手段,而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则对以往的做法提出警示,教学改革应从初期的形式创新向内涵发展转变,从单向一元考核向复合多元评价转变,从被动履责到自觉践行转变。

  首先,深化教学改革,从满足形式创新向追求内涵发展转变是克服形式主义教学现象的本质要求。

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本应相互促进,忽略任何一方的教学都无法真正实现良好的效果。

从目前的情况看,形式主义教学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还需从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入手,而内涵发展的关键又在于能否有效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作为抽象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本身蕴含着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应以“授人以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化理论为方法的原则,实现理论与现实的互动。

将教材静态的观点和内容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将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学习其他各门科学知识的可靠的方法论武器。

[4]

  其次,转变考评方式,使师生从单向一元考核向复合多元评价转变是克服形式主义教学现象的条件保障。

教学考评是引导师生教学行为表现的指挥棒,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收关工程。

传统的考评方式是教师依据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如出勤、发言、纪律等情况)和期末课程结业考试(闭卷成绩或结课作业等)给出总评结果,学生则依据教师课堂的授课情况在查阅考试成绩之前给教师在网上评分。

这种考评方式看上去是师生双方都参与了评价,实际上却滋生了师生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表现。

转变传统的考评方式,就是要从结课时候的师生单向评价向构建日常授课期间的师生双向互评、教师与督导之间的及时沟通反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实践环节的社会评价等复合多元评价体系转变。

师生只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才能够及时获取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状态,最终从简单应对外界考核向更深层的内心自我反省转变。

  最后,提升职业素养,从被动履责到自觉践行规范要求是克服形式主义教学现象的内在动力。

“规范在形式上表现为‘你应当’(Yououghtto)之类的社会约束。

相对于此,德性则首先以‘我应当’(Ioughtto)为约束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你应当”之类的命令关系中,行为显然很难完全摆脱他律的性质,唯有化‘你应当’为‘我应当’,才能扬弃行为的他律性,并进而走向自律的道德。

”[5]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外在规范的约束下,如果仅仅是被动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真正将立德树人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那么教学中难免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

只有使外在规范逐渐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识,又在道德实践中逐渐实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教师才能不把教学本身作为外部负担去面对,而是作为内在的发展诉求去珍视。

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教师会自觉地以教师职业伦理为指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教学行为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用意志力激励自己的善行而约束自己的不善之举,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地获取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卢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浅析[J].高教研究,2010

(1):

70.

  [2]靳诺.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8.

  [3]杨瑞森.在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10.

  [4]张建忠、陈锡喜.方法?

智慧?

德性――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57.

  [5]杨国荣.德性与规范[J].思想?

理论?

教育,2001(9):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