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36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围绕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促和谐这一主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大局,创新发展理念,团结一致,奋力进取,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80亿元,是“十五”末2.2倍,年均增长17.2%;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2万元,年均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8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1.5倍;市级财政收入达8.9亿元,是“十五”末2.1倍,年均增长15.7%。

——工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在发展环境、资源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全力支持酒钢(集团)公司和重点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43.5亿元,年均增长18%。

酒钢(集团)公司不断拓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了规模扩张、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效益提升,新增铁、钢、材、电力产能190万吨、200万吨、200万吨和60万千瓦,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名列全国500强第155位。

地方工业加快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产业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日趋改善,入园企业达14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

“十一五”地方工业新增产能分别为:

铁合金13万吨、高活性生石灰25万吨、软质碳黑1.2万吨、水泥15万吨、铁精矿170万吨、球团矿80万吨、硫化碱8000吨、埋弧焊接螺旋钢管6万吨和新型建筑砌块60万立方米等。

——旅游景点出现新变化。

制定了《嘉峪关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大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力度,嘉峪关文物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和紫轩葡萄酒庄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飞机场改造及国际备降场工程、航站区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开通了到经济发达及旅游热点地区航线。

旅游参与性项目和娱乐设施增加,旅游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预计2010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23.7%,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165万人次,年均增长21.8%。

——商贸业呈现新特色。

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活跃市场、带动消费、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措施,拓宽了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

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大唐路餐饮娱乐休闲街两条“特色街”,实施了绿化市场改造、易都摩尔购物中心等项目。

液晶电视、数码产品、家用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消费需求增势强劲。

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5.4%。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建成了一批产业、交通、能源、生态、信息以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城市供水、供暖、供电及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新建、改造了55条136公里城区道路,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7%,比“十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0.2平方米,比“十五”末新增13.3平方米。

南市区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相继建成了西部***气象塔、城市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中核四0四总公司和大唐八0三电厂生活基地整体迁建我市。

讨赖河两岸7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两湖一河”建成,图书馆、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农村实施了安全饮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城乡一体化项目,镇村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

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建改造了镇、村卫生院所、三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17个村农民体育活动场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建立了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继续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28项;全面完成了企业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工作,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形成品牌,走在了全省前列;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数字电视入户6.5万户;成功举办了奥运火炬传递、省运会、铁三赛等多项体育赛事,西部体育明星城市地位不断凸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5%;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100%;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城镇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2.8%以内;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五”末的6.5‰降到了5.89‰。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坚持每年办成一批惠民实事,五年累计办理惠民实事97件,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众就业、医疗、住房、教育、治安、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40元,比“十五”末净增6086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60元,比“十五”末净增3110元,年均增长10.5%;恩格尔系数由36.8%下降为34%;汽车消费是“十一五”期间消费的最大亮点,年均新增车辆达3000辆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三区正式挂牌成立;对非公经济扶持力度加大,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资到位57亿元;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企业3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2户,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新成效。

加强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煤气脱硫、污水处理等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量分别为5273吨和906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1.1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持续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政府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群众团体在管理政治及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保持稳定。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一是从外部发展环境看,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酒泉—嘉峪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交通及区位优势逐步提升,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带动力显著增强。

三是随着酒钢(集团)公司产能的扩张,产品结构的优化,投资力度的加大,将会有力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华电新能源公司、京城机电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在我市进行产业布局、新建园区、发展高端产业,这些投资和产业,必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释放能量。

四是在城市品牌、优惠政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会有快速的增长。

特别是以启动民间资本为载体的非公经济,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是经过不断学习,解放思想,全市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嘉峪关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土地整理、生态建设成本较高。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夯实发展基础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阶段特征

一是接续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

“十二五”期间,随着不锈钢产业、高载能产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铬盐化工等重点产业项目进入加快建设及运营期,将带动全市产业升级。

二是城市建设进入提升期。

“十二五”期间,随着南市区讨赖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将带动城市品位、城市品牌效应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城乡一体化进入加速发展期。

随着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将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展望未来,既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艰巨挑战的攻坚破难期。

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制定有力的发展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努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冶金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建设“八大基地”和形成“两个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强项目建设,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接续产业,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协调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民生保障各项政策措施,从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抓起,强化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争取成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优势,采取更加灵活、务实、广泛的合作方式,增强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

(三)发展目标

围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

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4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0000元,年均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

市级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5%。

——结构优化升级预期指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1:

81.6:

17.4。

——社会发展预期指标:

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每年新增就业6000人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身心健康指数明显提高。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00元,年均增长18%;恩格尔系数力争下降到30%以下。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国家要求目标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生活污水处理率95%,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大于90%。

——改革开放预期指标: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3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

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四)战略定位

努力把嘉峪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旅游商贸城市、科技创新型城市、生态园林和文体休闲宜居城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三、大力培育接续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企业、名牌产品。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2015年达到435亿元。

1、壮大钢铁产业,建设优质钢铁基地。

围绕铸就“百年酒钢”基业目标,继续全力以赴为酒钢(集团)公司做好服务,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与优化系统配置,实施钢铁、铁合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环保及综合利用、特色冶金、能源化工、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十大产业链项目,大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十二五”末发展为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支柱型、带动型企业。

2、加快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1千兆瓦光伏发电示范基地、200兆瓦光热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

积极推进配套煤电项目和外送电网输送能力建设,支持建设±800直流等输电工程,争取在“十二五”形成稳定的风电、光电送出能力。

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具有经济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科技研发中心、智能型生活基地等项目,支持现有企业的产能扩张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风电、光电装备和不锈钢制品制造、核同位素源、核仪器仪表、核设备制造,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3、稳步发展煤电高载能产业。

坚持优势资源转换,充分利用电力充足的优势和周边地区锰矿、铁矿、铜矿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实施电解铝、气冶联产直接还原铁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发展铝制品深加工业,形成“煤—热—电—冶金新材料”产品产业链。

4、积极发展化工和建材产业。

围绕铬盐项目,延伸铬盐产业链,形成铬盐—硫化碱—电解铬产业链;充分利用冶炼废渣、选矿尾渣和建筑垃圾等废弃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5、发展壮大食品加工业,建设食品工业集群。

一是依托紫轩酒业葡萄酒酿造优势,建设优质葡萄酒生产和酿造基地,重点发展系列高档葡萄酒、有机葡萄酒、白酒,“十二五”末达到年产葡萄酒5万吨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葡萄酒生产副产物葡萄籽皮、酒泥等开发葡萄籽油系列产品、化妆品。

二是依托宏丰公司种植、养殖优势,发展功能化、专用化、休闲、营养、便利型乳肉制品。

6、发挥好工业园区产业承载作用。

一是产业向园区集中。

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关联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吸纳和带动能力,共建共享动力、环保等生产辅助设施,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

二是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突出“一区三园”产业特色,嘉东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冶金及化工)、高新技术(民用核技术)、精品钢材(金属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群,辐射长城区、带动新城镇发展;嘉北工业园重点发展不锈钢深加工、冶金新材料(高载能)、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化工(煤化工、铬盐产业链、聚氯乙烯产业链等)、现代物流、光电产业等产业链群,辐射雄关区,带动峪泉镇发展;双泉工业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辐射镜铁区,带动文殊镇发展。

三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两个协调”和“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的总体要求,提高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使园区向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发展,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次建设,逐步推进,力争尽快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游客集散和休闲度假中心、区域商贸物流及会展中心为目标,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2015年达到95亿元。

专栏3:

1、游客集散和休闲度假中心:

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发挥嘉峪关市作为河西旅游区域中心城市旅游线路的连接点、旅游信息的交换器、游客旅游的中转站作用,建设游客集散及文体休闲中心,提升嘉峪关以及河西地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区域商贸物流会展中心:

依托周边大企业聚集,经济特征鲜明,产业互补性强的优势,建设区域物流及会展中心,为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1、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大力开发和全面整合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河西游客集散休闲度假中心、紫轩葡萄庄园、讨赖河生态旅游景区等项目,开发酒钢及华电太阳能光伏等工业旅游点,着力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三大主体产品体系,培育壮大文化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

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增加嘉峪关至旅游热点地区旅游列车和航线、航班,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规范建设星级宾馆,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激活市内消费市场,推行市民旅游景点年票制。

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推行旅***业国家标准,导入国际质量、环境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效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

加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绿色特色食品开发,延伸带动商贸、餐饮、会展、物流、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使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到2015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

专栏4:

1、讨赖河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包括旅游培训与服务中心、讨赖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文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三个子项目区,建设旅游观景平台、旅游道路、景区标识牌、旅游步道、游客休息设施及停车场等。

2、世界银行贷款嘉峪关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

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交通设施、景区给排水设施、游客服务设施、遗产保护工程、关城安防工程等项目;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魏晋民俗博物馆主体工程、魏晋民俗博物馆陈展工程、道路及停车场改扩建、魏晋墓葬保护与研究等。

3、魏晋墓群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

增设核心区保护隔离带;增设整个墓区保护隔离带;修建供暖设施;修建墓区管理用房;魏晋陈展馆建设;现代墓葬迁移;遗产检测;墓葬发掘;墓室及砖壁画研究保护工程等。

4、无水港:

建设海关综合大楼,保税仓库,保税服务区及配套设施。

5、新华中路商贸中心:

建设成为集商业、住宅为一体的高标准商贸、住宅中心,总占地面积8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6、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

建设集流通、加工、运输、交易、仓储、配送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

7、西部综合交易市场:

占地70公顷,建设再生资源利用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旧货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和工程机械交易市场等五大市场。

8、2.5万吨粮食储备库:

新建高大平房仓4座,每座仓容6250吨,总建筑面积5760㎡。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基地。

一是加快构建支撑工业发展的物流体系。

统筹规划布局工业物流园区,抓好嘉东、嘉北工业园物流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多式联运、集散、转运、配送、仓储等多功能服务;二是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和货物集散地优势,建设嘉峪关无水港,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带动现代物流业、对外贸易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

3、培育建设专业化市场,促进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一是按照完善功能、提高档次、集约发展、增强辐射的发展方向,全面建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旧货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利用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和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增强区域辐射力;对现有集贸市场继续按照“规划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取缔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改善经营与购物环境,提高市场整体服务功能。

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加快发展高档购物商场、超市、专卖店、货仓式商场等新型经营业态,建成新华中路商贸中心、新百盛购物中心、新世纪广场等大型商贸群,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品牌连锁企业落户。

三是推进三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三镇延伸发展,改造、新建农贸市场,最终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三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4、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和支持外资银行以及国内更多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嘉峪关;支持保险业拓展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典当业;支持发展先导性的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增值业务和数据库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设计策划、包装营销等***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5、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和装饰装修业,实施南市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面积350万平方米。

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

鼓励兴办各种便民利民的家庭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

五、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以省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建设一体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用城市标准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向城郊延伸步伐,重点实施农村道路、水电、通讯、能源建设工程,争取每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继续推进灌区改造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灌区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村饮用清洁水的村组达到100%,建成宏丰养殖园、牧源滩养殖场大型沼气发电工程。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积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蔬菜、瓜果及花卉为主大力发展高效制种业,以反季节蔬菜、林果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业,以畜禽养殖业为主发展肉食品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发展酒业等高附加值的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