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298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习题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01  知识管理

1.眼睛

视物原理:

人眼球好比一架照相机,________和________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________,物体在上面成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眼睛的调节: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________,眼睛可以看清________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____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________,可以看清________的物体.

近点和远点:

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到的最近和最远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________和________.正常眼睛的观察距离大约是10cm至________,最佳的明视距离为________cm.

说  明:

眼睛与照相机的成像过程是不同的.视力正常的人看远处不同物体时,物距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像距不变),人的眼睛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凹凸程度,从而调节了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也就是说眼睛实际上是一架调焦照相机;而普通照相机的焦距不变,在物距改变的同时,必须改变像距来获得清晰的像.

2.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面,应佩戴________矫正.

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需要用________矫正.

注  意:

远视眼镜的度数为正数,近视眼镜的度数为负数.

02  基础题

1.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2倍焦距

C.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2.(随州中考)如图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

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3.当一个正常的眼睛要看清一个远处的物体,晶状体要()

A.变厚B.变薄C.不变D.无法判断

4.(河南中考)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5.如图所示,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6.(襄阳中考)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________(填“太弱”或“太强”),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________cm(填“10”“15”或“25”)左右.

7.(曲靖中考)如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光路图,请在虚线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

03  中档题

8.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9.(常州中考)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

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10.童话世界里也有很多物理知识,如图是鱼眼和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

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________(填“平”或“凸”).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填“前面”或“后面”),因此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佩戴________(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第10题图第11题图

11.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镜属于________(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新型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上下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________(填“A”或“B”)区看远处同学,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

12.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图甲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不同的是:

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

A.快门  B.光圈  C.镜头  D.胶片

(3)如图乙的眼睛存在哪类视力问题?

哪种透镜能对它进行矫正?

________________.

13.在学习“眼睛和眼镜”的知识时,小红对眼球的成像原理进行了模拟实验.

(1)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________.

(2)在原位置上,换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球.

(3)实验中,为了便于从不同的方向都能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________(填“较光滑”或“较粗糙”)的玻璃板.

04  拓展题

14.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________,模拟近视眼的是图________.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图________.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0.05mm,此镜片对光有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参考答案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知识管理

1.晶状体 角膜 光屏 倒立 缩小 薄 远处 厚 变大 近处 近点 远点 无限远 25 2.厚 强 前 凹透镜 薄 弱 凸透镜

基础题

1.B 2.B 3.B 4.B 5.凸透镜 实 6.太强 257.

中档题

8.B 9.B 10.凸 前面 近视眼镜 11.远视眼镜 A 12.

(1)C 

(2)D (3)近视眼、凹透镜 13.

(1)视网膜 

(2)近视 (3)较粗糙

拓展题

14.

(1)乙 乙 

(2)丙 (3)大于 发散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两杯液体中,一杯是水,一杯是酒精,小明想利用选项图中的几组器材来区别哪一杯中盛的是水哪一杯中盛的是酒精,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A.

B.

C.

D.

2.一只总质量为60kg的氧气瓶,瓶内氧气密度为ρ0,使用半小时,氧气瓶的质量变为35kg,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ρ0;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质量变为20kg,此时瓶内的氧气密度应为

A.

ρ0

B.

ρ0

C.

ρ0

D.

ρ0

3.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你认为该凸透镜的焦距f

A.一定大于lB.一定等于l

C.一定小于lD.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l

4.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一定大于lB.f一定小于lC.f一定等于lD.f可能小于l

5.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B.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下列现象是描述一定质量的酒精在不同条件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蒸发快慢跟它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A.温度不同的等量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B.温度相同的酒精等量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C.温度相同的等量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D.温度不同的不等量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8.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运动会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B.音乐会上,观众能够辨别美妙的琴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教室里,听到开始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说明铃声可以传递能量

D.中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同学们的影响,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量筒测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液面最高处相平

B.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应让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D.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10.下列防治噪声的事例中,属于从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B.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

C.临街房子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D.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带有耳罩

二、填空题

11.体积为V0的空心铝球质量为m0,已知铝的密度为ρ0,现将某液体注满它的空心部分后球的质量变为m1,空心部分的体积为_____,液体的密度为_____.

12.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者的眼球成像示意图,此时他患有_____眼,若通过手术的方法解决问题,则应该使眼球的角膜变_____。

13.晚上在台灯下写作业时,书桌上垫的玻璃会因发生_____(选“漫”或“镜面”)反射而形成出刺眼的光,影响学习。

此时在桌面垫张白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光射到白纸表面发生_____(选“漫”或“镜面”)反射;这两种反射都_____(选“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4.如图,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气压计.小明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的水平地面上,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其原因是___.如果在瓶中装满水,就可以制成一个的测量_____仪器.

15.医院里用“B超”诊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B超”是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用超声波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

预测地震、台风来临是利用了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16.2015年9月3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

如图所示,20架直升机组成的“70”数字编队从天安门上空飞过,若以其中一架飞机为参照物,其它飞机都是_____的;直升机发出的轰鸣声是通过_____传入现场观礼嘉宾的耳朵中的。

三、计算题

17.一巨石体积60m3,敲下一小块样品,称其质量为90g,体积30cm3,求:

(1)巨石的密度?

(2)巨石的质量是多少吨?

18.如图所示,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

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km/h?

四、实验题

19.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____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小明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测量: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37.2g;

B.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液体质量为____g;

C.将液体倒入量筒,量筒液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液体体积为____mL.

(3)实验测得液体的密度为____kg/m3.

(4)小明测得的液体密度比真实值偏____(大/小),其原因是____.

20.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

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填“厚”或者”薄”),直至得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______.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______,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_____;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观察到蜡烛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

由图象可知:

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该物质是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象中AB段与CD段可知:

该物质在____(选填“AB”或“CD“)段吸热能力强。

23.为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M、N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小明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该选择图__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

(2)小明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如图丁所示。

①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是_______(选填图戊中的选项字母)

②已知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照片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大小之比为1:

30,则纸锥经过C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_______m/s。

(3)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

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

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的轻重有关:

小明在某次实验中看到N纸锥先落地,从而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24.小明注意到,爸爸在拉二胡前总要把二胡的两个手把来回扭动,仔细调试(如图甲所示).爸爸说这是在调“音准”,小明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认为这是在调“音调”.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小明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

猜想2: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长短有关;

猜想3: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粗细有关;

猜想4: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松紧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并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按图乙组装有关器材,将一根尼龙丝的一端拴在桌子一端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钩码,并用A,B两个小木块将尼龙丝支起,用一把塑料三角尺拨A,B间的“弦”,即可听见发出的声音.

(1)小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右移B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发现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步降低.则小明这是在验证猜想_________;若要想验证猜想4,利用图示现有器材可以通过仅改变______来进行实验.在上述两个实验中,主要运用的物理实验方法是_______法.

(2)小明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跟弦的材料、长短、粗细、松紧都有关,爸爸“把二胡的两个手把仔细调试”是通过改孪琴弦的_________来改变音调;弦乐器分别采用尼龙丝、钢丝做弦,用相同的力度弹奏相同的曲子时,听者能很容易的分辨,这是由于不同材料做成的弦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C

B

C

D

C

A

二、填空题

11.V0﹣

12.近视薄

13.镜面;漫;遵循

14.变大山顶的气压低于山脚下的气压温度

15.超声波能量次声波

16.静止空气

三、计算题

17.

(1)3×103kg/m3;

(2)180t.

18.

(1)560m;

(2)216km/h。

四、实验题

19.0刻度线2025.00.8×103大烧杯壁沾有液体,测得的体积偏小

20.凸透物厚6—12mm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21.较暗确定像的位置不变

22.使物质均匀受热2不变晶体CD

23.乙A1.5不可靠没有控制纸锥的轻重相等

24.钩码重力控制变量法松紧音色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2.氢原子只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组成,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B.8cmC.6cmD.4cm

4.夜晚,当汽车发出的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司机看到尾灯反射的光,就能及时避让.如图中有关自行车尾灯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5.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

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激光束将成为

A.会聚光束B.发散光束C.平行光束D.不能确定

6.如图列出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从后视镜中看车后景物

B.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

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

D.

桥在水中的倒影

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9.关于听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一定是相同的

B.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

C.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一定是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

D.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有关

10.萨克斯被誉为铜管乐之王,由于它的声音悠扬,如歌如诉,使人着迷。

关于萨克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吹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按键,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C.萨克斯的音色美妙是吸引大家的主要原因

D.演员演奏的《草原之夜》一定是乐音

二、填空题

11.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之比是V甲∶V乙=2∶5,某同学将它们放到调节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发现天平依然平衡,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密度之比是________。

12.兰州中川机场和西客站的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

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_____透镜,它的焦距应小于_____cm。

13.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①阳光下树的影子;②水面波光粼粼;③交警身上穿的警用背心在灯光照射下很亮;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

其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

(选填序号)

14.去年冬天雾霾天气较为严重,为消减雾霾,气象部门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

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空气时,又吸收热量而________成雨滴,落到地面。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夜深人静,走进小巷,为什么总像有脚步声跟着自己?

这是因为人在小巷行走时,脚步声通过小巷两侧墙壁反射形成________,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