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874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3.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案3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能力

(2)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眼睛成像的机理

难点:

认识近(远)视眼

教学器材:

多媒体系统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一个节目,请大家保持安静,注意听他说的话(播放视频)。

好了,这位歌唱者叫杨海晨,是一个盲人,大家听到他最后说的什么吗?

生:

他说他最想看到他的爸爸和妈妈

师:

嗯,他在倾诉他对光明的渴望,所以像我们这些能看见的人就该好好珍惜爱护我们的眼睛,那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呢?

新课教学

1.眼睛的构造

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幻灯片:

眼球剖面图),大家看,A是什么

生:

睫状体

师:

后面呢,依次是……

生:

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师:

那我们的眼睛究竟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呢?

2.眼睛成像的机理

生:

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成像在了视网膜上

师:

哎,这是不是和我们前面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很像啊。

我们来看一下,在凸透镜成像中,远处的物体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的对于我们眼睛,远处的物体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样我们就看见了清晰的物体,所以晶状体和视网膜就分别相当于什么

生: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师:

那它们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是不是没有区别呢?

生:

不是

师:

那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一下(播放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在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怎样

生:

也在变化

师:

但对于我们眼睛大家注意,我们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像成在了视网膜上,这样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就是像距,而又因为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对于眼睛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是不变的,那我们眼睛是怎样做到这个的呢?

我们看一下下面的情况,物体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像于S’,如果我们将物距减小,这时像距就应该SS’

生:

增大,因为物近像远

师:

如果物距增大,像距就该

生:

减小,因为物远像近S’

师:

现在我们不改变物距,但要让它们的像都成在第一个像的位置,该怎么办

生:

思考SS’

师:

我们看一下,第二个物体它的像如果要成在这那它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原来怎样

生:

折射程度更大

师:

嗯,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相对于A凸透镜更怎样的凸透镜

生:

更厚的B凸透镜

师:

哎,很好,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凸透镜越厚,其聚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我们再看第三个,同样的要使它的像成在这,它的折射程度更

生:

更小

师:

也就是要选择一个比A聚光能力更弱的凸透镜,所以我们选择了更薄的凸透镜。

所以说如果当物距发生变化时要使像距不变,就可以改变凸透镜的厚度,也就是它的焦距。

现在大家来看看我们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和凸透镜的变化一样呢?

(播放动画)大家注意看当老师移动物体改变物距时晶状体的变化(先将物体移远),大家看当物距增大时晶状体怎样

生:

变薄了

师:

(再将物体移近)大家看当物距减小时晶状体怎样

生:

又变厚了

师:

所以我们正常的眼睛就是通过这样自我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使物体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以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物体。

我们把正常的眼睛看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3.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

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片,近视眼大国,我国近视眼就有近4亿人数,据调查初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就有55.2%。

那究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

(PPT)大家看正常眼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上成了清晰的像,如果近视眼看同样远的物体,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像,这时我们会想到怎么办

生:

把物体拿近些

师:

哎,很好,大家看当物体移近了后视网膜上果然呈现了清晰的像。

那大家想想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前还是后

生:

前正常眼

师: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作图分析一下(黑板作图讲解分析)

近视眼

师:

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

那能不能验证呢?

生:

能,将光屏向前移动看像能否清晰地成在光屏上

师:

嗯,那我们看光屏上有没有清晰的像呢?

(PPT)哎,光屏上确实出现了清晰的像。

那对于近视眼我们该如何矫正呢?

生:

加凹透镜

师:

因为近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增强,那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减弱,所以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凹透镜,这样就可以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了。

所以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

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那究竟要怎样才算合适呢?

大家戴的眼镜就是凹透镜,它是不是有度数啊,那这个度数是怎样确定的呢?

大家注意我们眼镜的度数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它们的关系是:

度数=(1/f)×100,f的单位是m。

大家计算一下如果f=50cm,度数是多大

生:

200度

4.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

既然有近视眼那肯定也有

生:

远视眼

师:

大家看这位老奶奶穿针时是不是拿的比较远,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远视眼,他们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那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黑板作图讲解分析)所以远视眼的成因就是:

晶状体变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

那对于远视眼又该如何矫正呢?

生:

加凸透镜远视眼

师:

因为远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减弱,所以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增强,加了凸透镜后像就可以成在视网膜上了。

所以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

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5.用眼习惯

师:

现在大家来听听这段对话(播放甲:

哟!

老同学,怎么回事?

一学期不见你就戴上一副眼镜啦,可没以前帅了啊!

乙:

唉,都怪我原来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现在看书看黑板都不得不靠着副眼镜了)哎,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戴上眼镜呐

生:

因为他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师:

那怎样才算是良好的用眼习惯呢?

大家看下面几幅图片哪些对眼睛不好

生:

B、D、F

师: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做好眼保健操、书写姿势要端正、不要长期用眼。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有一双美丽而健康的眼睛

7.1《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

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

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

证这一环节。

2、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1、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

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

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

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

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

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4、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

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

明车子受到

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

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

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

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

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