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5253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docx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2)

小结: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

可分为三大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

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

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

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的冲突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如何构成的?

什么是文化?

比较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的社会化

小结: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但从广义上来说,这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2.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任务。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几乎长期有力地影响着每一个人,非常重要。

4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有:

(1)心理上的断乳;

(2)社会价值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

5.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的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民族性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术语

社会化

心理上的断乳

代沟

再社会化

个性

民族性

思考题:

1.社会化的涵义是什么?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2.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试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某种问题?

4.试对中国、日本、美国的民族性进行比较分析?

社会互动

小结:

1.社会互动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据符号互动论,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据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舞台上的成员会在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3.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尊敬等。

4人际互动时会使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等身体语言来传达相应信息。

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空间距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5.“社会角色(socialrole)”,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6.社会角色的类型有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7.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如下一些阶段:

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具体过程中的行动选择。

关键术语

社会行动

社会互动

“镜中自我”(库利)

符号

符号互动论

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

角色冲突

思考题:

电子交流能够取代面对面的互动吗?

决定人们互动时是合作、竞争、还是冲突的因素有哪些?

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是先赋的还是自致的?

初级社会群体

小结: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等。

参照群体(referencegroup)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3.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主要类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具有规模较小,成员有限、持续的直接的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等特点。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

承担社会化的任务;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抑制个人的发展;损害社会利益。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一些变化,给人们更多自由,但同时使人们从初级社会群体中获得的温情变少,带来都市孤独等问题。

5.家庭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6.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可将家庭划为以下几种类型:

核心家庭(nuclearfamilies)、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7.家庭的功能包括:

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的满足。

关键术语

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

内群体

外群体

参照群体

群体凝聚力

核心家庭

思考题:

初级社会群体有些什么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些什么影响?

哪些因素造成了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

带来哪些影响?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家庭暴力?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社会组织

小结:

1.狭义的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得组合起来的社会团体。

如学校、军队、企业、政府等。

2.组织的结构指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除了正式结构外,组织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组织的基本结构类型有:

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结构;事业部型等

3.组织目标指组织努力去达到的所希望的的未来状态,对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组织中的激励对组织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公平理论等。

5.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相关制度和文化。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在组织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一、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时,比较适应。

7.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科层制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为许多社会学家关注。

8.霍桑实验的发现对组织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如何看待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的问题。

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

有关组织文化、组织的社会资本、组织中的参与管理等问题也为组织学家们所关注。

9.中国的单位组织具有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组织不同的一些特征,它的形成有其渊源,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以来单位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组织

组织的结构

组织目标

激励

组织的环境

科学管理理论

科层制

X理论与Y理论

单位

思考题:

什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科层制组织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为什么组织中的人会频繁地背离正规程序?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的企业单位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些什么不同?

中国的企业从改革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未来中国的企业单位将如何发展?

社会阶级与阶层

小结:

1.社会分化包括:

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如年龄和性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如职业。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的阶级分析模式。

3.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对于后来的西方社会学家影响重大。

社会分层的方法包括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等,分层的标准有职业、收入和财富、教育程度等。

4对于社会分层,功能论认为其在维持社会方法有其有益的方面,而冲突论更多看到了阶层之间的冲突。

5.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据流动的方向区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垂直流动还可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据流动的参照点区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据流动的主体区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体流动。

6在社会流动的研究中,精英的流动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一定影响。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流动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社会分化

社会分层

阶级、阶层

社会流动及其类型

思考题: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些什么不同?

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

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

只要人人丰衣足食,社会上的不平等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吗?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

功能认关于社会分层的解释。

社区

小结:

1.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通过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居民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2.开创社区研究先河的是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创立了人文区位(生态)学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影响到我国20世纪30年代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中国社区的研究。

3.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社区居民具有生活自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的自然化等特征。

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共同体。

城市社区人口规模高、密度大;居民异质性高;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4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城乡差别的形成有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客观条件制约等复杂原因。

5.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有工业化等因素。

6.近现代城市化发端于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过度城市化等引起的贫民窟现象为人们所关注。

7.1949年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户籍制度延滞了城市化进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一些变革。

8.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选择引起不少学者的争论。

关键术语

社区

人文区位(生态)学

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

郊区化

过度城市化

户籍制度

思考题:

1.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生活相比有些什么异同(特点)?

你愿意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

为什么?

2.中国目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吗?

为什么?

3.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怎样一条道路呢?

由于“大城市病”,北京等超级城市应该停止城市化的步伐吗?

4.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城乡关系。

社会制度

小结:

1.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的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对于社会制度的起源有自然起源论和人为设计论两种观点。

2.社会制度普遍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往往相对保持稳定。

除了正式制度以外,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价值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1)满足人的需要;

(2)导向功能;(3)整合和控制的功能;(4)文化传递的功能;(5)负功能:

压制个性、阻碍社会进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5.制度化是制度的形成过程,也即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

制度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形成、成熟、形式化、消亡四个阶段。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新制度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术语

社会制度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制度的生命周期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社会制度有哪些功能?

尝试分析我国某领域的制度变革。

社会问题

小结:

1.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的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具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等特征。

2.社会问题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一面。

社会问题的广度和烈度会影响到是否被认定为社会问题。

3.看待社会问题存在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偏差行为论、标签论、批判取向、社会建构论等多种角度,没有哪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

4人口问题(略)。

5.劳动就业问题(略)。

6.贫困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状态。

存在测量贫困的不同方法,如恩格尔系数法等。

可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7.存在着关于贫困的不同理论解释,冲突论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贫困文化论强调贫困亚文化的形成使贫困者难以走出贫困;功能主义认为贫困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当事人天赋和素质低造成的;甘斯认为贫困有其积极作用。

8.贫困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与城市的贫困各有其特点。

关键术语

社会问题

社会病理学

社会解组论

社会建构论

贫困线

恩格尔系数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文化论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认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有哪些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

你需要怎样的收入水平,才不至于陷入贫困?

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我国的贫困问题?

社会控制

小结:

1.社会控制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的类型有:

1.统治与制约;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3.外在与内在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3.社会控制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但不合理的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的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4社会控制的方式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政权、法律、纪律等,不同的控制方式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和效果,互为补充。

5.越轨行为(deviantbehavior),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存在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6.对越轨行为的发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失范理论、手段-目的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较有影响。

因为越轨行为包括多种活动形式,从轻微的被德行为到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不可能提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越轨行为的理论。

7.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群体性越轨行为等,对越轨行为的控制有赖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等措施。

关键术语

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

失范理论

标签论

社会政策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有些什么功能?

作为社会控制方式的道德与法律有些什么异同?

评价标签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我国现阶段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越轨行为?

社会变迁

小结:

1.“社会变迁”(socialchange),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变迁可分为进化与革命等类型。

2.影响变迁的因素包括:

环境;人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

3.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认为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

汤恩比等人的社会变迁理论都具有某种历史循环论的色彩,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周期性。

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等人用自然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发挥的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各子系统之间分工又依赖,使社会系统保持均衡。

其理论对冲突的忽视和保守倾向遭到其他学者的批评,帕森斯发展了其理论。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机制:

分化、适应能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

5.冲突论学者用社会中的冲突、不平等来解释社会变迁,其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齐美尔、韦伯。

现代冲突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认为权力占有方面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6.社会规划内涵丰富,广泛涉及从发展中国家旨在实现社会改革的全面社会发展规划(socialdevelopmentplanning),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规划(socialserviceplanning)等形式。

社会规划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的活动。

它以人为中心,由谁来进行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参与式规划被大力倡导。

7.为了系统地描述和测量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而建立的系统化的一套指标即社会指标体系。

通过社会指标体系,

(1)人们可以全面了解社会状况;

(2)进行社会计划;(3)监测和预测社会变化;(4)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术语

社会变迁

社会进化与革命

历史循环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均衡论

冲突论

参与式规划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体系

思考题:

影响社会变迁的有哪些因素?

“伟大领袖”在社会变迁中有多大的作用?

冲突论学者对社会变迁的解释正确吗?

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变迁进行计划?

社会规划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吗?

考察某一具体的社会指标体系,了解包括哪些指标,建立者的意图,它的作用等。

社会的现代化

小结:

1.狭义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2.不少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综合起来,“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一切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是系统的变革过程;(3)“西方化”的过程;(4)全球化的过程;(5)趋同化的过程;(6)功过并存。

4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理性化”理论模式,吉登斯的多维现代性理论等。

5.“后发展”国家因为可以向先行者学习等原因,现代化时具有某些方面的“后发优势”,但也具有“后发劣势”,在资金的筹措、秩序的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时形成了社会趋同论。

他们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程。

它们都会形成大致相同的社会特征: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7.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对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8.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全面和严密的控制。

“后发展”国家都运用了国家的力量来推动现代化,但控制程度有所不同,国家直接介入经济过程的必要性和效果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

9.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演变趋势,西方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拉什的“去组织化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论等。

关键术语

现代化

全球化

后发优势

社会趋同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论

后工业社会

福特主义

思考题:

如何理解现代化及其内容?

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先行者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真会像社会趋同论所说的那样越来越相似吗?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小结:

1.社会调查研究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方法论、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

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

3.调查研究程序一般包括选题、准备调查、实施调查、分析总结几个阶段。

4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组织准备等工作。

调查方式和方法包括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5.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有其适用范围

6.调查资料在分析前必须进行审核和整理,确认资料是否准确、完整。

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

调查报告是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读者不同,报告写作侧重点也不同

关键术语

社会调查

全面调查(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访谈法

问卷法

观察法

文献法

思考题:

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