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82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docx

dfczabi温州市党代会报告

^

|Youhavetobelieve,thereisaway.Theancientssaid:

"thekingdomofheavenistryingtoenter".Onlywhenthereluctantstepbysteptogotoit'stime,mustbemanagedtogetonestepdown,onlyhavestruggledtoachieveit.

--GuoGeTech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温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温州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开创“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新局面,为我市实现第三次跨越而努力奋斗。

  一、四年改革发展的新实践和新成就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取得丰硕成果的四年,是城乡面貌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四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四年。

面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面对区域发展竞争的新态势,面对非典、台风和地震等严重灾害的新挑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等“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围绕“一港三城”战略目标,把握“四个坚持”战略方针,推进建设“三个温州”战略任务,突出“破三难、打三仗”战略重点,实施“四大工程”等有效载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在转变增长方式中迈上新台阶。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34亿元,四年年均递增13.7%,比前四年高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4349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工业总产值4136亿元,年均递增18.1%;财政总收入241亿元,年均递增17.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9亿美元,年均递增30.1%。

与此同时,工业经济结构趋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达64.5%,年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498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16.9%;已拥有6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大市;建成一批“国字号”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更加明显。

农业基础地位趋强,农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服务业发展趋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1.8%,其中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翻了一番多。

  

(二)发展难题在强攻猛进中取得突破。

招商选资取得突破,四年引进外资总量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

欠发达地区发展取得突破,已有116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四年共完成重点建设投资685亿元,金丽温和诸永高速、温福和甬温铁路、状元岙深水港、永强机场改扩建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或加紧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初显形象。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付诸实施,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成通车,海涂围垦工程加快实施,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温州城市正在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以民引外、民外合璧”走出新路,金融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取得进展,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有新举措,民营企业上市有新突破,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三位一体”试点取得成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效能革命”和评议“满意不满意单位”产生良好效应,温州获得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

  (三)构建和谐社会在各项创建中扎实推进。

“平安温州”建设扎实推进,严打斗争继续保持高压态势,调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取得成效,安全生产措施不断强化。

文化大市建设有效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设或建成;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四个强市”建设深入开展,新温州大学成功组建,医疗卫生处于区域领跑位置;文明创建取得重要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大,温州生态园建设正式启动,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法治温州”建设全面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法制宣传教育得到加强。

基层和谐建设走出新路,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与“和馨行动”深入开展。

  (四)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切实共享成果。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去年达到21716元,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总体名列全省和全国前茅。

城市“安居难”、“行路难”和城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逐步解决,“一房三路”建设、“五个一”民生工程实施、“三沿两侧”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村企结对共建”、“环境卫生革命”和“攻三通、破三难”等三项行动全面启动,农村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五)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加强。

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涌现了“为民好书记”郑九万等一批先进典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大和政协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等制度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市、县、乡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

人才强市战略有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先锋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和新社团组织党建全面加强,探索乡镇新型管理体制取得成果,“落实三真、关爱基层”和下派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活动富有成效,基层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富有特色,治本抓源措施不断强化,廉洁自律、纠风治乱、查办案件成效明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

近几年,我市相继发生了超强台风和地震等严重灾害,各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进行了一次次可歌可泣的抗灾救灾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执政为民的动人赞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

  四年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是中共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包括广大在外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团结拼搏的结果,是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朋友关心帮助的结果,也是建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扎实基础之上的。

在此,我们向为温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四年的实践,我们对推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体会既是过去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今后发展的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面对发展变化的宏观环境,坚持把挑战当机遇、把压力变动力,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中推进发展;面对“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竞争态势,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率先发展;面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把为民作为第一要求。

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利益,为民谋利是我们的宗旨。

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时,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第三,必须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

应当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更加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第四,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温州的发展靠创新,过去是这样,今后更是这样。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努力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第五,必须坚持把实干作为第一本领。

成事在人,关键在干。

科学发展靠实干,社会和谐靠实干,为民谋利靠实干。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必须坚持“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坚持“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督着一级办”,努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形成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生动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型,产业“低小散”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改革创新力度还不够大,机制体制先发性优势不再明显;土地制约刚性很强,人才技术相当缺乏,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仍未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还不够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各类矛盾和问题比较复杂,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很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加强,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第三次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近30年,温州发展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初步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阶段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了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温州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标志,以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为新起跑线,温州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阶段特征,找准所处历史方位,应时顺势谋划发展,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使我市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第三次跨越。

  温州的第三次跨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的是发展内涵的新拓展、发展境界的新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飞跃。

其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要求,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跨越、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具备第三次跨越的基础和条件。

从发展背景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区域竞争格局深入调整,为我市实现第三次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

从自身条件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温州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机制体制环境,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优势,而且我们还有最为独特的温州人优势、最具潜力的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善于用好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第三次跨越。

  在推进第三次跨越过程中,要坚持符合温州实际的发展战略体系,并且与时俱进地予以丰富和发展。

建设“三个温州”,是把握宏观新形势的全局谋划,是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在温州的具体实践,要把它作为实现第三次跨越必须坚持的战略任务,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等重大决策,扎实推进“三个温州”建设,坚定地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基本建成现代经济强市。

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优势更加明显,成为产业竞争力强的城市;基础设施由滞后型向适应型、适度超前型转变,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确保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和示范城市;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优”的机制体制新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成为富有特色的科技强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国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和谐城市。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富裕城市;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强的城市;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成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的城市;耕地保有量保持现有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成为更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城市,努力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统领”,全力推进“四大战略”,不断为温州发展开辟新途径,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

  第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的全过程。

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推进;在发展要求上,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途径上,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道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力量上,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境界上,必须坚持和谐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坚定地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

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动力中枢,是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城市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是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必由之路。

必须把城市化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一要拓展大空间。

突出交通建设,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带动经济圈、扩大辐射圈。

二要开辟大战场。

突出龙湾、瓯海中心区和瓯江口区域建设,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总体布局,重视鳌江流域城镇群建设,形成协调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要实施大战役。

重点在瓯江口区域开发、海涂围垦工程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厂电网建设、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六大百亿计划”,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增强大功能。

以提升工业层次、发展服务经济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功能。

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以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生活品质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功能。

  第三,坚定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

工业是强市之基、富民之要。

推进工业化是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历史性任务。

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按照“园区集聚、技术改造、龙头带动、品牌提升、服务配套”要求,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走产业集群化道路。

二要大力培育新兴工业。

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大力推行“腾笼换鸟”计划,逐步调整占地多、效益低的产业,严格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加快淘汰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第四,坚定地推进协调发展战略。

协调发展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重点所在和关键所在。

必须把协调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点,作为第三次跨越的“平衡轴”,扎实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坚持城乡联动。

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二要坚持区域联动。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良性互动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要坚持经济社会联动。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第五,坚定地推进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和谐之要,是推进温州发展的最大动力。

必须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三次跨越的主导战略来实施,使温州不仅成为特别能创业的地方,更要成为特别能创新的城市。

一要引导思想观念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实践在温州为主题,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破除一切有悖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

二要突出重点领域创新。

着力推进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尤其要发挥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三要推进全民创新。

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制度、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行为,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三、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支点。

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实施“553城市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城市由通道型向枢纽型转变、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商贸型向商务型转变,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一)着力构筑“三大通道”,拓展城市空间。

以深水港为龙头,以高速公路、铁路、空港为依托,以国省道、县乡道路为配套,以城市交通道路为节点,进一步打开对外、市域、市区“三大通道”。

按照温州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架构,依托甬台温高速,建成诸永高速和甬温铁路,争取启动甬台温高速复线,打通接轨长三角的北线通道;依托甬台温高速,建成温福铁路,打通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南线通道;依托金丽温高速,改造提速金温铁路,争取建设龙丽温高速,打通拓展内陆腹地的西线通道;依托即将建成投用的状元岙深水港,打通面向全球的海上通道;依托改造提升后的永强机场,打通走向世界的空中走廊。

根据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形成中心城区至各县的1小时市域交通圈。

根据“一主二辅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建设绕城高速、瓯海大道、滨海大道、南塘大道、瓯江过江通道、七都过江大桥等城市交通道路,实现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的快速连接,形成半小时都市交通圈。

  

(二)着力建设“三大新区”,优化城市布局。

在突出鹿城作为核心城区地位的基础上,加快龙湾、瓯海中心区和瓯江口区域三个新区建设,拉开中心城市框架。

龙湾区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战场,要以行政中心建成为契机,加快中心区建设,核心区5年内要基本建成,带动城市副中心建设。

瓯海区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阵地,要加快行政中心、火车站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加强西部道路网改造,尽快成为城市的重要门户。

瓯江口区域要以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成通车为契机,明确整体功能定位,建立高效管理体制,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启动半岛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做到“五年出效益、十年显雏形、十五年见新城”,扎实推进温州城市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

  (三)着力培育“三大中心”,增强城市功能。

以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为主要手段,打开内联外接的更大通道,拓展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营造商机无限的创业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使中心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为主要选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都市产业结构,使中心城市成为更具引领性、集聚性、服务性的产业中心。

以信息服务、科教服务、文化服务、创意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综合配套建设,使中心城市成为品位高雅、居住舒适、生活便捷的服务中心。

  (四)着力打造“三大精品”,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重大气、显特色、呈亮点”的要求,重点加大“筑堤、建园、治河”力度,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凸显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形象。

加快沿江防洪堤建设,发挥城区防洪、交通道路、公园景观综合功能,注重建筑风格、文化品位、建设档次,尽早展现温州“外滩”风采。

推进温州生态园建设,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出形象”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加强保护,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绿心”的独特功能。

继续花大力气治理温瑞塘河,重点搞好污染源控制和水体治理修复,切实搞好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建设,重视搞好沿河两岸景观和功能建设,重塑江南水乡“母亲河”形象。

深入实施“绿化、亮化、美化、洁化”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建设。

  (五)着力突破“三大难题”,加强城市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条块结合,切实解决市民“行路难”、城中村改造滞后、城市管理不适应等“三大难题”。

加快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化建设,打通城市道路连接卡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争取到2011年建成区城中村有50%以上进行改造。

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代建制等市场化方式,重视解决征地拆迁难题。

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强化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四、建设现代经济强市

  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核心。

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拓展“四大工程”,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产业优、基础实、后劲足、实力厚的现代经济强市。

  

(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