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内含八篇语文教学论文供选用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如何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俗语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
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
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
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
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
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
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
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
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
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
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
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
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
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
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
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
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如在教学《花钟》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
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
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
……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
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很有针对性。
文章在后面。
自己的感想: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
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
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
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
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
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记得自己上学时铺天盖地的都是语文压抑了人性,对语文教学的批判。
现在的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欣喜的动向,可是,真的很怕矫枉过正,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创新”“活动”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
始终相信,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读、静思培养的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的阅读做基础,过多的“对话”是无法达到感悟和体验的。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2017年下期坦坪中心学校—— 欧阳学芳
小学三年级是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
要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该结合本阶段该学生心里特点把重点放在段落的训练上。
段落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展开合理的、大胆的想象,并且能找出段落的重点词句,理解段落中每句话之间的意思和联系,对篇章结构打下良好基础,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拙见。
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段落。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先把预习纳入首要任务带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段落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词典认字,理解词语。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循可依,有的放矢,使预习由扶持向放手过渡转变。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段落。
在段落的理解过程中,通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懂文章段落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不能操之过急,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下去。
为了达到过程得当,理解得顺,理解得深的要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自读全文。
尽量读出“顺”字。
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声调;要做到有速度、要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要求加深理解。
要突出“义”字,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心理历程。
课前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做到环环紧扣,衔接得当。
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对于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读,讨论与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3、要求熟读。
要加强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熟读成诵。
这样使学生渐渐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三、鼓励学生试说段落大意。
说出段意是在通读段落之后进行的,要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落思想内容的理解,能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难度较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刚开始说段训练时,部分学生只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来复述甚至是背原文的形式说出段意,部分学生就连原文也不会说。
针对这种状况,我具体指导学生把段落中各句意思先说,然后,把整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在指导段落意思表达时,还要注意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有机结合起来.关于段落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都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
如教学《黑猫警长》、《国王的信》等课文时我在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大大的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能说的就不写,能写的就不读那种重复啰嗦的尴尬境地。
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连接,是写好段的前提条件。
1、首先要加强词语训练。
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
如在《“神舟”五号游太空》一文中理解“拔地而起”词语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最后结合视频展示,让学生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其次要加强句子训练。
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
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最后要加强段的训练。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
学生才会学会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要从词、句、段入手,加强基本功训练,能为读懂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学生仿写成段。
因为在三年级阶段的段篇教学过程中,写作方法很多,其中先简单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第6课《聂耳与国歌》、11课《两袖清风》、27课《黑猫警长》等就有许多总分结构的段落。
所以要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段的概念,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每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文章段落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
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段训练。
训练前要告诉学生: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仿写段时,规定选材范围,用自己的话写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贯穿在三年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我在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教学中的个人观点,其中有不妥当之处敬请指出为感。
——2018年1月20日欧阳学芳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
有位老师买了一本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他兴致勃勃地按“实录”上了同一节课,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课后,该老师感慨地道:
没想到套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效果也不佳。
这位老师的问题出在哪?
结合这个案例谈谈你对如何借鉴别人案例的看法。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借鉴别人案例是教师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只有恰当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鉴别人的案例,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杜绝生搬硬套。
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情况的不同,那些优秀的教案、案例在我们自己用来蹩手蹩脚,教师会因为为了完成教案而教学,课堂因此失去活力。
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借鉴使用优秀的案例,比如一些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肯定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2、提升自身素质
借用金庸老师《倚天屠龙记》中的几句“正如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大铁锤,锤法越是精微奥妙,越会将他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但若舞锤是个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
以往练这心法之人,只因内力有限,勉强修习,变成心有余力不足。
”
教学也是如此,优秀案例的形成往往和做课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相辅相成,我们自身修养不够,自然无法驾驭课堂。
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素质,不在于使用谁的教案。
3、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每个成功的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是“谁在讲课”而不是“讲谁的课”。
我们可以学习优秀案例,但是要讲出自己的风格。
这就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发挥自身优势,课堂有鲜明的个性。
我自己这样想:
“听课老师坐在后面,是不是愿意听你的课,你的语言,你的课堂能不能吸引在场所有人。
我们见过,前边老师在讲课。
后边听课老师在交谈,有时一脸茫然,原因在你的课堂不吸引人,是教师自身的问题。
是因为你的课堂没有个性,教师没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听课也是如此,讲课老师的首要素质就应该在于他的与众不同,否则,再好的课堂也只是一堂课,没有教师的烙印。
优秀案例可以借鉴,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
它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我自己看来,教学风格是一个人教学气质的体现,或文雅,或诙谐,或灵动,或沉稳,鲜明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名片。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要形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不想谈深奥的理论,因为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堂喜欢什么样的声音
我没有问过学生,因此我不知道学生到底会想什么,能说出什么。
但是我知道,如果学生爱上你的课,他一定表现得很兴奋,也许是因为课程,也许是因为教师。
因为教师的话,教师身上就有吸引学生教学特色。
课堂上也用不着教师维持纪律了。
学生喜欢你的声音。
听俞大明老师的两节课我也深有体会,以前听课,总是听到前面教师在不停的引导,循循善诱,学生配合你来我往,倒也丝丝入扣,但是就是不愿意听,听课现场也不尽人意,批改作业的,小声谈话的,闭目养神的等等等等,凡此种种,不全是听课教师的错,因为真的不能吸人眼球。
俞老师的课堂,却是笑声阵阵,掌声阵阵,听课教师,学生全然融入其中。
原因不言而喻,课堂很精彩。
仔细分析,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语言幽默,极具文学色彩;教学结构严谨,构思巧妙;不设置问题,设置的是参与平台,只要你动手,就有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成人的角度指导分析。
如果你拿着同样的教案,你会讲出同样的效果吗?
我们也许都尝试用优秀的教案讲课,结果却是漏洞百出,被别人批的体无完肤,是教案不好吗?
不是,是自己。
我这样想:
1、要有丰厚的文学底蕴。
教师在课堂上,每个动作都应该是文学,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文学,简单言之,你得是个文化人。
2、要做你自己,有特点的自己。
你要知道在课堂上学生会喜欢你的什么,把它作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或者是调节学生情绪的调味剂。
问问自己,你拿什么吸引学生。
3、别让学生猜谜,让学生参与。
猜谜的课堂太多了,教师问,学生猜,猜对了教师高兴,猜不对接着猜,没意思。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教学风格,而是没有吸引别人的课堂风格,做自己就要做有特色的自己。
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
三年级语文教学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
有位老师买了一本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他兴致勃勃地按“实录”上了同一节课,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课后,该老师感慨道:
“没想到套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效果也不佳。
”这位老师的问题出在哪?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借鉴别人案例是教师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只有恰当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鉴别人的案例,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杜绝生搬硬套。
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情况的不同,那些优秀的教案、案例在我们自己用来蹩手蹩脚,教师会因为为了完成教案而教学,课堂因此失去活力。
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借鉴使用优秀的案例,比如一些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肯定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2、提升自身素质
借用金庸老师《倚天屠龙记》中的几句“正如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大铁锤,锤法越是精微奥妙,越会将他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但若舞锤是个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
以往练这心法之人,只因内力有限,勉强修习,变成心有余力不足。
”
教学也是如此,优秀案例的形成往往和做课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相辅相成,我们自身修养不够,自然无法驾驭课堂。
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素质,不在于使用谁的教案。
3、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每个成功的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是“谁在讲课”而不是“讲谁的课”。
我们可以学习优秀案例,但是要讲出自己的风格。
这就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发挥自身优势,课堂有鲜明的个性。
我自己这样想:
“听课老师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