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4019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

1.历史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

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

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

(1)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这段话强调的是(  )

                   

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解析】 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及近代西方列强侵略。

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材料主旨的具体体现,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指出西方列强的侵略动机是贪婪的,强调的是侵略过程被历史借用成为改造落后的过程,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中西方社会的差距,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非正义的侵略者是进步着,其侵略过程客观上推动落后地区的进步,D项正确。

核心素养2:

时空观念

(1)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例题2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解析】 本题选C,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与唐朝农业生产。

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A项错误;北方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得到有效开发,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得出由于战乱,北民南迁导致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北方农业落后主要是因为战乱所致,D项错误。

 

核心素养3:

史料实证

(1)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3)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例题3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

B.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C.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D.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

【解析】 本题选B,主要考查史料实证。

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学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

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政治因素和历史文献编写者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历史文献记载的客观性,考古发现能够客观地反映历史,从而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同时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二重史料需要相互印证,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故选B

核心素养4:

历史解释

(1)概念界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内涵阐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3)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例题4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近代化

在我国近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解析】 本题选C,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农抑商,是抑制商业的发展不等于禁止商业活动,A项错误;我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特权,以工业化代替传统农业,不断地推进我国现代化,但不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化,B项错误;实业救国,就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

故选C。

核心素养5:

家国情怀

(1)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2)内涵阐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3)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题5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  )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本题选B,主要考查家国情怀及“师夷长技”的主张。

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C项错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D项错误。

故选B。

三、测量构造

1.典型试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

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完成下列要求:

(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反应。

说明:

本题所考查的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二,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

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

(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一;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二。

对问题

(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一;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十八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可达到水平二。

2.真题分析

与往年相比,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在命题的“素养立意”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上迈出了一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历史卷考查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增强了考查的基础性。

核心知识和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养成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石。

所谓核心知识,即历史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和经历的发展阶段;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明成果。

纵观江苏卷,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紧扣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1)紧扣重大事件和现象。

如选择题中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儒家思想、鸦片战争、十月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梭伦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主观题中明朝的商品经济、近代的反侵略、求民主道路的探索、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

这些无疑都是历史进程中关键、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围绕重要历史阶段。

如第8题的军阀割据时期、第10题的抗日战争阶段、第11题尽管根据题干材料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解放战争阶段美国的对华政策和经济侵略等。

(二)强化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

例如第7题透过一组时间,不仅可以发现知识界对妇女问题的越来越重视的发展趋势,更能深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力量的长大、政治危机的加深以及思想解放的深入等;另外第8、9、10、11、13、16等题在解题都需要考生立足时间、空间的提示,深入理解相关重大事件。

还有主观题的21、22题,紧扣“明朝中后期”、“民国年间”等时间限定。

这是考查学生能否有意识地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客观、全面、历史性地认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必要条件。

(三)体现历史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人文性。

所谓历史价值即能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形成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

它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教学的终极追求。

在试题中着力体现历史价值和家国情怀素养是江苏卷的最大亮点。

例如22题以民国年间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思考国家发展道路为主题,对比同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和印度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然后就陈衡哲1924年发表的《西洋史》提及的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事实,试图找到“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写一篇要求较高的280字左右小论文。

这完全弘扬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符合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再如23题则是通过两段材料对比西方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概括和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该题人文色彩浓厚,注重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感悟和提升。

再如2017年全国文科综合Ⅰ、Ⅱ、Ⅲ卷突出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彰显素养立意的历史高考命题,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肯定会有一定体现。

今年有的试题直接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和途径,本身就渗透了唯物史观的理念;一些题目直接考查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要求。

开放性试题长盛不衰,这种近乎考查史学研究能力的题目,全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学术素养。

今年Ⅰ卷的“明代中外交往”题、Ⅱ卷的“计时工具演变”题、Ⅲ卷的“近代中西关系”题,沿袭了往年的开放特色,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观点”和“逻辑论证”的作答要求,突出考查自行建构和解释“观点”(论题、论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同时,作答空间和思维视域进一步开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自主确定“论题”进行阐述,答题的自由度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开放,阐释和论证的空间更大。

四、实战演练

专题一 唯物史观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

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

”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  )

 A.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B.兴民权,建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推翻清政府、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专题二 时空观念

4.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8.9%

城镇,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已建立

5.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

“(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竞种存稼,极目不减淮北。

”材枓不能反映的是(  )

 A.北民南迁,数量很大B.佃户种麦,不收麦租

 C.精耕细作,重心南移D.麦价飞涨,稻麦轮作

6.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

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

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

材料反映出(  )

A.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B.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C.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D.雅典民主体现了毎个公民的意志

专题三 史料实证

7.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

“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  )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

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

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8.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9.《左传》载: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  )

A.取代周天子巩固了统冶西周的统治

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C.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专题四 历史解释

10.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11.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概括材料一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专题五 家国情怀

1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这最能说明端午节(  )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汉文化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

13.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4.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空观念

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

是指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解释

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家国情怀

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

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15.2016年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全城鸣笛致哀,并组织开展青少年公祭诗歌朗诵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