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970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docx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

种群数量特征试题(含详解)

 

 

————————————————————————————————作者:

————————————————————————————————日期: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单选题

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D.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   ②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 

③一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④⑤

D.③⑤

3.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种群密度

B.出生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A.

B.

C.

D.

5.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A.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

B.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

C.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

D.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 小于81只

B. 大于81只

C. 小于161只

D. 大于161只

7.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

C.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8.下列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

A.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

B.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

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

10.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在0~T0时间段内,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为(  )

A.减小

B.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1.

下列曲线是某种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K值

D.图3所示规律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1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未达到

 前一般呈“J”形增长

D.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性波动

二、识图作答题

13.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

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________年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

______________。

(5)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4.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                              等条件中的增长。

(2)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____   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

(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最好在鼠的数量达到________之前控制鼠害。

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               。

15.根据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调查马缨丹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图中曲线_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马缨丹的数量增长最终是符合图中的曲线Ⅱ,原因是          。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是曲线段   ,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为获得更多资源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该怎样进行操作           ,原因是                。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

【答案】

1.A    2.D    3.B    4.A    5.C    6.C    7.C    8.C    9.D    10.B    11.C    12.C    

13.

(1)d   

(2)b 

(3)2   6  

(4)b  

(5)D

14.

(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 上升 N/2

(3)K/2 降低环境容纳量

15.

(1)样方法 Ⅰ

(2)存在环境阻力     

(3)fc

(4)把握在e点后进行 e点时种群数量为1/2K,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跳蝻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正确;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适宜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2.【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解答】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不是一个种群,因为蓝藻是一类生物的称呼;②一块朽木上的真菌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而三化螟是一个物种,③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其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起到预测作用,所以④错误,⑤正确,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的相关特征。

【解答】

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直接提高了种群(人口)的出生率,从而达到提高人口数量的目的,与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无关。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数,推测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得出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为增长型,C为稳定性,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解答】

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

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5.【分析】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解答】

A.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导致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A错误;

B.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导致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B错误;

C.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

D.初捕和重捕的范围应保持一致,初捕和重捕的范围变化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6.【分析】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物问题的能力。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种群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42:

13,N≈161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分析】

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分析题图可知甲和乙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丙是死亡率,丁是性别比例。

【解答】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

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C错误;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8.【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

A.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C正确;

D.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9.【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相关知识,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提供已知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获取信息以及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

A.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A错误; 

B.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增大,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根据调查数据无法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D正确。

 

故选D。

 

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图表分析能力.

10.解:

据图分析,在0~T0时间段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少,但仍然大于0,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增加.

故选:

B.

据图分析,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为0,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基本不变.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1.【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正确的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

B.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

C.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c时为K/2,C错误。

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2.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A正确;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引起的,B正确;

C、J形曲线存在于理想条件下,而S形曲线存在于自然条件下,C错误;

D、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性波动,D正确.

故选:

C.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

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分析】

本题考查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K值和K/2值。

【解答】

(1)据图分析,种群数量最大的是d点,表示环境容纳量(K值)。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即K/2值。

(3)种群增长速度在迁入2年后开始由缓慢逐渐加快;迁入后6年环境阻力明显增大。

(4)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使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b(K/2)处,既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

(5)“S”型曲线增长速率:

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故选D。

14.【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气候适宜的理想条件的情况环境中的增长。

(2)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在t1~t2时,种群增长率仍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应在K/2之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K值),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

15.【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

2、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来生威胁,说明是J型增长,图中曲线Ⅰ符合;自然环境下,人口的增长为S型曲线,图中曲线Ⅱ符合,cd段表示种群的数量下降,即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解答】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根据曲线可知,Ⅰ表示“J”型曲线,Ⅱ表示“S”型曲线;马缨丹疯狂蔓延,属于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

(2)马缨丹的数量增长最终是符合图中的曲线Ⅱ,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阴影部分表示的数量是通过自然选择被淘汰的个体。

(3)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即fc段。

(4)据图分析,e点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