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94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docx

中国人口问题附其解决对策doc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

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

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亿人)。

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1500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

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

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

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

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

这些新特点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只有1000美元左右。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

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

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

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

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

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

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

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

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

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五)人口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

1、产业结构问题

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太高,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太低。

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活动人口的内部结构。

中国第三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4.6%,而美国达到了78%,澳大利亚达到了75%。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必将直接影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2、职业结构问题

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和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我国从事智力型职业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从事体力型的人口占11%,而美国智力型职业人口占48.9%加拿大占42.4%。

由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低,在从事体力型职业人口中,从事与农业有关部门的各种职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70%。

3、城乡结构问题

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占26%,200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占36.09%,10年间增长了10.09个百分点。

但在1995年,全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

而我们国家现在的城镇人口比例还远低于1995年时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小,说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城镇人口的比重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二、解决策略

(一)完善现行生育策略

1、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都是旧的传统的生育生育观念。

引起这种生育观念自发转变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出现。

因而要由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政策的、技术的各种措施,推动和引导群众减少生育,降低出生率,控制住人口的迅速增长,努力使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生产类型,并努力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2、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3、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人口质、结构、分布的优化。

“制度创新”即在法律层次、政策层次、工作层次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生育率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东稳西降”是指在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东部地区生育率下降的余地已很小,而另一方面中西部有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仍在爬坡,生育水平相对较高,即东部战略重点以稳定生育率为主,西部则是继续降低生育率。

“分层推进”即根据各地情况,针对群众需要,分层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4、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

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觉悟程度高,同时也希望所生子女受到教育,如果多生那么就加重了养育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人口更容易接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

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

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事在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促进内生低生育率的转变,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物质基础。

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5、对于西部地区应加强和提高人口意识,加大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宣传教育,提高对人口问题的宣传力度。

  要提高各政府领导对我国人口和人口问题的认识水平,加大工作力度,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群众,把宣传教育与综合服务相结合,进一步促成他们婚育观念、人口观念的转变。

要通过各种渠道将人口问题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引导他们把国家、集体和家庭、个人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自觉地将人口问题列到自己的生活日程中。

以技术服务和扶贫工作相结合为重的方法。

加大实施科教兴族、教育为本、教育优先的力度,以更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有关部门应设立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

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

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高退休年龄,吸纳老年劳动力。

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拥有一定的劳动力。

政府应鼓励企业再聘请老年人,让他们从事较轻的劳动或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脑力劳动。

同时也要打破老年人们退休后就要“颐养天年”的旧观念,再就业不止能维持收入,也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年老后就没用。

(3)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

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

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应注意一下原则: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不搞‘一刀切”,应尽快抓紧,平面展开。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4)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也来参加社会保障。

3、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4、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在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要进一步落实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体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的困境与对策.杜亚军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中国人口控制:

实践与对策马宾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彭佩云主编:

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

[4]邬沧萍主编:

世界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

[5]胡伟略:

《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杨坚白、胡伟略:

《人口经济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

[7]田雪原、周丽苹著,《中国人口》,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页31

[8]田雪原、周丽苹著,《中国人口》,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页35

[9]翟振武著,《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10]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183-184

[1]、曾毅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