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926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 唐 五 代 文 学.docx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隋唐五代文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即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唐朝灭亡为止,近420年的时间。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与代表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1、作家、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大家辈出,风格丰富多彩,特点突出。

其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3、诗歌体裁各体皆备,传统的古体诗开创了新的局面,近体诗则发展到顶峰。

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更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变化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二、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是唐代文学的又一个亮点,《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035人,作品有18400万余篇。

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文体发展更亦成熟,表现技巧丰富,出现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大家。

“骈文”和“古文”两大文类,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交融。

此外,晚唐的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

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发展,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

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注重文词的华艳,对偶的工整,声韵的和谐,仍然是文坛的重要风习,而且此风一直延续到盛唐。

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

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

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

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越了前人,为后代的散文创造建立了一个千古不易的范式,成为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

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用其作品,揭露现实,针砭时弊,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使骈文再度闪现出耀眼的光辉。

三、唐代传奇、变文

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

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通过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宣扬佛教教义或演述历史故事,促进了小说与演唱文学的发展。

四、唐五代词

词的大量创作出现在中唐时期,它表现词出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词源于六朝乐府,唐初,在民间流行;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开始出现少量作品,至晚唐的温庭筠努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表现出词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

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

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

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

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

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

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对宋词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开放的文化环境:

对外域文化的兼容政策

三教并重的思想政策

开放的士人心态

3、繁荣的各种文化,出现彬彬之盛的文教局面;绘画、书法、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唐代士风

1、思想开放,不拘一格

2、阅历丰富,行为浪漫

3、多才多艺的文化修养

4、对六朝文学成就的继承与扬弃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隋代文学

一、隋代文学是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过渡期。

其特点有三:

1、创作相对沉寂,未出现有影响的大家与作品;

2、南北文风合而未融,北朝刚健慷慨之气与南朝绮丽华美之风并存,没有形成自己时代的特点;

3、创作上,仍沿袭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

改变:

1、提倡文风改革(隋文帝的诏书,李谔的上书。

李谔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指斥自曹魏以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主张对此绳之以法:

“请勒有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隋文帝对李谔的主张也表示赞成,将此表“颁示天下”。

);

2、创作上,出现一些刚健清雄的作品,如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人的作品;

作家情况:

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人,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合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卢思道:

以文著称,表现出刚劲之气,其诗歌代表作为《从军行》。

杨素:

一个豪杰式的人物,心雄志大,不可一世。

他的诗今存多为五言,风格“雄深雅健”(清刘熙载《艺概》),诗境苍凉老成。

代表作《出塞二首》、《赠薛播州诗十四章》。

薛道衡:

其诗风格有朴实俊爽之特点,和作杨素的《出塞》诗,有悲怆慷慨之气。

名作《昔昔盐》,写传统的闺怨题材,抒情细腻委婉,如“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以独居环境的凄凉冷落,衬托其内心哀苦的心情,深得后人的赞赏。

第二节初唐诗坛

初唐诗坛是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其有两个主要倾向:

1、齐梁浮艳文风的泛滥,由其时宫廷诗人虞世南、杨师道、许敬宗、李百药、上官仪等人表现出来。

唐太宗则加以倡导,使此风大行于世。

(“武德初,微波尚在。

”殷璠:

《河岳英灵集》)

2、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A、理论上的批判

(魏征从政治角度的批判;“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

四杰从文学角度的批判: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刘知几从史学角度的批判:

“施粉黛于壮夫,服纨绮于高士”

陈子昂具体提出改革文风的措施:

兴寄与风骨)

B、创作上的纠正与改造

初唐四杰的创作:

题材的扩大:

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感情的壮大: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

”(闻一多:

《四杰》)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

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

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

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

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的定型与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

他的诗歌主要内容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代表作《野望》。

2.“初唐四杰”:

一批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的青年诗人

王勃: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旧唐书·王勃传》)

杨炯:

“幼聪敏博学,善属文,神童举”(《旧唐书·杨炯传》)

卢照邻:

“博学善属文”(《旧唐书·卢照邻传》)

骆宾王:

“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旧唐书·骆宾王传》)

其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批评其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的浮艳文风,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阔大的感情,壮大的气势力量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王勃:

《游冀州韩家园序》》)

“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

”(闻一多:

《四杰》)

(4)他们的诗歌创作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1、对齐、梁浮艳文风的批判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2、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3、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和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以上引文见《修竹篇序》)

二、陈子昂诗歌创作特点:

1、充实的现实政治、人生内容;

2、高昂的情感力量;

3、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

4、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

5、部分作品有伤于直露、韵味不足的缺点;

代表作品:

《感遇》38首诗、《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

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扬弃了齐梁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评价: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杜甫:

《陈拾遗故宅》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韩愈:

《荐士诗》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元好问:

《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吴中四士”: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崔融

“兴象”,即指能感发人产生审美活动的意象,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情志与客观自然景物浑融为一的审美境界。

《春江花月夜》的特点:

1、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与真挚的感情的完美融合;

2、结构上,以“春、江、花、月、夜”为结构主线,虚实交互描写,首尾相互照应,于层次分明中显出变化。

3、绚丽多彩而又文雅的语言;

《春江花月夜》的意义:

1、创造了景、情、理高度完美融合的审美意象;

2、把传统的男女相思之情,纳入审美活动之中,归正了情感表现,展示了健康、纯洁的爱情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健康发展。

《唐书·乐志》:

“《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并陈后主所作。

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隋炀帝的两首《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感情返到正常状态,是宫体诗的又一重大阶段,唯其如此,所以烦躁与紧张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晶莹的宁静,就在此刻,恋人才变成诗人,憬悟到万象的和谐,与那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不可抗拒的美。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

“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里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

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

作品讲习: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

这首送别诗以它高昂向上的格调、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初唐诗风的变化,故而受到后人高度评价

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写出了送别之地:

长安的形势和宦游之处:

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使诗歌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空朦的神秘感,景象开阔,气势雄伟,并属对精工,为全诗奠定了阔大的基调。

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写出送别缘由,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表达对仕宦生活的一份深切感受,而表述却又十分含蓄。

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

尾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

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作品以“送别”为结构主线,首联言送别之地,属对精工;颔联写送别的原因,以散调承之;颈联表送别之感,又是工对;尾联写送别之态,又以散句作结。

结构布局层次分明,又有起伏承转的变化,在一气呵成之中,极显行云流水之妙。

杨炯:

《从军行》

《从军行》原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之旧题,主要写“军旅苦辛之辞”。

杨炯此首作品,一反传统旧题要求,用略笔点出军旅生活的苦辛,而用重笔渲染文士慷慨从军的豪情,表现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高度爱国的政治热情,一扫传统的伤感与悲怨,表露出刚健雄阔的风格。

特点:

1、浓烈的政治抒情,构成强大的气势;

以边塞战争为背景,以个人心理感受为主要表现对象,从战争爆发写到情绪慷慨;从唐朝将士慨然出征写到边疆的浴血奋战,结尾又归结到甘愿雪洒疆场的决心。

作品从大处着墨,构成强大的气势,表现出刚健、阔大的风格。

2、多变的笔法,有粗笔勾勒,又有细笔描绘,将心理刻画、场面描写结合起来,动静交互描写,表现出激荡人心的战争场面以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语言刚健有力,于自然中显出典雅,形象中见出雄浑。

骆宾王:

《在狱咏禅》

这是一首自伤怀抱之作。

其时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因讽谏武后,为权臣所嫉忌,被构陷入狱。

在狱中听见秋蝉的鸣叫,感叹身世,写下此首作品。

作品通过对秋蝉的咏叹,表达了自己“忠而被谗,信而被谤”的不幸遭遇,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明提出了强烈的指斥。

作品使用象征、比喻之法,以蝉自况,借咏蝉而抒发心志,“情沿物显,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自序),使作品具有深沉、凝重的情感。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墨,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报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自序》)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蝉在古代诗文里,成为悲秋的一种常见意象。

如宋玉的《九辩》中写道: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又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潘岳《河阳县作二首》“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隋)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寒蝉之鸣,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白露、秋风、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秋景图,感发着士人的家国之思、漂零之感。

寒蝉短暂的存在,又让人感受到人生之无常。

在古人作品中,对蝉有极力赞颂之作。

陆云的《寒蝉赋序》:

“昔人称鸡有五德,而作者赋焉。

至于寒蝉,才齐其美。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

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骆宾王《在狱咏蝉·序》:

“(蝉)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而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这些丰富意象出现在作品中,使作品的内涵极其厚重。

结构:

一、二句言狱中闻蝉,点明题旨;

三、四两句,由蝉联想到自身,蝉的哀鸣,人的白头,暗喻着生命的即将完结,用“不堪”二字,突出感情力度,使作品染上浓郁的悲怨情调,为下文的以蝉自况,作出最自然的过渡。

五、六两句蝉、人两写,以蝉表人,以蝉处境之艰难,喻人处境之艰难,余味无穷。

结尾两句,发自内心的自白,情感率直、袒露而不纤弱。

整首作品在句法流转中,揭示主题。

物我相融,后人称之为:

“以蝉自况,语意沉至。

”(高步灜:

《唐宋诗举要》)

思考

1、何谓“初唐四杰”?

其创作有何特点与意义?

2、陈子昂的诗文革新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怎样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怎样评价它的价值?

4、沈、宋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

“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风骨、声律始备矣。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

《河岳英灵集》)

风骨与声律的完美结合,成为盛唐诗歌的特征。

1、昂扬、阔大的感情基调;

2、词、理、意、兴的完美结合,构成兴象玲珑的诗境美。

“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严羽:

《沧浪诗话》)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美。

盛唐作家群方面,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向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组合转变。

风格:

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表现出“静逸明秀”的风格,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以王昌龄、崔颢为代表的清刚劲健的风格。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表现出慷慨奇美的风格,具有阳刚之美。

李白集两种风格为一体,充分体现出盛唐诗歌的特质。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1、王维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王维的创作与生平经历紧密相连,分为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

早年:

积极追求功名理想,诗歌内容丰富,情调慷慨激昂,表现出典型的盛唐之音。

中年:

以禅宗思想调和其矛盾痛苦的心灵,追求各个体精神的自由与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创作了大量山水诗,表现出“静逸明秀”的风格,《辋川集》二十首为其代表。

晚年:

沉重的负罪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状况,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

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1、形、意的完美结合,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形、意分离的缺点。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在景物构图上,既有整体的表现,又能突出局部,主次分明、简约,而意蕴丰厚,没有堆砌、繁芜的毛病。

(《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

(《山居秋暝》)

4、善于以动表静,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色,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5、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丰富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殷璠:

《河岳英灵集》)

作品讲习:

《山居秋暝》

作者通过对秋天山居生活场景及其感受的精细描写,赞美了山区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与安宁和谐的社会生活,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在表现方法上,有如下特点:

1、层次分明而又具变化的结构。

2、和谐的远、中、近景构图,具有明显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动静交互的描写;

4、白描手法的娴熟运用;

5、语言清新自然;

评价:

殷璠: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景。

”(《河岳英灵集》)

司空图: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与王驾评诗书》)

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赵殿成:

“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

”(《王右丞集笺注》)

孟浩然: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等。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山水田园景物平凡而真实,带有自己浓郁的感情,代表作:

《过故人庄》。

2、遇景入咏,随意点染,使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又意味无穷的意境。

代表作:

《宿建德江》、《春晓》

3、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假雕饰,而又超凡拔俗的风格。

评论:

(唐)杜甫: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