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883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docx

浙师大333历年真题综合

一、名词解释

个人本位论[10]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萨特等。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观点: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消极与不足:

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及其错误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最终破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教学策略[10]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监生历事制度[10、11、13]

明朝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创立了历事制度。

明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

除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杜修水利等。

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

建文时(1399—1402年)确定考核方法:

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仁涌,下等者回监读书。

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因此,明朝的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不过,此制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中体西用[10、1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

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典型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在“中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人用“主辅”、“本末”、“体用”这些中国文化固有的范畴来表达“中学”和“西学”二者之间的主次问题。

张之洞的《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苏格拉底法[10、11、13、15]

也称问答法、产婆术。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

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概念。

优点:

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能使人更加深刻地发现真理,理解教育内容,教师不灌输、不强加,而是自然而然地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

缺点:

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

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谈话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骑士教育[10]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教育人员。

它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①培养目标:

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②教育阶段:

家庭教育阶段(从出生—7岁),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主要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侍童教育阶段(7、8岁—13岁,亦称礼文教育阶段),封建主按照等级将孩子送到附近地位较高、武功较强并且有威望的贵族家里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接受礼文教育;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到21岁时,通过隆重的仪式,侍从们被授予骑士称号。

③评价:

骑士教育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骑士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渐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学习动机[11、16]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增强。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可分为:

主导性和辅助性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等。

知识[11、13]

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狭义:

指能存储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

广义:

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

类型有:

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经验知识、编码化知识和内隐经验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城市学校[11、13]

城市学校和行会学习是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的产物,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的总称,而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例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商会学校(又称为基尔特学校)。

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领导权:

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2)学校性质:

尽管它与教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少教师仍是神职人员,课程内容仍包含不少宗教知识等,但它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中世纪教育的一大进步;(3)教育内容: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4)培养目标:

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商业、手工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5)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有教无类[11]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学实践。

“有教无类”的原意是指:

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12]

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学习的实质[12]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有两个概念: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这其中不管是哪种概念,都有提到学习与社会经验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在实质上就是一种接受并掌握社会已有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道、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一种行为或者行为潜能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持久的,经久不变的。

学习策略[12]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社会规范学习[12]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其特点是:

情感性、约束性、延迟性。

科举制度[12]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

唐朝建立后,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推行科举制,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制度,从而使科举制最终取代了以举荐为主的选士制度。

公学[12]

(1)性质:

公学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但同时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修业年限5年,以升学为目的的中等学校;

(2)教育目的:

培养一般公职人员;(3)教育对象:

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4)教育内容:

以古典语言为重点,同时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公学比一般文法学校的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

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在官府[13、15]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由于官府有学而民间私家无学术,只有官府之中才有可能学习专门知识,这就是“学在官府”。

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武学”。

表现为:

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观察学习[13]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其基本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先行组织者[14]

所谓“先行组织者”,由奥苏泊尔提出,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均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它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自我效能感[14]

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如下:

(1)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

(2)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1)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

(2)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4)情绪唤醒;(5)身心状况。

 

“六艺”教育[14]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当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颜氏家训》[14]

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家族的传统与地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

《颜氏家训》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基本是长辈对未成年人主要是儿童的教育。

儿童教育应当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1)及早施教;

(2)严慈相济;(3)均爱原则;(4)重视语言教育;(5)重视品德教育。

智者派[14]

所谓“智者”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其教育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及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智者的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公立学校运动[14]

所谓公立学校运动,是指广泛建立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行政机关监督、向所有儿童免费开放的初等学校制度的运动。

(1)运动的发起:

贺拉斯·曼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2)运动的内容:

①建立了以州为主的教育领导体制;②确立了征收教育税制度,征收教育税成为稳定的公共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③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采用免费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④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兴起;⑤加快学校内部教学改革。

(3)运动的评价:

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元认知[15]

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

一方面,元认知来自于我们过去的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元认知又会对他们随后的认知和学习活动产生影响。

元认知的作用:

(1)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

(2)元认知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和体验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3)元认知是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4)元认知可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5)元认知的发展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6)元认知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发挥主体性。

创造力[15]

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整合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它包括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

创造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之中,其结果以“产品”为标志,其水平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泛爱学校[15]

泛爱学校是巴西多创办的一种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

(1)教育目的:

巴西多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并具有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的人;

(2)教育主张: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3)教育内容:

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泛爱学校的课程主要有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4)教学方式:

注重实物教学,让儿童主动地学习,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5)教育原则:

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作用,但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流体智力[16]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即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随年纪的增长而衰退,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

思维的敏捷性等。

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

流体智力大多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不大依赖于学习。

经学教育[16]

在为数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结为两种大的学术流派: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者因在治经立场和观点上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

东汉后期,今古文经学最终走向融合,经学大师郑玄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湖教法[16]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

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辅修制度的先声。

实科中学[16]

(1)创办背景:

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创办一种实科教育,以适应得过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2)创办时间及创办人: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弗兰克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3)学校性质:

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4)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工商业人士、政府和企业的职员。

(5)课程内容:

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时刻知识的学习。

初级学院运动[1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

(1)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

(2)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3)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4)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初级学院满足了希望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

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有利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二、简答

1.教育的要素及相互关系[10]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12]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教育活动的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

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0]

人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是诸多因素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结果。

我们将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对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不能因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的决定人的发展。

其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反对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仁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个体的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再现实的生活中,应该主动调动个体的能动性,促进个体的发展。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有哪些类型?

[10]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型:

双轨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单轨制(美国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

4.自我效能论[10]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

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如下:

(1)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

(2)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1)直接经验和归因方式;

(2)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和他人的意见;(4)情绪唤醒;(5)身心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