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86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docx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章:

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

2、五大危机:

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

Populatio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Pollution(环境问题)

4、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

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

5、生态文化:

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

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

系统论。

9、系统: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

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两个以上的组分

(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

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

10、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特点:

1)组分上:

无生命和有生命

2)空间结构上: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化上: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

5)外部关系上:

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11、农业生态系统: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特点:

(1)组分上:

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结构上:

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3)外部关系上:

输入:

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输出:

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4)功能上:

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5)调控上:

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第二章: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态因子:

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

分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大气圈:

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水圈:

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

土壤圈:

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

3、生态因子作用定律

⑴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即最小养分定律)

⑵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也具有限制性作用

⑶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

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相似的生物类群。

4、生境(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简单:

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5、生态型: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6、.生态位: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

(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

同一生境中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特定生态位意义:

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生态位理论说明:

(1)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2)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3)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

差异的类型。

7、种群:

种群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8、种群的增长模型:

(1)种群在无环境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式增长特征。

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

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

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稳定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

类型:

A离散种群增长型:

种群的增长是一代一代进行的,各世代相互分离,没有重叠(世代分离的种群)。

Nt+1=λNt

λ是模型的重要参数:

λ>1,种群密度上升;λ=1,种群稳定;

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B连续种群增长型:

种群的增长呈连续状态,各世代间有重叠,种群中同时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共存(世代连续的种群)。

即以种群大小Nt对时间t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

(种群增长的初级阶段)

⑵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即S型)

Logistic增长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9、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中性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分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10、化感作用(他感作用):

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生态意义:

(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

(2)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农林业生产管理中,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和病虫害,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措施。

植物化感物质产生途径:

茎叶挥发、茎叶淋溶、根系分泌、残体腐解。

11、作物自毒现象:

连作后产量降低,是造成作物连作障碍的一个原因。

12、生物防治:

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

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

(一)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捕食、寄生)、以菌治虫。

(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放线菌抗菌素、真菌抗菌素、细菌抗菌素、噬菌体。

(三)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

以虫防草、微生物防治杂草、动物和植物防除杂草。

13、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不同进化对策,表现在体型大小、生理功能、繁殖方式、迁移方式、寿命长短等方面,也称生态对策。

能量分配原则:

生物采取的任何一种生态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与权衡,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与繁殖。

生活史对策的类型:

生物按其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型和k—对策型两种。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

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虽然种间竞争能力强,但增长率r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与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相反)。

14、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

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15、生物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6、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交错区:

相邻的不同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

交错区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且系统生产

力也相应增大的效应。

(2)群落的垂直结构:

包括两个方面:

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

(3)时间结构: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

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二是:

群落演替。

17、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

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主要标志:

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

特点与趋势: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依据演替发生的最初场所性质:

分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

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形成的演替(演替进程慢,上千年)。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如撂荒地、火烧后的森林地(演替进程快,几十年或十几年)。

18、顶极群落:

在一个地区内,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19、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一)群落多样性: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

(由

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构成)丰富度:

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均匀度:

指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即反映分配的均匀程度。

(二)群落稳定性包括两个不同的特征方面:

抵抗力:

指群落在受到干扰时维持物种相互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

恢复力:

指群落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注意:

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而非无限。

(三)两者关系:

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20、生物多样性:

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3个主要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数学表达式:

通常采用多样性指数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数量特征,以下介绍常用的辛普生指数)。

SD=1-∑(Pi)^2(0≤D≤1-1/S)

i=1

D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为群体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数目。

21、景观生态学:

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

景观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

(1)景观结构:

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

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

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如动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

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特点:

(1)宏观性: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

(2)异质性:

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

(3)强调空间分异

尺度:

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

尺度效应:

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4)注重人为活动

22、景观:

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