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583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docx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

2006年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背景盘点

 

一、宏观经济环境:

国内外需求增长强劲,可持续性较好

自2001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窗体底端

能源和根底原材料业较快开展的新一轮增长周期。

其中,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迅猛增长,带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4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53%,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能源、运输供给紧张,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开始走高(6月同比上涨5%),中国经济运行出现偏热的迹象。

进入2006年以来,国内消费需求旺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稳步提高,在一季度同比增长12.8%的较高水平上,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13.3%,剔除价格因素,较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比拟活泼,6月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类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通讯器材类增长%,汽车类增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2003-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个百分点,较1990-200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

200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

考虑收入增长、储蓄增长和汽车、住房需求的潜力,预计未来消费结构升级仍然比拟活泼,消费需求将持续旺盛。

另外,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带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创造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拉动投资需求持续旺盛。

从经济周期的有关研究看,2006年投资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国内外需求增势强劲,可持续性较好。

从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看,未来经济增长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

二、房地产业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局部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高的现象,尤其是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房价涨幅超过10%,成为此轮宏观经济偏热的一个象征。

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缺欠。

一是房地产市场已经放开,但相应的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是大局部土地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反映真实地价,土地资源不能合理使用。

三是资金使用本钱低。

这些因素导致需求和投资动力旺盛,市场难以有效调整。

2004年4月,为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一〕1998年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关住房的分配、供给、市场、金融、物业管理、中介、行政管理和调控等七个体系的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实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配;明确了居民住房产权的私有化和住房获得渠道的市场化,调动了居民购房积极性,居民住房需求开始集中释放。

〔二〕国家对房地产业开展的政策支持,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开展。

从“九五〞初期开始,为扩大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将住宅作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给予优惠房贷、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购房,刺激了住房消费。

同时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持续开展给予包括放宽商业住房信贷规模控制,实行预售房制度,整顿取消局部行政事业性收费工程等政策支持,促进了房地产业快速增长。

2003年与1999年比,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24.5%,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个百分点。

三、房地产市场开展迅速,局部地区房价涨幅过大

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展始于1998年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此后房地产市场开展迅速。

从2002年年起,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房价开始迅猛上涨,并且房价上涨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

一时间,全国各地房价涨声四起。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出台了?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

即“121号文件〞,要求各商业银行不得对“四证〞不齐的房地产工程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同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应不低于开发工程总投资的30%。

121号文件虽然在房地产界引起强烈反响,但同时各地房价仍继续上涨。

2004年央行宣布加息,国土资源部发布?

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

(即“71号令〞),继续从信贷和土地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但与此对应的是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扬。

2004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其中有8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年涨幅超过10%。

2005年1-8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996元/平方米,办公楼平均销售价格为6786元/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为5223元/平方米。

2005年8月,商品房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为,比7月份上升点,2005年,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即“国八条〞),要求控制房价涨幅过快,从土地供给、供给结构、拆迁、引导消费、市场监测等多方面切入稳定房价;不久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开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七部门?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

即“新国八条〞。

新老“国八条〞出台后,购房者一段时间内持币待购,各种投机炒房活动有所收敛,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期。

然而,市场经过一段寂静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很快进入下一个上涨周期,房价迅速上升。

进入2006年以来,房价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

据全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2006年3季度,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环比上涨%。

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环比上涨%。

坊间盛传房地产市场已经产生“政策免疫〞,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2C395D24D5\%C3%97%C3%80%C3%83%C3%A6\2.jpg四、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将增加市场需求。

从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现状调查的数字分析,全国平均使用面积为52平方米,与人们期望的住房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展空间非常大。

图1: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现状调查

数据来源:

国研网

从住房消费结构来看,居民个人购房需求快速增长是房地产市场较快开展的根底。

2002年,个人购置新旧住房和建房支出总额约8000亿元,居民住房支出已成为支撑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体,成为房地产业开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个人购房比重已接近90%,其中个人购置住宅商品房的比例到达94.2%。

1992年、1993年个人购房在整个房屋销售总面积中占比分别为34%和44%,而近年来,个人购房面积占比直线上升,从1998年的58%上升到2002年的80%以上,已经成为推动房地产需求的决定性力量。

图2:

个人购房比例趋势

五、城镇化规模进程加快

199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每年增加的非农业人口大都在800万-1000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增幅较快。

按照开展规划,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将到达40%以上。

据预测,到202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到达52%左右,每年将增加0.8%-1.0%。

表3:

城市化水平预测

城市化水平预测〔%〕

2005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

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

据估计,2021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5亿,人口城市化率将到达40%。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巨大的住房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将推动住宅需求的长期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大规模城镇化的政策在未来10年都不会改变,我国将进入城镇化率40%到60%的加速扩张阶段,成为影响商品住宅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图3:

城市人口增长趋势

六、国内资金充裕,资本流动性过剩,货币总量偏大,增长偏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给量〔M1〕余额为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

按照6月末M2余额的增长速度,如果全年GDP增长10%,那么年底M2余额与GDP的比例将到达1.76:

1,比2005年明显提高〔1.62:

1〕。

说明相对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偏快。

引起货币供给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外汇储藏持续较快增长。

2002-2005年,我国外汇储藏由2864亿美元迅速增加到8818亿美元,2006年6月末到达9411亿美元。

按照当前汇率计算,增加的外汇储藏导致人民币资金投放约4.9万亿元,相当于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量的61%,可以认为,结汇已成为人民币投放的主渠道。

在严把信贷资金闸门的目标下,近年来央行较多地运用了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手段,并收到明显成效。

随着时间推移,因对冲操作形成的大量银行票据,正在成为货币投放的新因素,被对冲操作延迟的货币供给,开始加快释放出来。

当前,各方面投资热情高涨,对贷款的需求比拟旺盛;银行更加注重资金利润率指标,放贷积极性较高,这些促进贷款增长很快。

6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总体看,货币供给增长偏快的态势还在开展。

货币供给是支持需求增长的重要条件,当前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比拟旺盛,过多的货币对于稳定投资、稳定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货币供给方面的问题,央行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对其效果还需要密切观察。

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公布的数字说明,我国外汇储藏2006年9月底已达9879亿美元,距1万亿美元仅差121亿美元。

按照前9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87.7亿美元的速度,我国外汇储藏在10月底、11月初即可增至1万亿美元。

由于利率管制,我国外汇储藏的快速增加造成了被动性的货币供给增加。

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持续性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对冲操作,使得金融体系流动性进一步上升,并为投资热潮和资产价格泡沫提供了宽松的货币条件。

同时,我国居民活期存款已达8万亿元,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和20%的利息税,这8万亿元活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负。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年回报率超过15%以上,远高于西方国家5%-10%的水平,此外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

虽然目前居民可以投资股票市场和海外市场(通过QDII),但是综合考虑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收益最丰厚的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

最终结果是,居民手中的大量资金还是流向房地产市场。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普遍宽裕,在各家银行纷纷成为上市银行,盈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银行资金的流出渠道亟待拓宽。

房地产贷款作为目前的优质信贷资源,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

七、人民币升值可期

2006年,我国取消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以市场供求为根底、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经刺激“热钱〞继续涌入中国。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份研究报揭发现,2003年以来,在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本流入,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藏中占到了近一半。

无数个人和企业,利用各种策略逃避严格的资本控制,涌入中国。

这些加速通胀的资金大局部都流入了房地产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可能已出现投机性泡沫。

数据显示:

2006年上半年,外资房地产行业新借外债为亿美元,同比增长203%。

截至2006年6月末,外资房地产外债占全部房地产外债的比例为%。

外资房地产企业依托境外银行和境外股东,大量借用外债,外资房地产行业外债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大量投机性的外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体系。

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最终导致了房地产市场“限外〞措施的出台。

八、前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评价

(一)2004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及成效

调控目标和重点:

2004年初,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方面,加大了对房地产用地的治理整顿力度,清理整顿建设用地,严格审批管理,从紧土地供给,逐步推行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从源头控制了土地供给。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房地产开发工程(不含经济适用房工程)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严禁房地产流动资金贷款等,收紧银根,减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

成效和问题:

2004年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力度较大,通过控制土地和资金供给,控制房地产供给,使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由年初的50.2%,逐月下降到年末的28.1%,回落个百分点。

但这次调控主要是抑制供给,对需求、尤其是非合理需求缺乏有效控制,前些年扩大内需、刺激住房消费的一些政策仍然在发挥作用,引起了供求关系的失衡。

出现投机炒作和被动需求等非合理需求的快速增长;中低档住宅供给比例下降、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的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全国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4.4%。

尤其是上海、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房价涨幅更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是否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关注。

(二)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及成效

2005年初,根据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三个月内继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调控目标和重点:

调控目标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单一目标向既控制投资速度又要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双重目标转换。

调控重点相应调整:

一是有效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从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两方面入手来调整房地产市场,实现稳定房价的目的。

一方面,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提高炒房本钱,抑制房产投机需求;严格控制城市拆迁改造规模,抑制被动住房需求。

同时,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以此增加土地供给。

二是在规划审批、土地供给以及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改善住房供给结构。

三是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出台了不准预售房再转让、实行购房实名制、上网交易等措施,并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

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调控效果与问题:

2005年末房地产投资增长19.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上海、杭州等城市大幅上涨的房价得到了有效抑制,说明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但2006年初,一些问题又凸现出来。

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反弹,1-6月增速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存在,局部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急需的中低价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偏低,供给缺乏。

三是深圳、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中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本文参考局部网站及作者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