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516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21.《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

水流回旋。

④委:

聚集。

⑤荠(jì):

荠菜。

⑥舁(yú)夫:

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

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

答案:

1.

(1)寒冷

(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

(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

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2分)3.相同点:

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

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分)4.杜甫。

(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1分)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象套连的圈儿、象开口的玉环、象带子、象圆规、象弯钩、水色象明镜、象碧玉、象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

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22.《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解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仆去月谢病(4)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附答案】

【一】1.辞官。

只。

2.3.示例: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

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全文翻译: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23.《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分)

答:

 

答案:

7.D8.A9.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24.《满井游记》比较阅读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

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

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

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

(2)从武林门而西(3)土膏微润(4)娟然如试

2.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

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B.皆以美于徐公。

C.舜发于畎亩之中D.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语。

(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4.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3分)

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3分)

 

《满井游记》参考答案:

【二乙文译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

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

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

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

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二答案1

(1)湿透

(2)向西。

(3)肥沃(4)美好的样子。

2C从、在3

(1)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2)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

4欲扬先抑。

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5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一:

【甲】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示例二:

【乙】中“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二)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乙文】劳于读书,逸①于作文

  读书如同销②铜,聚铜入炉,大鞴③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④器,铜既⑤销矣,随模⑥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注]①逸:

轻松。

②销:

熔化。

③鞴:

古代用皮制成的鼓风器。

④铸:

浇制。

⑤既:

已经。

⑥随模:

按照模型。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释义。

 

①劳于读书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随模铸器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译文:

3。

【甲】文论述的是()的关系,观点为(),即();【乙】文论述的是()的关系,其观点(),同样可理解为()。

4.(用原文填空)

【甲】文开篇以“”设喻,引出“”,强调了“”与“”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

【乙】文以“”喻“”,以“”喻“”,并以其过程“”和“”形成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

可见,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并以论证推理得出的结论作为中心论点。

(一)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

“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

”孟子回答说:

“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二)

【乙译文】读书就像是熔化铜,将铜放进熔炉,用大鞴鼓风,(铜)不熔化就不停止,用尽了力气。

写作就像是浇铸铜器,铜已经熔化了,就按照模型浇铸器具,一冶炼就成功了,只要能够识别模型,毫不费力。

这便是所说的读书多用工夫,才能轻松写作的道理。

1.①劳:

用功。

②长增强、促进

③虽:

即使④随:

随:

按照。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②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这便是所说的读书多用工夫,才能轻松写作的道理。

3。

【甲】“教”与“学”,“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乙】“读书”和“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4.【甲】“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学”与“教”,“教学相长”;

【乙】“销铜”喻“读书”,以“铸器”喻“作文”,“极用费力”和“全不费力”,“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27.《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练习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

(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

“不可。

吾地不浅

(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

狭、窄小。

(3)教:

教化.(4)张:

乐器上弦。

(5)修:

设置.(6)饬:

谨慎、恭敬。

1、解词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忠之属也。

()

(3)期年而有扈氏服。

()

2、翻译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附比较阅读答案:

(三)1(3)满一年2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译文: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

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

“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

”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

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

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