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461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算律》教学反思.docx

《运算律》教学反思

《运算律》教学反思

《运算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借助研究相遇问题,来学习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学生在观察信息窗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问题,认识到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就是求相遇时两车共行了多少千米。

由于前面学生已有了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学生一般都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即先求1小时两辆汽车所行的速度之和,再求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和先分别求出两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再把两车的路程相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算式,模仿对乘法结合律学习的方法,引入对乘法分配律的研究。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的过程。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中能初步用自身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虽然还不够准确,学生已能初步理解。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个难点,对于像135×6+65×6这样的题,特点比较明显,让学生独立计算,尝试解决,然后集体交流,提升认识。

交流时启发学生说清是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的就可以了。

对12×105这样的题进行简算,特点不明显,要将105想成100与5的和,这是一个难点。

我是这样突破的,12×105就是求105个12是多少,可先求100个12是多少,再求5个12是多少,合起来就是105个12是多少。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在进行自主练习时,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形式到算理掌握这个运算定律。

《运算律》教学反思2

  这个星期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含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利用得很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初步认识,就算弄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利用运算定律,如遇到25×16就不知道如何计算,有时会把16分成10×6,有时会写成25×10+6,针对上述情况还需对学生加强算理、算法的理解,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凑整”的思想

  第三,对于有些算式,有的学生甚至利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利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等接触的题目类型多了,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地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利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3

  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计算,对乘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利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索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之前,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律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利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工作中,并对照开学初的计划,我从以下方面加强改善日常教学:

  1.重视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入手。

如:

紧密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2.注意教给学生利用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如在简便运算中,让学生分别用竖式计算和用运算律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律有的普遍意义,又能对这些知识得到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

  3.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能解决小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重视后进生双基的补习,让培优转差落到实处,以提升整体水平。

  虽然班级的基础偏差,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只要与学生建立不错的师生关系,日常加强题组训练,突破难点,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更好基础。

《运算律》教学反思4

  听课是一种学习,听课还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交流。

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

听了苏燕文老师的《加法运算律》,真让我有获益不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利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指导作用。

是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方法呢?

如果老师只是一手包办,对老师来说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你的课堂也没有活力了。

有句话说得好:

当老师不理解学生时,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不理解到的知识就会越多。

《运算律》教学反思5

  本学期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含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利用得不太理想。

  反思导致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初步认识,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利用运算定律,如遇到25×16就不知道如何计算,有时会把16分成10×6,有时会写成25×10+6,针对上述情况还需对学生加强算理、算法的理解,更要在学生的脑海中渗透“凑整”的思想。

  第三,对于有些算式,有的学生甚至利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不会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到运算定律带来的方便,解决办法可以是多讲多练,多做一些对比性强(能简便与不简便的混合运算)的题目,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利用运算定律,(以能凑成整十、整百的优先组合为原则)也就是如何做题。

等接触的题目类型多了,我想学生会感悟到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利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6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了解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不错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身理解题意,自身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

如: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利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加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利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运算律》教学反思7

  本单元的内容有:

加法运算定律,包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含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利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灵活利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利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利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明确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利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多学生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利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较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导致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利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利用运算定律。

《运算律》教学反思8

  本单元内容包含: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不但对整数运算适用,对小数,分数的运算,乃至对中学阶段的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同样适用,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计算的策略,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和探索有关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鉴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时我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自主简便计算的意识。

  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理解并掌握运算律。

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如,学习加法和乘法时,用交换加数或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或乘法;口算12×3时,先算10×3=30,2×3=6,再算30+6=36。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把已经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发现并明确提出问题,再通过举例、比较和分析,完成对运算规律的有意义建构。

这样,通过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经验系统中的感性认识抽象成形式化的数学结论。

  二.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教学时我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线索,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明确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刻揭示有关结论,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再举出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并用自身能理解的方式描述规律。

在此基础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发现的规律表现出来,

  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简明、形象。

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初步感悟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获得初步的符号意识,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和简练,也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做一些准备和铺垫。

  三.引导学生经历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和探索运算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运算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解决计算问题的策略,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我根据教材提供线索专门设置不同计算方法的简便计算,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问题。

我主要设计这两类题型:

127+203354+103417+305468+103639-128-72523-(23+46)156-56-44有其容易出错的题目,主要从算式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经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体验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感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应用意识。

教学时精心选择练习,主要是相遇问题以及相关结构的习题,如:

  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不同解题方法中感受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五.关注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探索与实践”第12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

  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平均数等有关知识。

教学时我更多地关注计算的过程,提醒学生怎样计算会更简便,而且又正确。

解题过程如下:

  纵观解题过程,看似步骤较多写起来较麻烦,但整个过程全部口算完成,不会出现半点差错。

我相信如果教学中能有较多类似的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而且这样的问题再也不需要写出太多的步骤。

  六.积累素材,拓展书本知识,提升计算技能

  在练习中不断训练学生的数感,关注特殊数字形成计算技能。

如:

125.8.25.4.15.2.35?

?

  再如:

适当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拓展练习58×58+41×58+58174×63+74×6359×101-59知识源于积累,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才能正真学到数学的奥妙和真谛。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真正地为学生发展着想,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算律》教学反思9

  本节课,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了解并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方法,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自身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索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有针对性的复习加法运算定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回顾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猜测推想,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必要的活动经验;总结概括,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印象更加清晰、流畅,同时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归纳方法,帮助部分学生进一步理清了自身的思维过程;练习应用,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中,我重视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总结回顾,

  1.数学知识的总结回顾;

  2.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总结提炼;

  3.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展开自我反思和总结。

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积极利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学习方式,努力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运算律》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利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

(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

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

为什么先研究加法?

(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

(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明确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

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引导板书:

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

板书:

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

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

(板书:

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

学生写等式。

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

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

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明确提出:

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

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

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

我们用符号表示

  3:

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明确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

a+b=b+a

  指出:

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

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

(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

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

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

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那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

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因此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了解的:

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不错的氛围。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明确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马上明确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重视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

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

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

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

我适时明确提出这样的猜想:

“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

”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

第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加强结论的可靠性。

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

第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

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

△+○=○+△,有的用文字表示: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

a+b=b+a。

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