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338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º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ºE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50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2.我国的临海: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直接濒临的太平洋。

3.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这种南北跨度较大的纬度位置,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热量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4.我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甘、陕、云、贵、川五个省区。

5.我国部分省区之最:

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应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的特征。

其中,绝对位置即为经纬度位置,以及由此确定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等;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处地形区部位、板块位置等)、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邻的行政区)等。

一、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特点及其成因:

①我国人口分布界线:

黑河——腾冲一线。

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南多,西北少。

③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原因——a、自然条件:

东南部距海洋近,平原广阔,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西北部深处内陆,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b、开发历史:

东南部开发历史悠久,自古农耕发达;西北部开发较晚。

C、社会经济条件:

东南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镇多;西北部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不发达,经济落后。

2.我国的民族构成: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3.我国人口在4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壮满回苗维,彝土蒙古藏”。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4.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二、中国的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①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③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①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②第二级与第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③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山区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水电业)。

(2)不利影响:

①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小,耕地资源不足;

②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

③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地和高原,不利于农业发展;

④山区易发地质灾害。

4.山脉成为地形区界线,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5.我国地形区之最:

6.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附近,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

7.我国的主要地震带有:

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山地。

8.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9.滑坡灾害——分布在山区的陡坡。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地形坡度陡;岩石破碎,坡面物质疏松(断裂面、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0.泥石流灾害——分布在山区的沟谷。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地形崎岖,地面物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

11.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包括起伏大小,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地形的种类及分布、特殊地貌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说明。

12.某地地势特征主要指——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哪里高、哪里低或由某方向某方倾斜)等。

四、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冬季:

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②夏季:

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º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

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

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

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

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

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

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

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

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

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

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