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3292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docx

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

Promisescangainfriendship,butitisstillactionthatcultivatesandmaintainsfriendship.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2021年水土保持方案范文集锦8篇

水土保持方案篇1

  资源型城市环城矿山,尤其是环城露天矿山大量固体废弃物被排弃在排土场,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周围大气和水体被污染,并严重破坏矿山周围的自然景观,威胁周围居民的生活与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矿山企业,特别是国有老矿山企业的矿山废弃地的综合治理,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治理维护费用的投入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安徽省马鞍山市姑山铁矿的钟山排土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及示范,通过示范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彻底解决了排土场生态环境破坏对居民生活、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和危害,同时通过农、林、副产品收入,提高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综合治理“投入大、产出小”的局面,减轻了国有老矿山企业的经济负担,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类似资源型城市环城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简介姑山铁矿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省马鞍山市,矿山采用露天开采,开采规模为150万t/a。

钟山排土场主要排弃姑山铁矿露天开采剥离的岩土,已于20__年停止排土,排土场南北长约550m,东西宽约350m,共形成5个排土平台,标高分别为20m(1平台)、30m(2平台)、40m(3平台)、50m(4平台)及60m(5平台)。

排土场总占地面积约22.8hm2,其中4平台是面积最大的平台,面积约5hm2。

钟山排土场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53mm,最大年降雨量1895.5mm,最大1d降雨量316.1mm。

梅雨期最长达43d,梅雨量最多达530.9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5%。

降水季节性强,5~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

所在地区年平均风速2.46m/s,最大风速39.9m/s,年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是ENE和10.75%,年次导风向及频率分别是E和8.98%。

  1.2治理问题的提出钟山排土场位于马鞍山市规划城区,其东侧紧靠宁芜高速公路(G4211),毗邻青山河,北部、西部和南部3面紧邻居民区,西侧有当涂至查湾县级公路沿排土场而过。

目前排土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排土场平台土壤贫瘠,土体石砾含量高、压实严重,渗透系数低,遇到大雨,容易形成较大汇水,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排土场弃土质地松散,遇到大风天气极易形成扬尘,遇暴雨极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3)排土场紧邻马芜高速公路及青山河,严重破坏了青山河两岸的自然景观,造成了高速公路的视觉污染。

  2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2.1综合治理目标通过治理,彻底解决钟山排土场生态破坏、扬尘及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同时通过农、林、副产品的.收入提供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2土地适宜性评价钟山排土场已于20__年停止生产,笔者首先根据钟山排土场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等实际情况,并参考马钢姑山铁矿土地利用规划和钟山排土场附近居民的意愿,对钟山排土场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初步确定了排土场土地的拟利用方向,评价结果见表1。

【1】

  2.3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根据排土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参考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

  及姑山铁矿相关规划等,并征求排土场附近居民的意见,将钟山排土场划分为4个功能区进行综合治理,如图1所示。

【2】

  2.3.1生态农业区(4平台)该功能区主要位于排土场4平台,该平台位于排土场的中间位置,为排土场面积最大的平台,面积达5hm2。

该功能区的综合治理目标为控制汇水,并通过农副产品收入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1)设计在钟山排土场4平台修建排灌系统及集水池,收集平台汇水,一方面可以为综合治理提供水源,另一方面可以将4平台集水池建设为渔塘,在外围饲养鹅、鸭等家禽;

(2)设计将排土场4平台其余土地建设为农田,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

  2.3.2生态用材林、防风林区(1~3平台迎风坡及5平台)该功能区包括钟山排土场1~3平台迎风坡及5平台,该功能区的主要综合治理目标为控制汇水、防风固土、并适当考虑环境绿化。

在平台内侧修建排水渠系,排除汇水;在平台营造生态用材林及防风林,一方面可以防治风害,为4平台生态农业区的建设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林木蓄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旁栽植雪松、棕榈、紫叶李等观赏树种,营造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消除视觉污染。

  2.3.3生态经济林区(1~3平台背风坡)该功能区包括钟山排土场1~3平台背风坡,该功能区的综合治理目标为控制汇水,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平台内侧修建排水渠系,排除汇水;在平台营造经济林,种植油桃等,通过经济林产品收入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1~3平台背风坡紧邻居民区,设计同时在林间开辟道路,修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提高社会效益。

  2.3.4水土保持林区(排土场边坡)钟山排土场边坡坡度较大,且流沙和石渣混排,质地松散,是水土流失和粉尘污染的主要源头,该功能区治理方向为建设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采用乔灌草综合配置。

  3示范区建设及运行

  3.1生态农业区建设及运行根据设计,将钟山排土场4平台建设为生态农业区,分为经济作物种植区,鱼塘及家禽饲养区2部分。

截至20__年底,姑山铁矿在4平台开挖鱼塘(集水池)2口,在外围建立围饲养鸭、鹅等家禽,鱼塘和家禽饲养区面积约0.5hm2,其中水面面积0.3hm2。

  利用姑山铁矿剥离的第四系粘土作为客土[2-3],覆盖厚度80cm,建造了约4hm2农田,钟山排土场排弃的混合岩土及客土已经过检测,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

集水池(鱼塘)现处于蓄水阶段,并已在鱼塘外围饲养了少量的鹅和鸭等家禽,主要供应姑山铁矿食堂;在建造的农田上种植了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20__年芝麻产量约70kg/667m2,花生产量约300kg/667m2,基本达到附近农田的平均产量,经济效益显着。

  3.2生态用材林、防风林区建设及运行根据设计,在钟山排土场1~3平台迎风坡及5平台建设生态用材林、防风林区。

选用杨树作为生态用材林、防风林的主要树种[4],采用穴状整地回填客土的方式进行土地整治,杨树栽植株行距2m×2m,林下撒播草籽。

在宁芜高速公路(G4211)旁栽植雪松、棕榈、紫叶李等绿化树种。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完成了生态用材林、防风林区的建设,营造了一条长约1000m的生态用材林、防风林带,既起到防风及水土流失,为生态农业区提供了天然屏障的作用,又通过林木蓄积增加了经济效益,更改善了宁芜高速公路(G4211)的自然景观,消除了视觉污染。

  3.3生态经济林区建设根据设计,姑山铁矿在钟山排土场背风坡的各个平台建设生态经济林区,选择油桃、葡萄及梨作为生态经济林的主要树种,建设形成了油桃园、梨园、葡萄园等。

油桃及梨树栽植株行距为2.5m×3m,葡萄株行距为1.5m×2m,同时在生态经济林地面种植了紫花苜蓿,以改良土壤。

由于生态经济林区紧邻居民区,为了给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同时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生态经济林区修建人行道路。

截至20__年底,生态经济林区共修建休闲观光道路1400m,栽植油桃约200株,梨树约700株,葡萄约300株,20__年共出产油桃约2950kg,葡萄约1900kg,梨15000kg,所产水果全部供应马鞍山及附近市场,经济效益显着。

  3.4水土保持林区根据设计,20__年起姑山铁矿对钟山排土场斜坡逐步进行了治理,水土保持林区采用乔灌草综合配置,选择构树、杨树作为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乔木树种,紫穗槐作为灌木树种,综合考虑覆盖地表速度、根系深度和冷暖季交替的问题,草种选择百喜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狗牙根混合草籽[4]。

截至20__年底,已完成了水土保持林区的建设,构树、杨树的成活率达95%以上,长势良好,3年生的杨树胸径已达近20cm,钟山排土场斜坡部分的扬尘污染及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

  4结论

  通过研究,构建了包括生态农业区、生态用材林及防风林区,生态经济林区及水土保持林区等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钟山排土场模式,通过治理,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还通过农、林、副产品的收入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钟山排土场模式可以为长江流域乃至国内资源型城市类似矿山排土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马鞍山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__-20__年)[Z].马鞍山市人民证府,20__.

  [2]李香梅,赵艳,蔡桂香,等.冶金矿山排土场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技术[J].现代矿业,20__(7):

124-126.

  [3]谭辉,钟铁,白怀良,等.马钢姑山铁矿排土场复垦物种选择与土壤的关系[J].科技资讯,20__(26):

150-152.

  [4]王飞,钟铁,李书钦,等.排土场生态复垦植被优选试验研究[J].现代矿业,20__(7):

70-73.

水土保持方案篇2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达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的。

工程建成以后,可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库养殖、旅游等。

  但在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产生大量弃土石渣,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危害区域环境和威胁下游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防治水土流失,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工程安全服务。

下面以该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作为实例进行分析。

  1基本情况

  1.1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

  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吉林长春境内,该流域属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充沛,水资源较丰富,特别是上游山区,山高河陡,水能资源很也丰富。

  全江段山岭连绵,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谷狭窄,江道弯曲,河底为石质,有岩坎、暗礁和深潭。

工程区现有水土流失是以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其次为沟蚀。

水土流失强度为1286t/km2·a,属轻度流失区。

  1.2工程概况

  该水利枢纽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5.00m,防洪限制水位61.00m,防洪高水位67.94m,相应防洪库容3.10×108m3,调节库容1.14×108m3,灌溉农田面积33533.3hm2,电站总装机容量49.5MW;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量1.0m3/s;通航过坝设施按100t级斜面升船机考虑。

另外,为减少淹没损失,对库区4个片区采取工程防护措施。

该水库为大

(二)型水库,属Ⅱ等工程。

主要枢纽建筑物有:

主坝、副坝、泄水建筑物、电站厂房、灌溉进水闸等。

工程总工期42个月。

工程静态总投资98835.78万元,总投资101605.36万元。

  2水土流失预测

  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由于工程扰动原地貌、破坏或占用土地及植被,使该范围内土壤侵蚀加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于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不合理堆放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

该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面积达2310.14hm2,工程施工期总弃渣量为55.06×104m3(松方)。

经采用类比法和数学模型法相结合的预测方法进行分析计算,该工程施工区将由原有的轻度水土流失区变为强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将由原来的1286t/km2·a增加到7000t/km2·a,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达8.91×104t~9.41×104t。

  3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该水利枢纽工程占地面积共81.1hm2,其中包括大坝、厂房等枢纽建筑物占地(17.5hm2),弃渣场(29.4hm2)、土料场(8.7hm2)、石料场(2.4hm2)、永久公路(4.8hm2)、施工临时占地(18.3hm2)。

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主体工程的布局、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用地范围等,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6个防治类型区,即弃渣场、土料场、石料场、枢纽工程基础开挖区、永久公路、施工临时占地。

  3.2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各水土流失防治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遵循治理与防护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布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在弃渣场建立拦渣工程,对各永久建筑物周边、块石料场及公路沿线等开挖边坡采取边坡防护工程;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使新增水土流失得以集中拦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料场、渣场利用工程弃土进行表土回填和覆土,经土地整治工程后采取植树造林种草等植物措施进行绿化;对临时施工区、厂区、公路沿线及库区周围等进行绿化,通过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工程,保护新生地表和改善生态环境,弃分发挥绿化工程的观赏性和后效性,实现水土流失由被动控制到开发治理的转变。

  3.3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3.1弃渣场地水土保持措施

  枢纽工程永久弃渣量为55.06×104m3(松方),在右岸上下游和左岸下游共设布置有3个弃渣场。

  

(1)右岸上游弃渣场:

位于坝址右岸上游1.5~2.0km的一级阶地,地面高程54~60m(黄海高程),场地开阔,由于此弃渣场位于水库淹没区,其弃渣主要为石渣(堆渣量为22.96×104m3),因此在水库蓄水前将弃渣推平即可,水库蓄水后其被淹没,对水库防洪不产生影响,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2)右岸下游弃渣场:

位于坝址右岸下游1.5km处的一级阶地,地面高程57m(黄海高程)左右,堆渣量为5.0×104m3,因为该弃渣场位于河道边,为防止弃渣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需在弃渣场临河一侧修筑拦渣工程,对弃渣进行拦挡。

根据渣场的地形、地貌、地质、建材________及施工条件,经过对拦渣堤和挡渣墙进行方案比选分析认为,采用衡重式浆砌石挡渣墙拦渣。

挡渣墙为4级建筑物,全长426m,墙高5.5m,底宽3.3m,顶宽0.5m,基础底部修筑一底板,厚0.5m。

墙体沿纵向每隔10~15m设一道伸缩沉降缝,缝宽2cm,缝内用沥青麻布或沥青木丝填塞,墙体纵向每隔2~3m设置

  (3)左岸下游弃渣场:

位于坝址左岸下游1.5km处的河漫滩地(砂料场旁),地面高程53m(黄海高程)左右,场地开阔,堆渣量为27.7×104m3。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中采用了两种方案进行比选,一种是在弃渣场临河一侧修筑浆砌石挡渣墙进行拦渣,但由于其地形、地质等因素,使工程造价较高,施工较为复杂,而且视觉上容易有突兀感,影响景观,因此经分析比较后,选用第二种方案,即堆渣时将弃渣先临时堆放于砂料场旁的滩地上,四周修筑临时挡土墙进行拦挡,临时挡土墙墙高1m,由装土草袋堆砌而成,取砂结束后将临时挡土墙拆除,并将15×104m3弃渣填于砂料场凹坑中(工程取砂量为15×104m3),其余12.1×104m3弃渣依就地势堆垫于砂料场表面,平均堆高约0.63m,坡度约1∶200。

经分析,此处弃渣不影响河道行洪,弃渣经压实后表面平整覆土并营造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栽植行方向要顺着规整流路所要求的导线方向,林带与水流方向构成30°~45°角度,呈雁翅形造林。

造林树种为垂柳、黄栀子,混交方式采用行间混交,每隔2行黄栀子种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为4m×6m,黄栀子株行距1.5m×2m,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垂柳穴大40cm×40cm×40cm,黄栀子穴大20cm×20cm×20cm。

  3.3.2土料场水土保持措施

  土料场包括枢纽工程围堰用土料场和副坝用土料场以及防护工程用土料场,其中围堰用土料场有2个,副坝用土料场有1个,均位于库区,水库蓄水后将被淹没;防护工程用土料场有10个,均分布于相应堤防附近。

土料开采时剥离的表层弃土,先集中堆放在各土料场取料形成的工作台面,土堆堆置高度不超过3m,堆置边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内,在土堆边坡坡脚修筑装土草袋成临时挡土墙进行挡土,土料开采结束后进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0.3~0.5m。

  对防护工程用土料场还应根据土料场的地形及料场来水情况,在料场采挖面内设置土质排水沟,并与料场周边排水系统相衔接,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排水沟边坡系数m取值1.25,糙率n取值0.0275,底坡i取值1/600。

土料场经土地整治后复耕还农。

  3.3.3石料场水土保持措施

  石料场包括枢纽工程用石料场和防护工程用石料场,其中枢纽工程用石料场有2个,分别位于坝址左岸上游0.3~0.6km处和坝址右岸上游0.8km处;防护工程用石料场也有2个,均分布于堤防附近。

石料开采时剥离的无用层弃土,集中堆放在各石料场取料形成的工作台面,四周用装土草袋建临时挡土墙进行拦挡,石料开采结束后进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2m,营造水土保持林草,造林树草种采用湿地松、木荷、胡枝子、百喜草和狗牙根草等混合草种,混交方式为乔灌草行间混交,湿地松与木荷星状混交,穴状整地,规格为湿地松和木荷穴大40cm×40cm×40cm,胡枝子穴大20cm×20cm×20cm,混合草种采用播间距为30cm的条播方式。

  3.3.4枢纽工程基础开挖面防护措施

  枢纽工程基础开挖面在工程完工后大部分被大坝、消力池、护坦等永久建筑物覆盖,在主坝与山体的连接处有部分开挖面在工程完建后仍会裸露,需作好开挖面防护。

枢纽工程土方开挖后的边坡裸露面积约150m2,坡比小于1∶1.5,根据其立地条件,这部分边坡裸露面撒播百喜草、狗牙根、马尼拉草、结缕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等混合草籽进行种草护坡,混合草种采用撒播,用耙或耱等方法覆土镇压,覆土厚度0.5~1cm,播种量为15kg/hm2;枢纽工程石方开挖后的岩石边坡面积约400m2,这部分边坡裸露面因表面为基岩,无法直接恢复植被,可采取种植爬山虎或常青藤等攀岩植物进行绿化,爬山虎或常青藤为单行种植,每穴1株,株距1m,穴状整地规格为20cm×20cm×20cm。

  3.3.5永久公路绿化措施

  永久公路包括上坝公路0.2km、进厂公路0.18km、至副坝公路4.5km及时对外公路4.7km。

在公路的内侧,开挖后的裸露面因表面多为基岩无法直接恢复植被,因此采取种植爬山虎或常有藤等攀岩植物进行绿化;在公路的外侧,裸露面多为回填的土石方,可在碾压平整后,在路边种植行道树,采用树种为杉树,单行种植,株距3m,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40cm;对于填方边坡,采用撒播生长快的百喜草、狗牙根等草籽进行绿化。

  3.3.6施工临时占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临时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河道两岸。

对终止使用的施工场地,进行土地平整,营造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为垂柳、黄栀子,采用行间混交方式,每隔2行黄栀子种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4m×6m,黄栀子株行距1.5m×2m,穴状整地规格为垂柳穴大40cm×40cm×40cm,黄栀子穴大20cm×20cm×20cm。

  4结论

  该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为1039.94万元,各项费用包括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46.12万元、工程措施449.91万元、植物措施83.85万元、临时工程93.13万元、独立费用46.72万元、预备费20.21万元。

水保方案实施后,工程建设损坏的植被面积除淹没和建筑物占地外,大部分可以有效恢复,工程开挖、填筑及弃渣等形成的裸露面将基本上由植被覆盖,预计植被覆盖率在工程完工后可达到90%;挡渣墙等工程措施可防止弃渣崩塌、滑坡等危害发生,防止泥沙进入河道产生淤积,减轻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

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由7000t/km2·a减少至500t/km2·a,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5%,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总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虽然涉及范围广,开挖动土面多,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只要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切实做好水土保持设计工作,通过水土流失防治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及绿化等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就能有效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并治理工程区原有水土流失,使泄入下游河道泥沙显着减少,保障工程安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形成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方案篇3

  1、基本情况

  1.1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

坪山河又名新寮水、石头河,是淡水河的一条支流。

它起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梅沙尖,一直向东流经坪山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在惠阳区的下土湖纳入淡水河,是一条跨越三个地区的跨境河流。

坪山河天然河道全长39km,整个流域汇水面积184.9km2。

  坪山河两岸地势平缓,阶地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约为18~29m,河床高程约15~20m。

坪山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21.8℃,坪山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701.9mm。

受季风影响,雨量主要分布在3月下旬~10月中旬,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

项目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和冲积土,以赤红壤为主。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沿线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工程沿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轻微,其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

  1.2工程概况.坪山河治理范围起于大亚湾与深圳交界处的上洋村,终于惠阳与大亚湾交界处新规划的龙海一路桥。

河道整治长度8.96km,新建堤防长度14.65km。

本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水闸建筑物工程级别均按3级设计。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和治涝两部分,防洪部分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中河道整治8.96km,堤防建设14.65km;治涝部分包括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水涵管16条;拆除重建翻板闸2座。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8个月,估算总投资为30471.21万元。

  2、防治分区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工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区划,将本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营造区以及临时施工道路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包括堤防建设区和水闸建设区两个二级分区。

  3、水土流失预测

  3.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127.06hm2。

  3.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本工程占地类型中园地、林地、荒草地属于水土保持设施,因此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面积为32.65hm2。

  3.3弃渣量。

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工程量统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可知本工程需取土59.72万m3、弃土弃渣111.05万m3。

  3.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经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23176.23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22101.08t。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在措施布设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⑴分区治理原则;⑵互补性原则;⑶“五定”原则;⑷效益优先原则;⑸绿化美化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