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914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docx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2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应当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

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

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

[片断]:

用小棒摆平行线

师:

你摆的是平行线吗?

请同桌相互检查。

生:

他摆的不是平行线。

这两条线向下延长后会相交。

生:

向上延长就不会相交。

师:

那它们是两条平行线。

生:

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线。

师:

你怎么知道下面会相交。

生:

延长后他们会连的越来越紧,最终连在一起。

师:

延长后他们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终相交。

师:

你摆的是平行线吗?

你怎么证明。

生:

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

为什么不会相交呢?

怎么知道你摆的就是平行线呢?

生:

我把两根小棒紧靠着直尺摆,然后再抽出尺子,两根小棒就不会跑了,就摆出一组平行线。

师:

你用直尺固定小棒,这个方法不错。

生:

我用尺量,我这两根小棒的左边宽5厘米,右边宽也是5厘米。

师:

两边宽一样就是平行吗?

生:

两边一样宽,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它们的宽始终是5厘米。

师:

假如两边宽不一样呢?

一边是3.1厘米,另一边是3.2厘米,它们会相交吗?

在哪边相交?

生:

会相交,短的一边相交,延长后短的一边会越来越短,最终就交在一块了。

师:

原来两条平行线两边的宽相等,假如不相等,延长后就会相交。

师:

中间放把尺子后,两边的宽度怎么样?

生:

两边的宽度也是一样的。

师:

其实这两种方法道理一样的,都可以关心我们摆出平行线。

……

[反思]

以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很多同学对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数同学都是用仿照的方法在画平行线,至于为什么这么画,同学们知之甚少,再加上假如按标准的画法画又比较麻烦,师生都爱在这上面偷懒,导致不少同学画得很随便。

如何让同学把握平行线的画法,感知平行线的特点是画好平行线的第一步,平行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为什么不会相交,是因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无论怎么延长,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交。

把握了这一点,可以关心同学从距离不变的角度思索:

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距离不变呢?

只能通过平移,顺手平移尺子简单移动,不简单画,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一个靠山(尺子),引导同学思维向这方面转变,让同学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方法,经受画平行线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同学才能真正把握平行线的画法。

不过,这只是教学的抱负状态,效果还要等同学真正学过画法后才能下定论。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2

进入一班级,对于直通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也是同学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关心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的引导工作很关键。

一班级的工作是琐碎的,更需要我们的细心和急躁。

新生刚入学开头,就要每天寸步不离开同学,由于学校面积较大,人数多,而一班级的孩子又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学校的生活感到奇怪   和生疏。

所以接下来近期工作目标就是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坐姿、站姿到如何上下楼梯,从握笔到写字,从原来稚嫩的回答“是”“对”到现在引导他们能够说词语,说完整的句子,一点一点边教学问边留意培育。

同时也要对同学进行心理训练,让他们在心理上示意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是一名一班级的学校生了,进而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

假如说课堂上的习惯孩子们正在一每天的进步的话,最让我头疼的还是班级的卫生问题。

56个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们真可谓是疼爱有加,这样一来,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的自理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有的孩子连自己的物品都整理不好,又怎么去保证整个班级的环境卫生?

自开学来,好像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情景:

下课铃响,我急匆忙赶回教室,这一路或许不过二十秒钟,但我的脑子却在不停地旋转:

孩子们在干些什么呢?

走进教室,还好他们都开心地做着自己的事,观察我来了,几个小不点儿不停地与我说着话,“叽叽喳喳”声不绝于耳。

一切正常,立刻心里也就踏实了很多。

然后又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扫视教室,桌椅横七竖八,地上也是星星点点的大小纸片,虽然我也曾对同学们提出过:

让我们大家一齐动手,把我们的“家”装扮得干净、漂亮,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想必是这些孩子太小,自理力量有限,但好像那纸屑在他们的眼里就变成了透亮     的,于是自己一边说,还要一边快速地整理桌椅、捡拾纸片,几分钟后教室的面貌就有了转变,心想至少让下一节上课的老师走进我们班级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吧。

久而久之,这自然而然地也成了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了。

偶然一次与伴侣谈天,说到:

勤快的妈妈有个懒孩子,细细回想,这话真是不假。

感叹之余不禁使我想到:

作为老师,假如总是这样“身体力行”包揽一切,无形中不也同样培育出一批懒散的同学吗?

看来我对他们行为习惯上的过度谅解与包涵是不对的,虽是一些小习惯但也是不容我们训练者忽视的。

没有必要的磨练,小雏鹰们将来又如何独自飞翔天际?

于是开头制定相关的培育方案:

一、课间五部曲

第二天下课时,孩子们很自觉站好了队,这时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你们排队进步真大,又快又好,太棒了!

”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高兴之情,站的比刚才更直了,于是我又话锋一转:

“可是再请大家回头看看与你们朝夕相伴的桌椅们,他们的队伍怎样呢?

”队伍里一片安静,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心急,对于他们发觉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我肯定得急躁等待。

一秒钟、十秒钟……最终还是没有让我等得太久,从队伍中走出了两个心明眼亮的孩子进教室去整理起了自己的课桌椅,这时原先静静静的队伍已变得不再宁静,更多的孩子也加入了整理清扫的队伍中。

热火朝天的场面结束了,我赞美道:

“太好了,看来还是你们行,瞧,原先这些不守法规的桌椅在你们的指挥下整整齐齐的站好了,把我都比下去了,假如以后桌椅再不整齐了,你们可要准时关心他们排好队,好吗?

”一阵热闹的呼应:

“好!

”于是我趁热打铁,又设立了课间五部曲:

1、换书本

2、摆桌子

3、放椅子

4、捡垃圾

5、安宁静静出教室,大家一边说一边做,班级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评比清洁天使

为了激励和约束同学,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竞赛,每个小队每周推选出一名卫生做的最好的同学,从课前预备到课桌的整理,从物品摆放到地面清洁,看哪个同学做的最彻底,最好的在展板上加星,并授予“清洁天使”称号。

在这种有效的激励小制度下,孩子们劳动中争先恐后,我的工作也随之“轻松”了。

三、设立卫生监督员

在每名同学经营好自己的“试验田”的同时,设立小组卫生监督员,由小组成员推选出进步最大的同学担当“卫生监督员”,每节下课主动检查小组内成员的卫生,不但起到了监督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能奋勉向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卫生管理工作。

四、家校同步,实行“我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家庭训练方案。

准时和家长沟通,实行家校同步,在家里开展“我是爱劳动的好孩子”活动,凡是能够主动关心家人做事的同学,家长也要准时反馈,可已小红花的形式进行嘉奖,5个小红花可以换1个小红星,张贴在班级的展板上,月底比比看,谁是最爱劳动的好孩子。

一个月下来,孩子们自觉性强了,桌椅摆放的整齐了,每天中午都争着抢着做值日,在卫生清扫时,我观察的只是灰尘,再没有果皮纸屑了,当每周一的值周工作总结时,孩子们都竖着耳朵听,瞬间,那张张笑脸便洋溢着欢乐和满意……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3

随笔资料:

这学期从村小转过来的同学中,有两个特殊有特色,其中一个不管做什么始终低着头,似乎永久在低头认罪,另一个课堂上总是拿着笔不停地写着,这两个孩子一入学我就发觉他们与众不同,多次沟通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开学一个月来除了会读一些大数外,本学期所学的其它的学问把握的都不是太好,有些根本就没有把握。

在这中间也断断续续地对他们进行过一些辅导,但由于基础太差,收效甚微。

有时,看到他们简洁的问题都不知道,我真有点恼火,语气也有些硬,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看到我更不敢讲话了。

本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面,其实考察的就是同学的技能,没有过多的思维含量,一般智力水平的人都能接受。

可从第一次教学口算后的作业中发觉这两个人是一题也不会。

怎么办呢?

昨天中午,我叫来了两个人,了解到他们原来连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都不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娴熟。

于是我就从两位数乘一位数渐渐手把手地教他们一题一题的做,一个中午下来,其中的一个已经会做两位数乘两位数了,另一个还有点困难,在辅导他们做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地鼓舞,并不时地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告知他们假如这样下去,确定能学好,只要他们情愿学,一有空就来找我,我都会教他们。

上课了,两个孩子兴奋地走了。

今日早上,我正在“游”饭碗,突然听到一声悦耳的喊声:

老师好。

一个月来,这个孩子可是第一次叫我,当时我真的很感动,赶忙问道:

想不想做题,她立刻转过身跑到教室里拿来作业本。

又经过一个早晨的辅导,这两个孩子进步都挺大:

一个已经能渐渐跟上教学节奏,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是特别慢的,另一个也已经会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式题了;经过两天亲热接触,两个孩子和我不再生疏,情愿与我交往,这才是主要的。

思索一:

虽然我不太认同:

没有教不好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我认为只要老师肯付出,接受力量差的同学把握最基础的学问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接触这两个孩子,假如他们基础能好一些,我也有急躁一些,信任他们也能够把握基础学问。

思索二:

这两个孩子从小父母就出去打工,始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农村的老人,一般都没有文化,在家中,他们只能供应孩子们最简洁的吃穿,至于训练方面,只能靠天收,特殊是有些年龄偏大些的长辈,家庭训练简直就是空白。

其实在我们学校,通过统计数据发觉有近四分之一同学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去打工,这一现状给农村的训练带来了一大难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跟随老人,缺乏训练,这些同学的行为习惯差,给训练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早期的智力启蒙训练和学习期间必要的家长监督,不少都成了学习上的“钉子户”。

看到这种状况,每次家长会我都不会放弃向家长灌输挣钱重要,孩子也重要的思想,可家长们看到的是都眼前的利益,孩子成才与否那是今后的事情,现在还不焦急。

我估量,今后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留守儿童的训练问题将会成为农村训练的一块心病。

思索三:

孩子们的心理也有一杆秤,你亲近他,他也能亲近你。

有了亲近,他将情愿接受你的训练。

就拿今日的例子来说吧,过去的一个月,我也没有少教过他们,可就是吃力不讨好,可我一旦转变了方式,孩子们就会主动找到我,有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习效果显著就明显不一样。

假如我能坚持一个月,这两个孩子确定会有不小的进步,但愿能坚持吧!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4

感悟:

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分,过去一般都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较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班级教学大数的改写时同学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班级就有支配。

在教学中,虽然同学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比较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遇到了估算,但认真研读教材后发觉:

估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殊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敏捷选择估算方法。

正好,第九期《学校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

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预备组织我校的29名离退休老师出去秋游,每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104元,请你帮工会主席估一估,应当预备多少钱?

师: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

104*29,

生:

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预备3000元钱就够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预备3300元。

生:

不对,3000元钱不够。

生:

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

应当预备3016元。

师:

你已经算出精确     数是3016。

师:

假如你现在是工会主席,你觉得应当预备多少钱呢?

生:

3000元。

生:

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

我觉得应当预备3300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

我觉得应当预备3300元,假如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买。

生:

我觉得应当预备3300元,假如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

看来是应当多预备一些钱。

师:

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

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

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状况有出入。

师:

请你们认真观看你们的估算方法,比较估量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

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

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

(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

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

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预备20xx元就够了。

生(反对):

你没有发觉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

看来假如你是工会主席,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

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

把110*29=3190元

生:

104*30=3120元

师:

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爱哪一种?

生:

110*29,

生:

我也不喜爱。

师:

为什么?

生:

不好口算。

师:

你认为哪些简单口算呢?

生:

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简单些。

师:

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依据实际状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

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

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

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同学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

700*12=8400。

生:

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

看成800*12=9600,

生:

看成800*10=8000。

师:

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

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

任凭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

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许多。

生:

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削减许多。

(此时,同学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同学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需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头同学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便性很大,但最终经过争论,同学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平安,应当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5

今日上的是《圆柱的熟悉》,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同学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同学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沟通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上课之前,又始终忐忑担心,教学任务能完成吗?

带着这种担心开头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担心也随之消逝,同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同学围绕观看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绽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

“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同学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方法由同学自定,完成后全班沟通。

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

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学问点时,同学不但验证胜利,而且方法也较多。

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

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

还有同学想出了个相当简洁的方法:

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

体现了同学参加的主动性。

对“侧面绽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

由于我预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消失正方形的状况,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消失正方形的状况。

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

同学的验证,使老师在引导同学学习领悟绽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6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有这样几个学问点: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四、积的变化规律;五、估算。

这五个学问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分两块(口算和笔算)逐步呈现的。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觉这几个学问点教材在编排上前后联系紧密,特殊是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学问点虽然教材上支配了集中教学的例题,但在这之前有过多次渗透。

考虑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及本班同学的实际状况,教学时我没有根据教材支配的次序依次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

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娴熟把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详细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同学熟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同学自主探究笔算方法后,重新端详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觉共同点:

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消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班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究,但当时同学的发觉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看,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同学的思索不能得以深化,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支配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同学自我发觉,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同学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同学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学问块,但有不少同学已经会用自己的发觉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供应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

一、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支配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化拓展:

比如,速算是一个同学特别感爱好的内容,考虑到同学的爱好,教学中我就另外支配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究。

二、利于同学系统的把握学问,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

系统呈现学问,但在详细的单元内,为了体现学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学问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学问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学问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行分的学问链。

三、利于了解同学“原生态”的思维状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殊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同学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简单从老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可对教学内容整合后,每一个同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当消失问题,只有自己想方法解决,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这的确是同学自己的才智,值得确定。

当同学们自己发觉积的变化规律并用特别精确     的数学语言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几倍,此时同学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这样处理后,也让我感到一丝圆满:

没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感悟不深。

比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由于提前孕伏,这节内容是分段进行,当到达教材支配的内容时,大部分同学已基本把握了这些内容,新授课也就没了“新”的感觉,只是让同学利用发觉的规律解决问题而已。

原来我想在这课上有所创新,看来今年是没有盼望了。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7

一、创设同学熟识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同学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同学在玩中轻松学习。

例如:

教《漂亮的心座》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

"苹果和香蕉,你最喜爱哪种,喜爱苹果的站在左边,喜爱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同学争论7由几和几组成。

师还可以问:

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爱哪一种?

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

这样不仅让同学很快把握7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训练。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同学探究数学的神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隐秘,依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纳"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同学在奇怪   中思索,在思索中得到逐步提高。

如在教学《掷双色片》时,我先告知同学我一共有几个双色片,左手有几个,让同学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同学就在"猜"中把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熟悉,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竞赛中增长信念,培育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常常制造机会让同学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意,要不断鼓舞他们树立信念,增加士气,胜不骄,败不馁。

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竞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育同学的竞争意识。

学校数学老师教学随笔8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同学“经受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进展抽象思维”。

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同学建立数感,是值得讨论和思索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同学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同学留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加,使抽象的数学详细化,紧急的心情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同学在真实情境和已有学问阅历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详细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学问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班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

“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

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同学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妙回忆慢慢被唤醒了,这时老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

“大家情愿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

”于是,学校生们开头爱好盎然地数数:

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受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育同学数感的基础,假如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同学不但较简单将学问与生活阅历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学问,而且让同学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同学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育,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需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同学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同学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同学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看、熟悉四周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沟通。

从中提高同学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同学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