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2885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docx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

瑶族文化调研简报

1.谁能帮~~写篇关于瑶族的调查报告~~~~~~~~~·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

次要从事山地农业。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四周,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次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次要居住在山区。

瑶族有本人的语言,但支系比较简单,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互不能通话。

通用汉语或壮语。

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年中心民族学院语言讨论所苗瑶语教研室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依据1957年12月,国务院争论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准绳》,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制造了瑶文。

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于是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国、泰国瑶族已经派了一个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了全都看法。

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相互通信往来,进行文化沟通。

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

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况身着民族服装的红瑶妇女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四周,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次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次要居住在山区。

瑶族有本人的语言,但支系比较简单,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互不能通话。

通用汉语或壮语。

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年中心民族学院语言讨论所苗瑶语教研室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依据1957年12月,国务院争论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准绳》,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制造了瑶文。

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于是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国、泰国瑶族已经派了一个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了全都看法。

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相互通信往来,进行文化沟通。

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

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制国家后,实行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进展。

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

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阔地区。

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亲密。

唐代瑶族次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

莫徭次要从事农业生产。

宋王朝对瑶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掌握,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

元朝时期,官员派人前来纳税,当地瑶民热忱款待,以至官员忘了回衙,衙门误以为瑶民宰了前来纳税的官员,故派兵前来剿宰,瑶民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临前将牛角分成十二节由十二姓掌管,相约千年之后在回故地。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进展极不平衡,进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僻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进展阶段。

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宰,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疆。

至20世纪70年月,在越、老、泰等。

2.“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调查报告1、不少于600字2、以调查

依据语言进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品种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很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依据语言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亲密,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语言.根据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引见如下.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13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此外,还有一些小族群未被识别.藏缅语族的民族次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一带.这里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要河流的发源地,土地宽阔、江河密布、峡谷纵深,地形地脉及气候条件简单,自然资源富集,人文环境多样性特征显著.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其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且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在短语中有丰富的类别词.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次序是先主语,次宾语,又次动词,以及先名词次描述词的结构.该语族中属于藏语支的民族有藏族;彝语支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基诺族、怒族的一部分;羌语支有普米族;景颇语支有景颇族;缅语支有阿昌族;白语支有白族;另外独龙族语言的语支未定.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有比较大的方言土语差别.民族间的语言关系越接近,他们在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就越亲密.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上古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氏羌人有亲密关系.有的是在向西南地区迁徙、流淌、定居的过程中,融合当地百濮或百越族系的部众构成的新的共同体.有的是在本土兴起,制服很多氏羌部落渐渐进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集体.因而,古代氏羌人的一些文化特征,如耕牧经济、火葬习俗、父子连名制、转房婚姻、原始宗教信仰等,在藏缅语族民族特殊是在彝语支民族中仍有连续.藏缅语族诸民族不但在语言关系上最接近,有着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征,更在族源上有着密不行分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羌人南下在长期进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构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称氏羌或西羌,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约在4000年至5000年以前,羌人晚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棘(濮).棘系“羌之别种”,因其所居平坝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早已进展了农耕.西汉时期及其以前,活动于今西昌地区的“邛棘”和滇池地区的“滇焚”,是其中的次要代表.公元前4世纪初,羌人自甘、宁、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江以东至金沙江畔,进展为武都、广汉、越诸羌,与《史记》所载的禽、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较晚支系.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v的基础上,昆明人与濮的融合是构成藏缅语族民族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进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棘(濮)的融合进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次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有乌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进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藏缅语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构成与融合进展过程中,活动范围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阔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藏缅语族内部构成了三大文化区.青藏高原是藏文化区,以高原草场畜牧型经济和信仰藏传佛教为次要特征;云贵高原是彝语支民族文化区,以山地混合农业经济和信仰原始宗教为次要特征;而横断山脉则是这两大文化与汉文化互动构成的一条民族走廊,普米、纳西、怒、独龙等人口较少民族就是这条被称为“藏彝民族走廊”中的族群,他们以山地耕牧经济和信仰多种宗教为特征.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共有4个,即壮族、傣族、布依族、水族.包括了两个语支的民族及其语言,即属于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水族.从历史源流上看,壮侗语族各民族与我国古代南方的最大一个族群“百越”或称“越族”有着亲密的关系.越族因其支系繁多、各有种姓,在战国、秦汉时期被统称为“百越”.其中,较大的支系有于越、扬越、南越、闽越、骆越、东瓯、山越、滇越、西瓯等.百越由于分布很广,各地所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进展演化各异.东南越人早在先秦时期即与中原的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亲密,相互影响,随着本身政权组织的消亡,加快了与华夏族或后来汉族的融合.岭南和西南地区的越人,有的较早与汉族融合,有的已经演化,构成今日的一些兄弟民族.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族属渊源、相像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仍旧具有亲缘关系.可以这样说,在长期的历史进展过程中,由于民族迁徙与分化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越人产生了不同的族名,而过去曾普遍使用的“越”这个族称也慢慢不见于史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越人后裔有了不同的族称,至宋明时期,渐渐构成了现在。

3.红瑶族文化特色

红衣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一个分支,其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珍宝。

从传统民居吊脚楼到龙脊梯田,从红衣瑶寨的长发美女到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广西的梯田是红衣瑶民族世代耕耘之地,次要集中在在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梯田群规模宏大,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林边到悬崖,从河谷至云里山巅,凡有土之地均拓成梯田。

梯田如链如带,如龙似虎,从山脚始终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凹凸参差。

其线条行云流水,小山如螺,大山如塔,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艺术家赞曰:

“神妙韵律,美丽线条”可谓天下一绝,有“梯田世界之冠”美称。

据史料记载,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完工于清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相传这里的少数民族居民是宋朝末为避战乱,自山东的海边迁徙定居于此的,为顺应地形条件,每块田均开垦得玲珑小巧,精致细腻,因而有“青蛙一跳三块田”之说。

梯田不单自然景观美,其传统耕作方式“四耕四耘”,梯田上的扶田,自然 的浇灌方式,都分散了瑶乡人民世代的才智。

因而素有“天梯上的红衣瑶寨”之美称。

梯田的作物以稻米为主,高山稻米极少化肥污染,培育了一代代瑶壮族人民。

瑶乡风雨桥大都由石拱、桥亭和阁楼3部分组成,桥面用青石板铺设,桥上设一亭,亭内用数十根圆柱支撑,采纳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而成(没用一颗铁钉),亭高3.5~4米,两旁有木栅栏和长条大木凳,它们像一串串闪亮的桥亭建筑工艺的明珠,散落在富川的村中河上,遮风挡雨,便利往来的行人,点缀乡村田园景色。

它们形态万千,熠熠生辉,不少风雨桥都有令人入迷的传奇和故事。

红瑶是我国瑶族中人口较少的一支,大约3.5万人,龙胜县城就有1.3万多人,占到37.2%。

红衣瑶民族在音乐、歌舞、建筑、礼仪、饮食、耕作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

小寨村98%的人口均为瑶族,故当地拥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瑶族妇女们独具特色的服饰,她们做一套衣服最少要花两三年时间,。

红瑶女子服装的布料很一般,人们更看重的是衣服上面的绣花图案。

由于红瑶女子们的服装纯粹是手工制造,绣花的技术非常精深,绣花时从来不用模板对比着,绣着绣着,瑶族的图腾便在布上显现出来,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谓是刺绣工艺品中的绝品,所以,要买一套红瑶服装的话,至多得花上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鬼斧神工的手工艺品,瑶银上的精致图腾,驰名古今的特产“龙胜四宝——云雾茶、龙脊水酒、龙脊香糯和龙脊辣椒”,别树一帜的节日——红衣节、五月十四、半年节、晒衣节,独特浓郁的民俗——红瑶打油茶、打粑,名列“吉尼斯记录“世界之最的黄洛瑶寨的长发美女,历史悠久的瑶族歌舞等等,都充分反映了红瑶民族世代相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是不行再生的文化资源,有其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4.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

大化县是世界瑶族文化之乡,大化县是全国10多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县份,瑶族的创世史诗《密罗陀》就是诞生于此,全世界仅存铜鼓2400多面,其中有400余面就在大化。

琴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

位于岩滩水电站坝首西约1000多米的常吉半岛琴常屯。

1975年,这里曾出土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石刀、石斧、石镰,标本存广西博物馆。

龙口石城遗迹。

位于贡川乡龙口老圩。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兴,金陵之官兵溃败于此。

龙口乡(今龙口村)韦建扬为避匪乱,率众老乡亲捐钱粮、出人力建石城,南起经道山,北迄龙口山,长约40米,厚4米,当中开一门,门上设远眺楼,蔚为壮丽。

今仅存石墙于洞中。

5.瑶族文化简介瑶族的语言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瑶族是中国一支陈旧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1],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2],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3]。

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

瑶族源自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擅长制造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造由手工进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瑶族先民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创造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蚩尤(中华晚期文明杰出贡献者)率领三苗和摇民历经夏、商、周征伐,部分成劳役,称之为“徭役”或“傜役”;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现统称瑶族。

随着瑶民不断迁徙,如今脚印     已越过国境,延长到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民族。

瑶族主体分布于中国,人口超过5万还有美国、泰国、越南。

中国瑶族人口为285.3万,其中广西171万,湖南70.5万,广东20.3万,云南19万,贵州4.4万,人口最多为广西,广西有7个瑶族自治县和48个瑶族乡国土总面积约为2.93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国土总面积13%,湖南永州江永县瑶族人口占比63.2%为全国瑶族人口占比最高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34万,为全国之最,被誉为神州瑶都[4]。

广义瑶族:

包括瑶族和畲族,都有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也自称山瑶、瑶家、瑶人等。

中文名

瑶族

起源

中国

人口

285.3万(2021年)

分布

广西、湖南、广东、美国、泰国等

语言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广义瑶族

瑶族和畲族

最相关民族

畲族,苗族

拼音

YaoZu

6.红瑶族文化特色

红衣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一个分支,其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珍宝。

从传统民居吊脚楼到龙脊梯田,从红衣瑶寨的长发美女到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广西的梯田是红衣瑶民族世代耕耘之地,次要集中在在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梯田群规模宏大,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从林边到悬崖,从河谷至云里山巅,凡有土之地均拓成梯田。

梯田如链如带,如龙似虎,从山脚始终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凹凸参差。

其线条行云流水,小山如螺,大山如塔,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艺术家赞曰:

“神妙韵律,美丽线条”可谓天下一绝,有“梯田世界之冠”美称。

据史料记载,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完工于清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相传这里的少数民族居民是宋朝末为避战乱,自山东的海边迁徙定居于此的,为顺应地形条件,每块田均开垦得玲珑小巧,精致细腻,因而有“青蛙一跳三块田”之说。

梯田不单自然景观美,其传统耕作方式“四耕四耘”,梯田上的扶田,自然 的浇灌方式,都分散了瑶乡人民世代的才智。

因而素有“天梯上的红衣瑶寨”之美称。

梯田的作物以稻米为主,高山稻米极少化肥污染,培育了一代代瑶壮族人民。

瑶乡风雨桥大都由石拱、桥亭和阁楼3部分组成,桥面用青石板铺设,桥上设一亭,亭内用数十根圆柱支撑,采纳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而成(没用一颗铁钉),亭高3.5~4米,两旁有木栅栏和长条大木凳,它们像一串串闪亮的桥亭建筑工艺的明珠,散落在富川的村中河上,遮风挡雨,便利往来的行人,点缀乡村田园景色。

它们形态万千,熠熠生辉,不少风雨桥都有令人入迷的传奇和故事。

红瑶是我国瑶族中人口较少的一支,大约3.5万人,龙胜县城就有1.3万多人,占到37.2%。

红衣瑶民族在音乐、歌舞、建筑、礼仪、饮食、耕作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

小寨村98%的人口均为瑶族,故当地拥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瑶族妇女们独具特色的服饰,她们做一套衣服最少要花两三年时间,。

红瑶女子服装的布料很一般,人们更看重的是衣服上面的绣花图案。

由于红瑶女子们的服装纯粹是手工制造,绣花的技术非常精深,绣花时从来不用模板对比着,绣着绣着,瑶族的图腾便在布上显现出来,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谓是刺绣工艺品中的绝品,所以,要买一套红瑶服装的话,至多得花上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鬼斧神工的手工艺品,瑶银上的精致图腾,驰名古今的特产“龙胜四宝——云雾茶、龙脊水酒、龙脊香糯和龙脊辣椒”,别树一帜的节日——红衣节、五月十四、半年节、晒衣节,独特浓郁的民俗——红瑶打油茶、打粑,名列“吉尼斯记录“世界之最的黄洛瑶寨的长发美女,历史悠久的瑶族歌舞等等,都充分反映了红瑶民族世代相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是不行再生的文化资源,有其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7.瑶族服饰的特色文化

瑶族人民热忱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遭到敬重和热忱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需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仆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假如不懂这个法规,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仆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敬重,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尝后子孙才能食用。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

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忱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仆人会热忱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爱,都应当接受,这样仆人才会兴奋。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盛大的盘王节歌会。

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

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漂亮的三公主嫁与他。

不料其次天,一条名叫盘瓠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

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

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

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

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

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

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手舞足蹈,留念盘王。

到今日,“盘王节”已逐渐进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

对唱是瑶族人的一种自在交往形式,在长期进展过程中渐渐构成了一些共同恪守的规章。

犹如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唱;本人家中的人更不能对唱;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偏僻地方对唱等。

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便是通过对唱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

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假如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

也有通过对唱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达努”节称祖娘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当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各地习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而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始终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

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

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

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致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

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

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致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可谓宝贵艺术精品。

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细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

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

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仿照盘瓠的颜色和外形制造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

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

较为特别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外型奇怪。

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致的马尾帽。

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怪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

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造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造,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颜色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造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国家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