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366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docx

长沙市一中第九次月考语文教师卷1

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九)

语 文

命题人:

欧鹏举成特立蓝黄审校:

周玉龙黎奕娜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

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

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

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

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

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坏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的全面瓦解已表面化。

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

“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

“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

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的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

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

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

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

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

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

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

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竟走专业化的道路?

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

以“家”为“尸”吗?

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

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

以“国”为“尸”吗?

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答案】D【解析】“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错,原文第二段末中是“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二者属包含关系,非同一关系。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答案】C【解析】“也可以”错,且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

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的相对狭窄单一。

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答案】A【解析】“传统即儒学”表述不当,原文中是“儒学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的对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后数年,亲继亡。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接受调遣,做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

“(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

“(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认罪了。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相当于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

“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参考译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征集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

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

包拯说:

“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参考译文】包拯被授予天章阁待制的职位、知谏院。

多次论说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又上书论说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参考译文】宦官和大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参考译文】包拯升任礼部侍郎,他推辞不接受,不久因为生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B.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C.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D.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名拯,字希仁。

他的名与字关系密切,协同表意,寄托着父辈希望他追求仁,以仁救治天下的美好愿望。

B.“举、除、迁”都是指授予官职;“出”是指出京到外地做地方官,“入”是指地方官员回朝中任职。

C.“龟鉴”,即“龟镜”。

龟可以占卜吉凶,镜可以辨别美丑。

所以“龟鉴”用来比喻借鉴前事。

D.礼部对内掌管国家庆典活动,主管教育、主持科举考试;对外主要负责外交,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者出使国外等事项。

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副长官。

【答案】B【解析】“举”“迁”不是“授予官职”。

“举”:

①察举:

汉代选拔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举孝廉;②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孝顺父母。

由于父母年老,他考中进士后,没有离家上任,父母去世很久后,才接受朝廷的任命。

B.包拯执法明敏。

在任天长县令时,他让被偷割了牛舌的主人擅杀耕牛,引得小偷告状,破获了案件。

C.包拯仁厚爱民,不畏权贵。

他奏请朝廷,免除了百姓因河桥竹索而需交纳的巨额赋税;后来,对侵犯民利、阻塞河道的宦官权贵的园榭,包拯全数拆除。

D.包拯严于律己。

他书写了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放在自己座位右侧,作为借鉴,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答案】D【解析】“放在自己座位右侧”错,应是包拯书写了唐魏郑公(魏征)的三条奏疏,上呈皇上,希望皇上能放在座位右侧。

所以,此处也不能体现包拯的严于律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5分)

【答案】端州地方出产砚台,之前的太守凭着进贡大都索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权贵。

〔缘:

依据,凭借;(1分)率:

全,都;(1分)以:

来,以便。

(1分)大意2分〕

(2)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

(5分)

【答案】(包拯)又上书进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意见),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听到的说辞,一共有七件事;〔用括号补充出主语;(1分)主:

以……为主,坚持;(1分)凡:

共,一共;(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苏幕遮·草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二十余岁以门荫入仕,但应试进士不第,仅任过主簿、知县等职。

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8.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堪怨王孙”是谁在怨呢?

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法,草在怨。

D.“翠色和烟老”写词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E.“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

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答案】AD【解析】A不妥,这首词是咏物抒怀词,春草和少年同为词中主要形象。

D不妥,“翠色和烟老”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的情怀”。

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爱春、伤春之情。

词人上片描写春草鲜嫩无边,春意蓬勃,深含爱恋。

下片却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伤春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

②倦游思归之情。

词人上片写少年初入仕途的英姿勃发,下片写春光将逝,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每个要点3分,情感概括正确1分,结合内容分析正确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2)《氓》中,用禽鸟作比,劝说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

指明并批评的两句是:

“,。

【答案】

(1)水中藻荇交横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多余一句话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

“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

“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说这话时,售票员姑娘连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

“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

“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姑娘是不正常的。

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

“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

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

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

“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

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

烦不烦啊!

烦不烦?

烦!

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

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

“大家都别吵了!

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

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

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

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

你们就当她是个傻子,和她计较什么呢?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答案】B【答案解析】A项,小说中心理和动作描写不充分,除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C项,小说的主题是要强调公共文明很重要,“我”最后说出多余的一句是要表现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D项,“沉重的语调”有误。

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诙谐幽默的。

1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①“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以“我”的口吻(第一人称)来叙述,使事件更真切、动人;②“我”是事件的叙述者,更便于表达“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的态度;③“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我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起,表现出公交车上因口舌之争而演绎出的众生百态,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答对1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出任意3点得5分。

1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

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多余一句话”指的是每每在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的话。

(或答:

人们在心里容不下、憋不住,有害无益,冲口而出,伤人害己的话语。

)2分

原因:

①公共文明系统不稳定,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②社会成员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③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

(答出1点得2分,答出任意2点得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

暌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记者:

有网友给节目留言: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

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

”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

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

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

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

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记者: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

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

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

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

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

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

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

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

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记者:

“为什么要背诗?

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

”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

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

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

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

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

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

在这个快速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