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48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docx

历史课本习题答案

南阳二十一中高三历史学习资料

课本习题答案

编印:

刘磊

重要资料妥善保存认真学习

2012年2月27日距离高考100天

班级:

[]姓名:

[]

 

历史分期

古典时代

476年

中世纪

1500年左右

手工工场时期

1800年左右

工业革命时期

1900年左右

两次世界大战

1945年

二战结束以后

 

先秦时期

前221年

帝国时期

1840年

清朝晚期

1912年

民国时期

1949年

新中国前期

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

 

必修1(政治史)

第5页思考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员,他辅佐商王、主持政务、制定政制,甚至废立商王。

这说明商朝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第10页思考

维护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地位。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第11页第一题

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佂派赋役等,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概不世袭,没有领地,必须服从中央。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第11页第二题

原因:

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发生变化。

看法: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带来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历史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第14页思考

①李沆限制皇权,不仅维护了相权,也有利于治国。

②皇权与相权的消长,皇权逐渐强化是总趋势,但也有相权强化的时期,发展是曲折的。

第15页第二题

中央集权的特点。

利: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稳定。

弊:

地方权力过度受限,失去发展的活力。

第17页思考

同意。

宰相是百官之首,宰相对皇帝既有辅佐、又有制约。

废除宰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乱政;但是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当皇帝无能或懈怠时容易出现皇权旁落、太监乱政。

第19页第一题

明朝内阁是为皇帝减轻政务负担而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

虽然阁臣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阁臣的地位和职权也都由皇帝决定。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内侍机构。

皇帝选派亲信大臣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皇帝的决策,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因此,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19页第二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建立,在发展演变中趋向强化,到明清发展到顶峰。

这项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的统一,有利于保持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24页思考

指享有公民资格的人。

即父母祖籍均属雅典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特征:

人民主权。

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第25页第一题

①人民主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②轮流执政,以选举的方式实现政权的定期更迭。

③国家鼓励公民参政,培养公民的参政能力。

第25页第二题

孔子认为女子等同于“小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女子属于下等人,应当服从男子。

他们都对女子有偏见,蔑视女子。

他们都处于奴隶社会,其言论主要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深受“男尊女卑”历史传统的影响。

人的认识往往带有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

第26页思考

法律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罗马国家是奴隶制社会。

第29页第一题

内容:

罗马法从发展形式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分为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和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作用:

维护罗马国家的统治,缓解社会矛盾,保护奴隶制度。

影响:

罗马法成为后世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武器,对近现代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罗马法创立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弊:

罗马法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被统治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第29页第二题

雅典城邦中妇女没有公民资格,无权参政。

罗马法律禁止妇女参政和参与社会活动,维护父权和夫权,妇女的法律地位低于男子。

第30页古代中国与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不同:

①国家结构方面:

中国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国家结构严密。

西欧的分封制缺乏血缘纽带,国王没有至尊权威,国家结构松散,封建割据长期存在。

②政教关系方面:

中国的宗教势力影响广泛,但是从来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一直服从于世俗政权;民本主义的儒学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基础和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督教神学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罗马教皇建立了对西欧的神权统治;西欧世俗和教会两大封建集团长期斗争,削弱了统治力量。

③城市发展方面: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封建统治的中心,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市民阶级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西欧的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是封建统治的对立物,市民阶级发展成为反封建的强大政治力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

④君主权力方面: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确立了皇帝制,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民主。

西欧国家君主权力普遍不大,英国形成了议会和限制王权的传统。

第37页思考

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且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权利法案》颁布前,“君权神授”,国王权力至上;颁布后,国王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议会权力至上。

第39页第一题

见本课要旨。

第42页思考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和民主精神,为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很多国家,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但是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43页第一题

相同点:

都确立了法治原则,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不同点:

美国1787年宪法是完整的国家根本大法,内容系统完备,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英国《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第46页思考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缺乏民主。

议会虽然有立法权,但是受到皇帝的制约,权力很小,起到粉饰民主的作用。

第50页资料回放

鸦片走私严重破坏了清朝的军事和财政。

禁烟运动的出发点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在客观上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林则徐既是清朝的忠臣,又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53页第二题

错误。

他把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诬蔑为对英国的“侵略”,是为了制造借口、煽动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

第56页思考

是必然的。

偶然中体现了必然。

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小农经济的分散和落后,造成农民在政治上的狭隘和保守,无法克服宗派主义、保持长期团结,更提不出一个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第57页第一题

历史作用:

①最重要的是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制度;②担负起以往农民运动所没有的新任务——反抗外来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土地制度,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发展到最高峰;④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也是历史教训):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57页第二题

有道理。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即反侵略反封建)。

只有新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能提出符合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作为农民运动的太平天国是提不出的。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也反侵略,与后来的民主革命在革命任务上有相同之处。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但还不属于真正的民主革命),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62页思考

维新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学习美国、法国,建立共和制。

他们都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坚持对内专制、对外投降的政策,拒绝建立君主立宪制,不可救药。

维新派本身和封建势力关系密切,又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攻击革命。

第65页第一题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并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

②国体方面,《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取代君主专制,以法治取代人治;规定各民族平等,国民拥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③政体方面,《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保障国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④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里程碑。

第68页思考

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共产党成立初期,力量弱小,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孙中山也在寻找合作的盟友。

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中共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即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

第72页思考

当时中共中央的工作主要是领导红军作战、长征。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参与最高军事指挥,毛泽东成为事实上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人。

第73页第二题

第一种意见正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的道路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第二种意见主张先夺取中心城市,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

第81页第一题第一问

①1945年8月起,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阶段。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协协议。

②1946年6月起,全面内战爆发,战略防御阶段。

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起,战略反攻阶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开始走向胜利。

④1948年9月起,战略决战阶段。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⑤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政府,中国革命取得标志性胜利;接着,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第81页第二题

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

第91页第一题

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主观条件:

①俄国工人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革命性强。

②有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工人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第103页思考第一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根本保证。

另外还有“一国两制”的方针正确、香港同胞的支持。

第105页第一题

提出: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内涵: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核心和基础。

②两种制度并存。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主体;台湾、香港、澳门保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③高度自治。

回归后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外交、国防等由中央政府管辖,其他方面高度自治。

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自治权更高。

④长期不变。

意义: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为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

第105页第二题

有利因素:

①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局面,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②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良好方式。

⑤海峡两岸的交往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关系在不断改善。

⑥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台湾“泛蓝”阵营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不利因素:

①台湾地区台独势力的破坏。

②美国、日本等反华势力的干涉。

③国民党内部保守派对统一的疑虑。

第115页第二题

①二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反对美国、日本。

②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奉行不结盟、争取同所有国家和平友好的政策,与俄罗斯进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睦邻友好合作。

第120页思考

“北约”和“华约”都是内部分别有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两大集团军事力量基本均衡,欧洲在激烈对峙中保持和平,但是长期处于敌对和分裂局面。

第121页第一题

“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因为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所以美国不能贸然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美国为了遏制和战胜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苏联采取了和美国对抗的措施,在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

从此,出现了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的局面。

第121页第二题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激烈对抗,世界形势高度紧张。

由于美苏两国的军事力量基本均衡,都拥有彻底毁灭对方的实力,因此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世界整体是和平的。

“冷战”期间,军备竞赛消耗大量财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两极格局阻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冷战思维的恶劣影响至今存在,“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第125页第二题

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

二战后初期,美国牢固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在军事上相对苏联占据着明显优势。

由于长期争霸的消耗、经济发展的缓慢,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形成美国、西欧、日本激烈竞争的局面。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和日本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争取和美国平等合作。

中国冲破美国的遏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丧失,1970年前后,尼克松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第129页第一题

见“本课要旨”。

必修2(经济史)

第7页思考

男耕女织的生活。

自给自足的特点。

第7页第一题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7页第二题

开发“边际土地”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在传统农业时代,科技水平低,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

过度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们今天一是要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

第10页思考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雇佣关系。

第11页第一题

①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长期世界领先。

②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③产品享誉世界。

丝绸、瓷器等大量销往国外。

第12页思考

柜坊类似于银行,飞钱类似于汇票。

便利了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第15页第一题

见“本课要旨”。

第15页第二题

原因:

徽州人重商、团结、节俭、勤勉。

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人的创业情况。

第19页第一题

“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直到清末。

实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早期(战国秦汉),这项政策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积极作用明显;封建社会晚期(明清),这项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消极作用明显。

第19页第二题

都有道理。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4页思考

第一问:

见25页“地理大发现”。

第二问:

他们远航的目的是追求财富。

他们勇敢坚强,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但是,他们为了获得金银财富,进行殖民掠夺,给被侵略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第25页第一题

见“本课要旨”第二条。

第25页第二题

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自居,招徕外国来华朝贡,发展同其他国家的政治友好关系。

封建性质浓厚,缺乏发展的经济动力,没有给中国带来重大社会变革。

哥伦布等人远航的目的是追求财富,发展海外贸易。

资本主义性质明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历史进入新的阶段。

第28页思考和第29页第一题

见第28页最下边一段“殖民扩张的影响”。

第29页第二题

15—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利润丰厚,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进入19世纪,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资产阶级要把非洲等殖民地变成原材料产地、工业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把黑人留在非洲进行剥削,黑奴贸易逐渐停止了。

第33页第一题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时代”到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②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增强,对内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对外加快殖民扩张。

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③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原料来自世界各地,产品需要销往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大大增强,加快殖民扩张,在全世界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大量开采利用煤炭等资源,生态环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33页第二题

英国工业革命在经济领域、法国大革命在政治领域,都极大地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37页思考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列强在全世界加紧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夺取英国、法国的殖民地。

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37页第一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17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后来扩展到其他国家。

1870年代开始,欧美多个国家同时进行,德国、美国地位重要。

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石油、汽车等重工业,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人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业生产开始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为机器工厂。

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的殖民扩张遍及全世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第37页第二题

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这启示我们: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进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42页思考

有道理。

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的落后,特别是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不只是经济、科技的落后。

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科技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是不能完全实现国家富强的。

第43页第一题

变化

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后来又进行资本输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科技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的诱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

第43页第二题

①积极影响:

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在引进西方科技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催生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

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领导的,主观上反对发展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45页思考

民国初年(或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后来衰落的原因:

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制;③国内战乱的破坏。

说明的问题(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才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富强创造条件。

第47页第一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历程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2

甲午战争以后

1895—1911

初步发展

3

民国初年

1912—1919

短暂的春天

4

一战结束后

1920—1927

萧条停滞

5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较快的发展

6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日益萎缩

7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陷入绝境

8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1952

调整恢复

9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

改造为公有制

第47页第二题

呈现迅速发展壮大的状况。

原因见本课“思考”第一问。

第52页思考

精神振奋、热火朝天,急于求成、不顾代价。

以全民炼钢为代表的“大跃进”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第53页第一题

①“大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