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0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科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科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儿科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儿科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诊疗常规.docx

《儿科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诊疗常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诊疗常规.docx

儿科诊疗常规

房山区中医医院儿科中医诊疗常规

修订日期:

2012年1月1日

1.咳嗽3—7

2.厌食8—12

3.便秘13—1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

方案

一、病名

咳嗽既是肺气驱邪的生理功能,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生有痰谓之咳嗽。

”其病机主要是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肺之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宣邪于外,发为咳嗽。

本证包括西医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制定。

(1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2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4肺肺部听诊:

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5血象检查:

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X线检查:

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

曾深。

2、西医诊断:

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制定。

(1症状:

以咳嗽为主症。

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明显的咳嗽,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

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可有发热、头痛、胸痛、纳差、乏力,也可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

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为主。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检查一般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升高者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胸部X线检查多阴性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

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

或伴恶寒,

无汗,咽部不红。

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

咽红而肿。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

咳嗽、痰黄白粘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

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湿蕴肺证:

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

呼吸气粗,多不发热。

苔白腻,脉滑。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肺证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杏苏散加减。

杏仁、紫苏、荆芥、白前、金沸草、姜半夏、桔梗、生姜、大枣等。

加减:

恶寒武汉加麻黄;苔腻、痰多加陈皮、莱菔子;腹胀便秘加全瓜蒌、枳壳;有化热之势加黄芩、大青叶。

中成药:

午时茶、杏苏止咳冲剂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前胡、大青叶、薄荷、连翘、芦根、甘草、杏仁、芦根等。

加减:

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咳嗽重加枇杷叶、桑白皮;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便秘加牛蒡子、莱菔子;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茯苓。

中成药:

止咳桑杏颗粒、急支糖浆等。

3.痰热壅肺证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之咳。

推荐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杏仁、前胡、款冬花、黄芩、鱼腥草、浙贝母、法半夏、桔梗、莱菔子等。

加减:

有汗而喘加炙麻黄;痰多色黄,粘稠难咯加瓜蒌皮、葶苈子;发热加生石膏、虎杖;心烦口渴加生石膏、栀子、

竹叶;大便秘结加瓜蒌仁、制大黄。

中成药:

急支糖浆、金振口服液、蛇胆川贝液等。

中医特色治疗:

外用止咳贴于天突穴、膻中穴以化痰止咳。

4.痰湿蕴肺证

治法:

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炙麻黄、杏仁、苏子、白前、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

加减:

痰涎壅盛加白芥子、莱菔子;湿盛加苍术、厚朴;咳

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纳谷不香加焦神曲、麦芽、

焦山楂。

若面色不华加党参、白术。

中成药:

橘红痰咳液、半夏露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热毒宁、痰热

清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

1、艾灸肺腧穴、大椎穴

2、在足三里温针灸。

3、穴位贴伏。

三九、三伏予患者穴位贴伏,扶正固表。

取穴:

肺俞、膻中、天突。

4、拔罐。

用于伴有发热、或热象重的症候。

5、雾化吸入。

用于痰量较多,且患儿不易咳出的证型。

6、刮痧。

用于患儿有发热、或热象重的症候。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

咳嗽及其他症状消失。

2.好转:

咳嗽及其他症状好转。

3.未愈:

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小儿厌食

一、病名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则拒食的一种疾病。

是小儿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症。

以1~6岁小儿多见。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但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气而使症状加重。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其中的恶食、不嗜食、不思食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

厌食的基本病机是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病后体虚,使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

其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厌食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版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

(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1食欲减退或消失,厌恶进食,食量显著少于同年龄正常儿童。

(2病程持续在2个月以上。

(3体重下降或不增,皮肤干燥,毛发稀黄、干枯。

(4严重者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智力发育障碍等,可因机体抵抗力低而反复感染。

(5辅助检查:

血微量元素含量低。

(二证候诊断

1.脾胃不和证:

厌食或拒食、大便偏干,面色少华,舌苔白,脉滑。

2.脾胃气虚证:

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稍差,肌肉松软,大便多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3.脾胃阴虚证:

厌食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干食少饮多,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胃不和证

治法:

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

不换金正散。

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焦三仙。

中成药:

启脾丸

2.脾胃气虚证

治法:

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

异功散(四君子+陈皮。

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

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

3.脾胃阴虚证

治法:

养胃育阴

推荐方药:

益胃汤。

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甘草。

(二中医特色治疗:

1.推拿疗法:

(1补脾土,运内八卦,掐柔掌横纹,摩腹。

适用于脾胃不和。

(2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

适用于脾胃气虚。

(3揉板门,补胃经,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

适用于脾胃阴虚。

2.穴位疗法:

用手指点压穴位。

(1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泄。

脾胃不和。

(2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补法。

脾胃气虚。

(3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中脘、内关,用补发。

脾胃阴虚。

3.耳穴。

取脾、胃、肾、神门。

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疗程。

每日按压

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4.饮食疗法:

山金胡萝卜汤。

山药30克,内金10克,新鲜胡萝卜200克,红糖20克。

补中健胃,帮助消食。

适宜于

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纳食少等症候的调补。

5.心理疗法。

应用情志调节,治疗情绪异常情况,如易怒生气而导致的厌食。

6.采用捏积法,6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7.捏积疗法。

6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治愈:

厌食及其他症状消失。

2.好转:

厌食及其他症状好转。

3.未愈:

主症未改善或恶化。

(二评价方法

小儿脉象调和,面色色泽鲜明、红润,饮食有度,大便顺畅。

五、难点分析

厌食症已越来越多为人们所重视。

近年有逐年上升趋势,因饮食太过精良,营养过剩,超过小儿脾胃承受能力至脾胃受损,初期表现为食滞,进而发展为厌食,过食生冷、寒凉,令中阳受损,致其功能失调,日久引发小儿厌食。

临床对本病的治疗,药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本病重点在于脾胃受损,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

因厌食证的形成,非一日而成,故对脾胃的调理也不可能一时而就,当仔细查明病因,治疗时首先消除病因,这是根本,后在调治脾胃,

重振中阳之气。

同时应注意药物治疗与饮食、生活、教育诸方面同步进行,将收到满意疗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

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粪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

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保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史。

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

大便干结;口干口臭。

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

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

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1脾胃虚弱证:

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

脉虚弱。

(2阴虚肠燥证:

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

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

治法:

清热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

(2麻子仁丸加减。

麻仁、芍药、杏仁。

中成药:

三黄片、麻子仁丸等。

2.肠道气滞证

治法:

顺气导滞通便。

推荐方药:

(1六磨汤加减。

乌药、沉香、木香、大槟榔、大黄、枳壳。

(2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

中成药:

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

3.脾胃虚弱证

治法:

益气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芒硝等。

(2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当归、火麻仁等。

4.阴虚肠燥证

治法:

滋阴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

(1)润肠丸加减。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2)四物汤加减。

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

中成药:

润肠丸等。

4.脾肾阳虚证治法:

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

击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仙灵脾、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等。

(二)中医特色治疗:

1.推拿疗法:

(1)补脾土,运内八卦,掐柔掌横纹,摩腹。

适用于脾胃不和。

(2)补脾土,运内八卦,揉足三里,摩腹。

适用于脾胃气虚。

(3)揉板门,补胃经,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

适用于脾胃阴虚。

2.穴位疗法:

(1)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泄。

(2)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补法。

16

(3)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中脘、内关,用补发。

3.耳穴。

取脾、胃、肾、神门。

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疗程。

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4.饮食疗法:

红薯粥。

将红薯(以红皮黄心者为好)洗净,连切成小块,加水与粳米同煮成稀粥,待粥成时,加入白糖适量,再煮沸两次即成。

红婴儿食用红薯可去皮下锅煮。

,《金薯传习录》记载红薯可治“痢疾下血,酒积热血,湿热黄疸,遗精淋浊,血热经乱,婴儿疳积。

”5.采用捏积法,6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6.健康教育:

心理指导。

三、疗效评价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

1.治愈:

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1次。

2.显效:

大便质地明显改善,排便时间较前缩短2/3,1-2天1次。

3.有效:

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1/3,大便2天1次。

4.无效:

大便干结无改善。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