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2201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判断题

1.违法行为就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

(_______)

2.法律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

3.青少年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4.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人民检察院等。

5.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违法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

6.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7.只有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会给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损失。

()

8.网络无限,自由无限。

网络交往不受任何限制,不必遵守道德和法律。

(____)

9.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0.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1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12.知法守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13.违反宪法义务的行为都是刑事违法行为。

(____)

14.习惯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使我们终身受益。

15.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16.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17.八年级学生小于说:

“是否以礼待人只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关系不大,更与国家和社会无关”。

(____)

18.一切违法行为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19.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0.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为了避免网络的弊端,中学生不要上网,离网络越远越好。

(____)

21.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____)

22.周五放学回家,中学生小刚看到歹徒正在对自己的同学索要钱财,他想到了道德与法治课上学到的知识,偷偷地记下歹徒的体貌特征,然后拨打110报警…

判断:

理由:

23.判断说理:

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放学路上,在学校旁的偏僻小巷里,中学生小闽发现一群社会青年在敲诈一位低年级同学,他立刻上前大声制止。

()

理由:

(2)我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但有时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难免说些“善意的谎言”。

()

理由:

24.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投诉

25.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有社会危害性,但一般违法因为社会危害性小,不要承担法律任,而犯罪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6.违法行为只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7.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除了青少年以外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8.小敏说,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

29.不良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犯罪行为。

30.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1.违法行为中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32.遵守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3.道德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4.闯红灯被罚款属于行政违法,行政违法要承担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刑罚处罚。

3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隋某与丁某为不同房产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双方因客户买卖房屋问题发生纠纷,隋某在朋友圈及房产中介微信群内辱骂丁某。

丁某认为隋某的行为侵犯了其权益,起诉要求隋某赔偿50000元。

经过法院审理,认为隋某的行为构成对丁某权利的侵犯,判决隋某赔偿丁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张三同学的点评:

隋某侵犯了丁某的名誉权,隋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丁某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该案例告诉我们,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这启示我们,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运用法律武器加以维护。

同时,也警示我们青少年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请你指出张三同学点评内容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1)错误一:

改正:

(2)错误二:

改正:

36.刑罚的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拘留、没收财产

37.我国《刑法》规定:

属于吸食、注射毒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海洛因50克以上的,处以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38.欠债不还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39.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特征之一,所有触犯刑法的行为都是犯罪。

40.李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法院处以罚金;余某因持假导游证带团,被旅游执法部门依法罚款1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他们的行为都是刑事违法行为。

41.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唯一途径。

42.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

43.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____)

44.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

45.一般违法和犯罪区别不大。

判断:

理由:

46.面对违法犯罪时,青少年要绝对勇敢地与犯罪分子搏斗。

47.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  )

48.八年级学生张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社会青年正敲诈学生刘某,便迅速到附近的商店拨打110报警,将敲诈人抓获。

49.酒驾醉驾危害公共安全,都是违法犯罪行为。

50.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51.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  )

5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53.诉讼通常分为四种类型:

非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54.刑罚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手段,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55.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小王不赡养年迈的母亲要承担刑事责任。

判断:

(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违法行为是指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57.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行,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可以适当超过必要的限度。

58.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59.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0.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61.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所以即使犯罪也没有关系。

62.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63.违反社会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处罚。

64.家庭教育不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诱因。

判断:

理由:

65.初二学生周某,在放学路上看见有人持刀抢劫,奋不顾身冲上去制止不法行为,结果被歹徒刺伤,住进医院。

66.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判断对错)

67.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68.犯罪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69.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0.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1.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

72.我们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没关系。

(___)

73.在我国,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74.未成年人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与违法犯罪做斗争。

75.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76.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一定会发展为犯罪。

因此,要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77.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  )

78.民事违法行为是一种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79.违反法律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80.只有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81.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_____)

82.行政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83.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______)

84.我们可以通过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院等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85.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传播他人的隐私就不是违法行为。

86.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8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也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88.刑罚包括管制、罚金、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五种类型。

(____)

89.中学生的行为底线,也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学校纪律

90.王某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最后导致死亡,小咪说:

王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行政处罚。

判断:

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因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对于疫苗案件相关人员严厉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92.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93.(2016广安)情景三:

初中生小磊平时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老师教育他,他却顶嘴说:

“我又没有违法犯罪,干嘛大惊小怪!

”()

94.道德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

()

95.判断说理,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填“正确”,错误的在题后括号内填“错误”,并说明理由。

(1)下午放学时,小闽发现家中来了客人,立即主动向客人问好。

(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中生小林在回家路上,看到歹徒在抢劫。

他心想:

“作为来成年人,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歹徒作斗争是大人的事,我还小与我无关。

”于是,小林悄然离开。

(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6月26日。

(_____)

97.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

98.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成年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__________)

99.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没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责任。

(  )

100.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就算实施了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参考答案

1.错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是指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这句话中只是强调了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而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属于违法行为,所以在这句话中对违法行为的定义是不全面的,所以是错误的。

2.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依据所学知识,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保障实施的。

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错误的。

3.正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不良诱惑影响个人学习和生活,危害个人的健康和发展,极易诱发各种犯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故答案为:

正确。

4.错误

【解析】

【详解】

法律服务机构是指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组织。

狭义的法律服务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广义的法律服务机构还包括征信公司,提供法律服务的公司。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检察机关,不是法律服务机构,题干中的观点错误。

5.×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犯罪的认识,根据所学,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

6.正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诉讼的地位。

依据教材知识,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协商是非诉讼方式,是最常用的维权手段。

本题说法错误。

7.B

【解析】

【详解】

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会给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损失。

所以题文中的观点错误。

【点睛】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我国刑法,或者虽然触犯我国刑法,但尚未构成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三大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8.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遵守网络规则的正确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依据教材知识,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错误的。

9.错误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

根据所学,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0.正确

【解析】

【详解】

个人是社会成员之一,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社会比作是一张大网,个人就是网上的结点。

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离不开个人。

题干观点正确。

【点睛】

辩证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的。

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离不开社会。

11.正确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诉讼的认识,根据所学,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后的屏障。

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12.错误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关键

【详解】

此题考查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关键。

根据教材知识,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提升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关键。

故本题答案:

错误。

13.错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宪法是根本大法。

宪法是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行的问题,违法宪法义务的是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刑法规定内容,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观点错误。

故答案是错误。

14.错误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习惯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应明确习惯对人的深远影响。

【详解】

根据教材所学可知: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习惯不仅会影响着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更重要地是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好习惯会使我们终生受益,有利于自己健康发展,但是坏习惯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

在分析时关键是体验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作出相应地判断.

15.正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增强法制观念。

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题干正确。

16.正确

【解析】

【详解】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所以上述观点正确。

17.错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讲究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落实情感态度而和价值观。

依据教材知识,是否讲究文明礼貌决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不仅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否文明礼貌也将妨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

为此,题文中的判断是错误的。

18.正确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根据所学,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题文的观点是正确的。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9.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理解。

为社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所以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观点是正确的。

故观点正确。

考点:

犯罪

20.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正确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依据教材知识,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有很多的优势,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

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症、诱惑欺诈。

如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网络对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

所以,中学生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的弊端,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错误的。

21.错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

结合教材,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法罪的法律标志。

故本题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犯罪的三个特征,以及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地位。

22.判断:

正确

理由:

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葬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②小刚同学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采取了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善用法律的认识,根据所学,作为未成年人,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将不法分子抓获。

所以题文中小刚的做法是正确的。

理由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未成年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之斗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3.

(1)错误。

理由:

小闽要学会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正确。

理由:

我们要运用诚信智慧。

在面临两难选择时,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出正确选择。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硬拼,而要智斗。

见义勇为是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但是作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因而,在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其他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题干中显示小闽面对正在违法的一群社会青年,在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下,“立刻上前大声制止”,是有勇无谋的体现,同时,自己也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小闽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诚信智慧,正确解决诚信两难问题。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如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出正确选择。

题干中提到“善意的谎言”应是诚信智慧的选择。

【点睛】

诚信两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区别使用。

如题干中的“善意的谎言”,面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人来说,可以使用,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对涉及他人隐私的事情应告诉他,而不应隐瞒。

24.错误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善用法律的认识,根据所学,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25.错误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根据所学,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6.错误

【解析】

【详解】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题干说法错误。

27.错误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所以上述观点错误。

28.错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青少年自觉遵守法律的必要性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以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由此,虽然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严重危害社会和违反刑法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不要心存侥幸。

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错误的。

29.错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详解】

根据教材所学可知不良行为一般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有点严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严重不良行为不改正,发展成为犯罪时,才是严重违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故本题答案:

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

要准确掌握课本知识不良行为,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即可作出判断。

30.正确

【解析】

【详解】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所以上述观点正确。

31.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32.错误

【解析】

【详解】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根据所学,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