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91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docx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0年

江苏卷

 

海南卷

广东卷

 

北京卷

山东卷

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

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构成的影响因素

人口的分布

城市的区位优势

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城市化进程评价

2007年

广东卷

宁夏卷

山东卷

人口数量变化以及老龄化

城镇的等级及形成因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

【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看,人口增长的模式,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核形式看,以选择题为注意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

3.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的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上具有不匀速性和持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

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种类型:

阶段

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极少数落后地区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分布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分布在发达国家

例1下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②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C.③到⑤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②到④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答案】B

探究点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例如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

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2)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

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迁入地:

①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②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4)我国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

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

净迁出省区:

辽、鲁、沪、川;持平省区:

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

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

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

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例2下图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官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

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经济越发达,迁入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

【答案】A

例3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

读图完成2~3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人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B.江苏C.新疆D.黑龙江

 

【解析】通过阅读看到西南地区是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是我国的主要迁入区。

山西、新疆等省区资源丰富,吸引了人口迁入。

【答案】1.AC2.AC

探究点三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2.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4.我国人口分布: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人口较稠密,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较稀疏区。

简单的说: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例4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

1.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1.B

探究点四人口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过慢造成的,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从而带来影响经济发展、增加环境压力、就业困难等问题。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从而带动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1.人口老龄化

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产生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

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

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带来的问题:

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3.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第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第三,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第四,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解决措施: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例5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显示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2.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1.D2.B

探究点五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

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

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

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的分布。

3.河流:

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②河流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过河点、河口等位置一般都能发育成较大城市。

4.自然资源: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批新兴的城市。

5.交通:

①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②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③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6.政治、军事、宗教:

①政治中心多能发展成为大城市。

我国现今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省级行政中心占了76%。

有些国家采取分散城市职能的办法,把以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分开,如巴西建都巴西利亚,美国建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建都堪培拉,巴基斯坦建都伊斯兰堡等。

②一些地区的军事中心往往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

③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等城市最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来的。

7.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例6下图是一幅大比例尺的某岛屿海岸带的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图中何处更适合建城市()

A.甲点、乙点B.乙点

C.丙点D.丁点、戊点

2.从图中信息分析,你选择的理由是()

A.海湾、河口B.平原、淡水

C.经济腹地、资源D.气候、交通

【答案】1.C2.A

 

探究点六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①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②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继承和发展)

①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交通通达度: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功能区

最佳区位

区位选择的原因

商业用地A

市中心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住宅用地B

接近市中心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市中心

2.城市的布局形式

(1)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城市为何种布局形式,城市用地集中还是分散布局,以及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①“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点

优点

缺点

集中紧凑式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由于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分散疏松式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很大

②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③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

探究点七城市化

 1.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是指由非农产业在某处形成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其主要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特征比较

(1)城市化水平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50%以下。

(2)城市速度不同:

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

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构不同: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

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①表现: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失业人口多。

  ②城市环境污染:

  ③解决途径(以上海为例):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巩固练习】

2008年全国文综)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解析】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

本题中出生率看0-14岁人口比率,死亡率看65岁以上人口比率,人口机械增长看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A1982-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8.5-1.11=7.39%,虽然也较高,但不算很高的,所以A错;B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不断下降(35.27%→8.5%),B也错;C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大幅度降低,是对的,但后半句“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是错的,因为表中65岁以上人口比率(6.37→1.11)也是在下降。

D人口增长率看总人口的增长(35万→701万)确实很高,从前面分析人口自然增长不高,那么就是机械增长高,所以D对。

2.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答案】1.D2.B

3.(07上海文综卷)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

阅读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解析】德国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A、D两项首先排除。

作为二战的发起国,战争中男性大量阵亡,导致1920年前的男性人口比例远低于女性,故B项最符合。

【答案】B

下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5.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6.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图。

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答案】4.D5.A6.D

(2008年江苏卷)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8.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解析】第8题:

江苏省三大产业中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的是第一产业,三大产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但也没有达到初步城市化的水平,也就是说城市人口还没有超过农村人口,比例没有达到50℅,所以①代表的是第二产业,③是第三产业,④是第一产业,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9题:

从上题读出的信息不难做出判断,江苏省20世纪末城市人口增长快,90年左右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

【答案】7.CD8.BC

读我国某城市道路网分布图,完成9~10题。

9.该城市道路网是()

A.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B.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C.方格式道路网

D.放射式道路网

10.形成该城市区位因素不包括()

A.地形B.矿产

C.河流D.气候

【答案】9.A10.B

11.(2008年山东卷)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8分)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3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尤其是第2小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只要能根据课本知识,并与西部地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可以了。

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两幅图中读取信息。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

合理。

理由:

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

不合理。

理由: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2.图17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18是“该地区1976年~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⑴该地区以▲地形为主。

⑵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是▲。

⑶甲是传统工业城市,其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该市发展此工业的主要优势区位是▲、▲、▲。

⑷近20年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⑸乙城市计划在P点建一港口,请简要评价该地建港的有利条件。

12.(13分)

(1)平原(1分)

(2)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沿交通线分布)(2分)

(3)钢铁(1分)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