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822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docx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产物,有其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又与社会大系统中别的子系统密切相关。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本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从社会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领域,即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或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TS)。

【案例与讨论】

1、长寿之星: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并且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学学术团体。

皇家学会始终致力于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最前沿,其核心是它的会员,包括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

先后涌现出法拉第、牛顿、达尔文、卢瑟福、爱因斯坦、霍金等著名的科学家,当今的著名科学家FrancisCrick、JamesWatson、StephenHawking等人也皆为皇家学会会员。

目前大约有1300名国内外成员,其中有65位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皇家学会代表着大不列颠的科学社团及其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联系。

皇家学会的宗旨是:

发掘科学精英;支持重要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强化科学、工程及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教育及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在科学、工程及技术领域提供独立且权威性的建议;鼓励科学史的研究;出版书刊杂志传播科学研究成果。

1665年《自然科学会报》首期出版。

三百年来,皇家学会依然站在科学出版的最前沿,以印刷和电子出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充满活力的科学刊物。

皇家学会出版六种经过专家审阅、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杂志:

《会志:

生物学》、《会志:

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记录与回顾》、《生物书简》《自然科学会报:

生物学》、《自然科学会报:

数学、物理学、工程学》、《交界》皇家学会的杂志在科学团体中广泛传阅。

然而在成立之初,英国皇家学会似乎没有这样繁荣。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这些追随者大约从1645年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自然问题。

他们中间有:

著名的数学家和神学家约翰•沃利斯(1616-1703);切斯特主教约翰•威尔金斯(1614-1672),他的兴趣广及力学发明和天文学思辩;一批物理学家乔纳森•戈达德、乔治•恩特和克里斯托弗•梅里特;格雷歇姆学院的天文学教授塞缪尔•福特;德国人特奥多尔•哈克。

星期聚会的主意就是由德国人特奥多尔•哈克提出的。

这个社团一开始就表现出广阔的兴趣和评论范围,但是神学和政治不在他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学会在1649年由于几个主要成员的迁居而一分为二,其中之一的牛津学会在1690年告终;而另一支也曾经由于政治动乱一度被中断,聚会的场所格雷歇姆学院曾一度论为兵营。

查理二世复辟后,皇家学会的核心成员又恢复了他们在格雷歇姆学院的星期聚会。

并制定了一项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的探索试验知识的正式学会。

1662年由国王查理二世授予皇家证书,计划得以实现。

第二年又颁发了第二个特许状,准予扩大该学会的特权。

皇家学会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惯例,即在学会的会议上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并要求他们及时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

例如,布龙克尔勋爵曾承担进行枪炮反冲实验的任务,波义耳应邀演示他的抽气机的工作;准备一份关于数目的解剖学的任务委派给了伊夫林。

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认为将促进学会目的的新实验。

最早尝试的这种实验有:

用化合方法生产颜料,通过焙烧锑看在烧的过程中锑的重量是否增加,测量空气的密度,定量比较不同金属丝的致断负载,以及多次进行的压缩水的无效尝试。

因此,早期的会议都是会员做报告和演说,演示试验,展览各种各样稀奇的东西,并对所有这些所引起的问题进行活跃的讨论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建立了一些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主要有贸易史委员会、收集自然现象的委员会、改进机器发明的委员会、天文学委员会、解剖学委员会、化学委员会等。

皇家学会早期会员对一切新奇的自然现象普遍感到好奇,这证明是造成他们软弱的根源。

他们把研究的网撒得太宽,因此丧失了统一的长期集中研究一组有限的问题索贿带来的好处。

所以说这个学会的对科学发展的真正意义,与其说在于它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做出了共同贡献,还不如说在于它对它所聚集的那些杰出人物产生了激奋性的影响。

资料来源:

(英)亚•沃尔夫: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讨论题

1.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2.英国皇家学会作为一个科学家组织具有什么特点或传统,这些特点或传统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3.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对科学的社会体制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印度科技进步的动力

印度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十进制的建立和零概念的引入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拉曼散射的发现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1947年独立后,印度政府通过九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教育体系和一个涵盖广泛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让)的科技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机制。

研究和教育经费

据印度科技部2002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2000至2001年度国家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为1766亿卢比(约37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94%。

1998至1999年度的科技总投入中,中央政府投入占62.5%,地方政府占8%,高等教育部门占2.9%,国营企业占5%,私营部门占21.6%。

1998至1999年度印度人均R&D为130.26卢比(约3.1美元)。

从事R&D人员的年平均经费为183万卢比(约3.6万美元)。

中央政府的R&D开支中83%来自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国防研究组织、原子能部、科技部、空间部、海洋开发部等12个主要的科学机构,其中国防研究组织占31.8%。

1998至1999年度全国R&D开支中,基础研究占17.6%;应用研究占39.9%;试验开发占33.3%。

1998至1999年度印度教育开支为6114.88亿卢比,占GNP的3.2%,其中大学教育占13.5%。

近10年来,印度R&D投入占GN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0.8%~0.9%之间。

在经费使用上,印度的科研机构是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

部门经费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也是自行决定,并只用于支持本部门的研究机构。

政府部门中,科技部和信息技术部是承担对外提供资助经费的机构。

研究体制

印度的基础研究主要在中央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和大学中进行。

中央政府所属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基本上在国家和部门两个层次上分别进行。

国家层次的基础研究由印度科技部下属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负责制定计划,并面向全国资助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

各业务部门则根据部门的财政计划和业务领域安排适当基础研究的经费。

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根据业务特点和领域要求开展基础研究。

如科学与工业研究部的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所属研究院所;生物技术部所属的国家免疫研究所;农业研究与教育部所属的农业研究教育理事会;空间部所属国家安全研究组织;原子能部所属的巴巴原子能研究院;海洋开发部所属的极地研究中心和卫生福利部所属的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

大学的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大学拨款委员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外资助项目。

农业部、环境森林部、卫生福利部、水利资源部等业务部门的研究机构既可以从本部门得到研究经费,也可以向科技部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申请相关基础研究领域的课题经费。

地方政府、地方研究机构和大学主要以开展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和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为主,几乎不涉足基础研究。

印度政府在拟议中的新科技政策中提出:

当务之急是重建科研体系,尤其强调确立大学在国家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全面提升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

在全国范围,重点支持至少25所大学和25所技术学院,全面提高其研究和教学水平。

中央政府还准备根据科学发展,在大学建立一批新的学科和院系,有重点地长期支持大学的科学研究。

其次,为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建立一套新的基础研究资助机制。

政府将赋予科技管理部门更大的自治权力,以实现政府科技政策所确定的目标。

特别要简化资助项目经费的管理和资助程序。

印度正在准备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其50至60所学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提高大学的研究能力。

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

据印度科技部统计:

现在R&D机构中工作的人员为30万人,其中30.9%从事R&D活动;32.7%从事辅助工作;3.64%为行政管理人员。

在从事R&D工作的96428人中,60455人任职于学术机构,34973人在国营或私营企业的研发中心工作。

截止1999年,印度有220所综合类大学,11所国家重点学院和11397所学院,在校学生总数为773万。

每年培养科学、工程、医学和农业人才(含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约23万人(1995年)。

1998至1999年共培养10951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自然科学专业(含纯科学、农学、医学和工程技术)为5608人,约占总数的51%。

自然科学专业中纯科学3836名;工程技术696名;医学190名;农业785名;兽医学101名。

为配合基础研究的发展,印度科技部所属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设立了多个青年科学家奖学金项目。

印度在教育投入所占GNP的比例、初中等和高等学校的规模、在校学生人数、年培养研究生数量等方面称得上是教育大国。

印度教育体制的一个特点是政府民间并举。

民间办学在吸纳社会资金、延揽教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人才需求、适应社会经济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尤其近年来,民间办学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0至2000年10年间,印度的综合大学数量从128所增加到231所,各类学院从4722所增加到11831所,在校学生从275万增加到773万。

但是,尽管各类学科院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自然科学的系在院系总数中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一直为30%。

目前,印度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自然科学教师质量下降的问题。

为此,印度新科技政策提出:

要努力在科学和学术机构中建立一个能够吸引优秀年轻科学家的环境;国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要更多地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国家科学研究体系与国家教育体系之间的联系,以推动大学科学研究的长期稳定发展;要克服社会歧视和经济上的障碍,保证最优秀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满足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卫生、教育、农业、工业和国防领域的人才需求。

2002年10月科技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所提供的奖学金数量和金额都将增长1倍,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奖学金规模也将扩大。

成果产出及文章专利

据印度科技部统计,1997至1998年度,印度全年发表文章14572篇;出版图书904本;发表技术报告8236份。

印度发表的科技文章数量在世界各国发表文章总数中所占比例依次是:

农学4.4%、数学2.1%、化学2.0%、物理学1.9%、地学1.9%、生物学1.7%。

1991至2000年的10年间,印度在农学、生物学、化学、地学、工程学、数学、医学和物理学领域共发表文章500575篇,占世界文章总数的2.1%。

1998至1999年度,印度全国接受专利申请8954件,其中本国申请仅2247件。

2000年度,印度批准专利1800件,其中国内为645件。

1980至2000年间,印度科学家在SCI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从14983篇下降到12127篇;1973年,印度在科学文章产出国家中排名第8位,文章总数占发展中国家的近一半。

然而,2000年,印度的名次却从第8位下降到第15位。

印度尼赫鲁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和国家科学发展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认为:

近年来,印度政府一直将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软件产品的开发和软件出口上。

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专利申请数量上。

因而,文章数量有所下降不足为怪。

资料来源:

张义明: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3(3)。

讨论题

1.印度科学技术活动的经济支持制度是怎样的,我国的经济支持制度的安排从中可以受到哪些启示?

2.印度的研究体制是怎样运行的,具有哪些优势?

存在哪些问题?

3.印度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的制度有哪些优势?

存在哪些问题?

3、20名诺贝尔奖获者诞生的“摇篮”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实际上就是它的物理系。

剑桥大学建于1209年,历史悠久,与牛津大学同为英国的最高学府。

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于187l~1874年间,是当时剑桥大学的一位校长威廉•卡文迪许私人捐款兴建的。

他是十八~十九世纪对物理学和化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近亲。

这个实验室就取名卡文迪许实验室,当时用了捐款8450英镑,除去盖成一栋实验楼馆,还买了一些仪器设备。

英国是十九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把物理实验室从科学家私人住宅中扩展出来,成为一个研究单位,这种做法顺应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工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要求,为科学研究的开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和专业化是必然的趋势。

卡文迪许实验室后来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剑桥大学这位校长是有远见的。

负责创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是著名物理学家、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

他还担任了第一届卡文迪许实验物理学教授,实际上就是实验室主任或物理系主任,直至1879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在他的主持下,卡文迪许实验室开展了教学和多项科学研究,按照麦克斯韦的主张,在系统地讲授物理学的同时,还辅以表演实验。

表演实验则要求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掌握。

他说:

“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他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

仔细调整好的仪器学生易于依赖,而不敢拆成零件。

”从那个时候起,使用自制仪器就形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统。

实验室附有工厂,可以制作很精密的仪器,麦克斯韦很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科学史的研究。

例如:

他用了几年的时间整理一百年前H.卡文迪许有关电学实验的论著,并带领大家重复和改进卡文迪许做过的一些实验。

有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是后来证明麦克斯韦是有远见的。

同时,卡文迪许实验室还进行了多项研究,例如:

地磁、电磁波速度、电气常数的精密测量、欧姆定律实验、光谱实验、双轴晶体等等,这些工作起了为后人开辟道路的作用。

麦克斯韦的继任者是斯特技特即瑞利第三。

他在声学和电学方面很有造诣。

在他主持下,卡文迪许实验室系统地开设了学生实验。

1884年,瑞利因被选为皇家学院教授而辞职,由二十八岁的J.J.汤姆逊继任。

J.J.汤姆逊对卡文迪许实验室有卓越贡献,在他的建议下,从1895年开始,卡文迪许实验室实行吸收外校(包括国外)毕业生当研究生的制度,一批批的优秀青年陆续来到这里,在J.J.汤姆逊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研究。

在他任职的三十五年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开展了如下工作:

进行了气体导电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电子的发现;进行了正射线的研究,发明了质谱仪,从而导致了同位素的研究;对基本电荷进行测量,不断改进方法,为以后的油淌实验奠定了基础;膨胀云室的发明,为基本粒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电磁波和热电子的研究导致了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发明,促进了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和应用。

其他如X射线,放射性以及α、β射线的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卡文迪许实验室在J.J.汤姆逊的领导下,建立了一整套研究生培养制度和良好的学风。

他培养的研究生当中,著名的有卢瑟福、朗之万、汤森德、麦克勒伦、W.L.布拉格、C.T.R.威尔逊、H.A.威尔逊、里查森、巴克拉等等,这些人都有重大建树,其中有多人得诺贝尔奖,有的后来调到其他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1919年,J.J.汤姆逊让位于他的学生卢瑟福。

卢瑟福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实验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开创者。

卢瑟福更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

在他的带领下,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考克拉夫特和瓦尔顿发明静电加速器,布拉凯特观察到核反应,奥利法特发现氰,卡皮查在高电压技术和低温研究取得硕果,另外还有电离层的研究,空气动力学和磁学的研究等等。

1937年,卢瑟福去世后,由W.L.布拉格继任第五届教授,以后是莫特和皮帕德。

七十年代以后,古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大大地扩建了,研究的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以及生物物理等等。

卡文迪许实验室至今仍不失为世界著名实验室之一。

应该指出,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能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这么多的贡献,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但是它创造的经验还是很值得人们吸取和借鉴的。

附表:

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姓名获奖年代主要贡献

瑞利第三1904研究气体密度,发现氮

J.J.汤姆逊1906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卢瑟福1908因放射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W.H.布拉格、W.L.布拉格1915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

巴克拉1917发现作为元素特征的二次X射线

阿斯顿1922因发明质谱仪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C.T.R.威尔逊1927发现用蒸汽凝结的方法显示带电粒子的轨迹

理查森1928研究热电子现象,发现理查森定律

查德威克1935发现中子

G.P.汤拇逊1937电子衍射

阿普列顿1947上层大气的物理特性

布莱开特1948改进威尔逊云室,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中有新发现

鲍威尔1950照相乳胶探测技术

科克拉夫特、瓦尔顿1951用人工加速原子粒子实现原子核嬗变

泡鲁兹、肯德纽1962用X射线分析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克利克、瓦森、维尔京斯1962发现去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瑟夫逊1973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赖尔1974射电天文学

赫维赛1974发现脉冲星

莫特1977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

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密切关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姓名获奖年代主要贡献

玻尔1922研究原子结构和辐射

康普顿1927发现康普顿效应

狄拉克1933建立新的原子理论

P.W.安德逊1977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

卡皮查1978低温物理学

讨论题

1.卡文迪许实验室内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以及培养自己接班人的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2.卡文迪许实验室取得如此丰富的成果的内在原因有哪些?

它的“范式”对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人才的培养有和借鉴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学习一般的科技知识,并且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因此,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建制。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社会建制(socialinstitution)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主要包括: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征及标志为:

拓展阅读:

二十世纪的三大科学工程

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主要包括:

1.投入体制——主要由政府、金融机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民间等各方面的投入所组成。

2.结构比例——主要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3.法律调整——科学技术政策法律化。

4.管理体制——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科技体制大约可分两种:

一是没有国家层面的全部科技计划,但有重点领域或专业的科技计划;另一是从国家层面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科技发展计划。

美、日等国科技体制简况表

国别

类型

特点

举例与说明

美国德国

多元分散体制

政府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导向,是通过实施重点领域或重点专业的科学规划来实现的。

影响多于权威,指导性大于操作性。

 

克林顿时期的《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政府报告

日本韩国印度

集中协调型体制

试图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引导,来直接把握和控制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和大方向

印度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在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专门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详尽规划,其他各个社会经济发展部门的科技计划往往以此为依据制定

英国

由分散型向集中型移位

政府各部的科技政策和规划由该部的首席科学顾问负责制定,向政府逐步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转移。

 

1994年开始,政府科学技术办公室组织实施前瞻计划,确定对英国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领域,提出今后10年至20年对英国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市场机会和应采取的对策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职业化和组织化并呈现出特殊的分层现象;同时,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也随之从其他社会角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础,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大致可分为实体性和非实体性两大类。

实体性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三、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和基础是科学家队伍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科学技术的非实体性组织。

拓展阅读: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在科学技术建制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的体制目标:

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

非功利的。

技术的体制目标:

利用科学发现进行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即利用知识谋利。

其中,“知识”可以是技术专家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是科学家创造的。

“利”是发明者获得的经济收益,也是社会得到的好处。

功利性的。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由于科学和技术在体制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两者社会规范的不同。

拓展阅读:

默顿:

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

【观点梳理】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组织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体制保证。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社会组织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协调和其他事业的关系。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的产生与形成。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目的。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

【拓展阅读】

二十世纪的三大科学工程

1941年:

曼哈顿计划

1969年: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9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

    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

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