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641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

2017届漳州八校高三年2月联考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l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本试题共分I卷和II卷,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写到答题卷上。

1.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

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2.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

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

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对国家的统一是个威胁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4.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

“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

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

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

”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5.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

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6.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三国演义》问世后,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成为“忠义”的化身。

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出发点一致

C.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D.关公信仰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7.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

“消灭新旧军阀战争!

”“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

”“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

”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顾当时抗战的胜利,有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抗日战争(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缓和了国共两党关系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D.发展了人民革命力量

9.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

“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

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10.1895年某报刊曾发文称:

“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此言论应出自(  )

A.洋务派B.实业救国的代表

C.早期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

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1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

“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其言论(  )

A.照搬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B.批驳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质疑

C.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D.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13.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完成“一五”计划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4.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

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15.罗马法规定:

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

这一规定(  )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16.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工业革命的扩展

17.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混乱

C.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D.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B.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19.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

“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20.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

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放松国家干预经济D.仿效计划经济模式

21.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演讲时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贸易赤字总额增加将近110亿美元,国外美元持有者把它们转换成黄金,数目如此巨大,将会导致我们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流失。

美国外贸赤字的增加(  )

A.是美国大量海外驻兵加剧美元流失的结果B.是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的表现

C.说明马歇尔计划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D.动摇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2.《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当时是更优越的制度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23.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坚持“文明冲突论”,坚持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必将与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正教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以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

这种理论(  )

A.为美、欧等建立霸权提供借口B.强调文明应相互吸收而非排斥

C.鼓吹欧美文化优越论D.经济全球化加剧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24.“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他们不能袖手安坐,他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

”“作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B.美苏形成“冷战”对峙格局

C.多极化趋势出现和不断加强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产阶级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期待不再是做家务,而是做母亲。

书刊杂志和社会舆论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

母亲应该关心全家人的身心健康……人们也期待着母亲们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德和保持女性的特点。

油画《贝尔利一家》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坐在桌子前的椅子上,这暗示着他是与事业和家外的世界相连的;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文化探析》

  材料三 “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

由于大工厂多转产战备物质,各个时装公司纷纷承担起口红生产的任务,这保证了口红在战争期间的供应。

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让女兵们学习如何快速完美地化妆,同时还规定,从军女性的口红颜色必须与她们制服上红色臂章和帽子上红色细绳相搭配。

——《美丽与禁忌:

口红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女性与近代西方女性的地位和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二者社会地位和职责形成的背景。

(13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口红效应”出现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战国后期各国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的成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

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

……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

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

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

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

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

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5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10分)

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2.【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指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汉初的分封制是汉朝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封建”等信息可知是指分封制,它有两种情形:

一受封者似同官吏,权力较小;另一同部落酋长,子孙世袭,权力大,容易形成割据。

B与材料不吻合,材料主要讲分封制的权力大小,对国家统一的影响,A、D材料中均未涉及,故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在政务方面对所属路府州县的调遣和控制,故选B。

A错在“始终”和“各地”,行省和所属路府州县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D错误。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 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对于气节、忠义的重视,主要从程朱理学兴起以后,故选A;统治者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两者出发点不同,故排除B;《三国演义》扩大了这一崇拜的影响范围,但小说无法决定政治走向,故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答案】B【解析】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

”“白匪土豪大恐慌”表明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与材料中“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

”,与解放战争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 材料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9.【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进一步控制”,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日益卷入”,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条款使中国已经丧失而非“逐渐丧失”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为:

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说明中方的认识局限于税率数值而非政治主权,故D项正确。

10.【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倡导工艺救国,疑似洋务派提出,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不会再倡导此论调;维新派、革命派则偏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国,故选B。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态度的认识。

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揭示的都是强调冲破传统儒家纲常伦理束缚,主张思想解放,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故选A。

12.【答案】D【解析】 材料强调对资本主义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加以引导、调整和利用。

两篇著作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D正确。

C时间不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当时国内形势。

13.【答案】B【解析】 图中阶段Ⅲ显示1960-1963年城市化进程呈现下降趋势,因为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因此在1962年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才导致很多人返回家乡务农,故B符合题意;A是属于第一阶段;农业合作化时间是1953-1956年,故C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故D错误。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越来越少,这与计划经济有关,故C正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在1958年,时间不符,B排除。

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D。

15.【答案】B【解析】罗马下层民众的长久努力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可知罗马法在追求司法公平正义走在前列,故B项正确;罗马法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成文法律条文必然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可能保证罗马境内所有居民的权利平等,故C项错误;民主与材料论述重点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谋求最大的利益,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体现的是自由贸易的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取消关税壁垒。

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推动了国际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实践、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很大关联。

ABC表述都是正确的。

政府扶植私人资本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应为20世纪,与材料出现的时间不一致。

D符合题意。

17.【答案】D【解析】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而材料表明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人们追求私利,人们对私利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是精神扭曲,A项错误,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在经济危机中,B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是资本家,C项错误。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

题干材料反映了美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家结构,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国家权力的划分,排除B项;C项与设问要求“实质问题”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联系英国《权利法案》进行判断,注意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型,要思考全面.材料中“1689年”、“国会”“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联系所学,这些历史事件是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C项正确,ABD项都反映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没有C项全面准确,故排除ABD.故选C.

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经济的发展与调整。

有材料“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可知,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使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

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建立在美国丰厚的黄金储备基础之上的。

因此,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必将冲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D项正确。

22.【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苏俄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故选B。

A不能说哪项政策优越,只是哪种政策更适应当时国情,故A不正确。

C、D说法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征。

23.【答案】A【解析】 材料中只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对抗,B错误;材料并没有指出欧美文化的优越,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经济根源,D错误。

24.【答案】B【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

A、C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D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B符合题意。

25.【解析】考点:

新史观

  古代中国的农业;宋明理学;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妇女解放主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第一小问地位和职责,地位:

通过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男子地位的对比,可知女性地位是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职责:

从材料一“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和材料二“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可知妇女的职责是“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第二小问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在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分别总结形成的背景。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可知,原因:

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为提振危机后人们的精神,美国军方为提振士气,要求女兵化妆等;第二小问关系,从影响妇女地位变化的因素、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

 【答案】:

(1)地位:

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

(2分) 

  职责:

“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

(3分) 

  背景:

中国:

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儒家和理学思想宣传伦理道德,女性地位受到压制。

(每点2分,共4分)  

  西方:

文艺复兴等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社会与家庭的分工。

(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

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为提振危机后人们的精神;美国军方为提振士气,要求女兵化妆;等等。

(每点2分,共6分) 

  关系:

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决定了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