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54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3 题型3 表达技巧鉴赏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3章专题3题型3表达技巧鉴赏题

题型三 表达技巧鉴赏题

——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边练边悟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方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说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

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边练边悟3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事成咏(借景抒情),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江苏卷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的,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这一点可以以2007、2011年江苏卷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为印证。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

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边练边悟7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解析 这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

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阮籍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志向高远的艺术形象,那就是奇鸟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两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怀才不遇,没有知音。

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己的处境一致的。

阮籍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地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当权者荒淫腐朽,昏庸无道,在这种局面下,诗人的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正如志向远大、心系苍生的凤凰,本想展翅追求理想,却被秋风摧折了羽翼,只能怆悢心伤——这个凤凰正是阮籍的化身。

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因为他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世谨慎,所以反映在诗歌中,则表现为运用象征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表达特点。

这首诗就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是阮籍“咏怀诗”的优秀篇目。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边练边悟8 (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

祝愿。

解析 词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词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4.衬托对比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

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边练边悟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

边练边悟10 (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

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

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

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5.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边练边悟11 (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①杜鹃:

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

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

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6.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边练边悟12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边练边悟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鉴赏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的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

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边练边悟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如何准确判定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这一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原诗《竹轩诗兴》见本章题型一“规范养成”部分)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能紧扣题干,从“描写”角度切入赏析,且“视听结合”描写手法答得准确。

但是,它没有从多角度切入赏析,像这种未定技巧数量的不宜从单个角度切入,还应从描写要抓住特征及修辞手法的使用等角度切入。

另外,对描写效果说得肤浅、不准确。

其实,从竹子本身的意象及下一联中的“闲吟”不难得出作者描写的意图和作用。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 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用“细”字来形容竹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

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

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你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见“知识构建”部分)有关,又与你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更与你规范审题、答题有关。

这里,必须注意几点:

一、辨析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

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

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如其他省市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