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04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2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

第I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

“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

“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

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

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

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

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

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

进群臣酒盏。

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

(节选自2012.3《三联生活周刊》朱步冲《中国酒史:

文化的脉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C.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

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

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缘于汉唐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D.宋代酒风文弱细腻,元代酒风粗犷豪放;而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致使酒文化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

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春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

伯升拜大司徒,以佑为护军。

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佑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

佑侍宴,从容曰:

“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

”世祖曰:

“召刺奸收护军!

”佑乃不敢复言。

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

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

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佑军败,为奉所获。

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

帝复佑位而厚加慰赐。

遣击新野、随,皆平之。

  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

佑收得印绶九十七。

进击黄邮,降之,赐佑黄金三十斤。

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

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

车驾引还,敕佑方略,佑尽力攻之。

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

佑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

大司马吴汉劾奏佑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佑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佑为人质直,尚儒学。

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

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

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

佑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

帝即施行。

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

后遂从其议。

二十四年,卒。

(取材于《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爱:

宠幸。

B.佑为人质直,尚儒学尚:

崇尚。

C.以克定城邑为本克:

攻下。

D.以法经典法:

法律。

5.下列语句分编四组,最能表现朱佑“攻城略地”的一组是(3分)()

①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

②遗击新野、随县、皆平之

③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

④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

⑤槛车传丰送洛阳

⑥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④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佑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

率领部队,多次接受投降,以攻克平定城镇为根本,不思杀敌的功劳。

B.朱佑军令严明,善于指挥将领联合作战,曾率领祭遵、侯进和臧宫等将领攻城略地,屡建战功。

C.世祖曾派人试图劝降秦丰,被秦丰拒绝,后来秦丰战败,携妻儿老母投降,世祖也没有加罪于他。

D.朱佑在任奉朝请时,曾进谏希望皇上能进行一些诸如“改诸王为公”“令三公并去“大”名”的变革,被采纳。

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

(2)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8-9题。

(11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的爱国诗词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

8.史料记载诗人因为这首诗歌而“坐罪”,诗人自己也说过“却被梅花累十年”。

试结合尾联作出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赤壁赋》中叙写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

”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

”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不能给我一碗水?

”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那是井水,清洌,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无。

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儿:

“只有你一个人吗?

你娘呢?

“她下地了。

”男孩儿说,“她扛了锄头,那锄头比她还高;她说阳光很毒,正好可以晒死刚刚锄下来的杂草;她得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地头,她带了满满一壶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她回来后还得做饭,她坐在很高的凳子上往锅里贴玉米饼,她说她太累了,站不住;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我想帮她做饭,可是我不会,我只能帮她烧火……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

”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

不过现在好了。

”男孩儿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

”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

”男孩儿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模摸男孩儿青色的脑壳。

男孩儿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

”男人尴尬地笑,收回手。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后来我爹跑了,我们就搬到山上来……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所有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他跑了……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他怕坐牢。

他不要娘了,不要我了……”

男孩儿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

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儿:

“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儿仰起脑袋:

“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

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

”男孩儿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

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

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

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胆战心惊……”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

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儿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

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

“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

”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

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

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

’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

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

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儿:

“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儿进到屋里。

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

”男孩儿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

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儿,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

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

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儿

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儿的脸。

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儿,为男孩儿的母亲,也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

他说:

“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儿。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

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儿,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被亲情感动而幡然醒悟的男子形象。

B.“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思念,也传递了一种信念,“娘”相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堂堂正正地回家。

C.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清新朴实又富有诗情画意,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深沉蕴藉,结局具有“含泪的微笑”式的艺术魅力。

D.小说中的“三碗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清洌、甘甜的井水象征着亲情的滋润,一次次带给男子身心的舒适,消除他心内的烦躁、恐惧与孤独。

E.小说的人物对话非常重要,男人与男孩的对话将一个女人的辛苦人生和美好心灵展现出来,而环境描写的前后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题目“一朵一朵的阳光”有什么含义?

(6分)

(3)小说在结尾才暗示男人就是男孩儿的父亲,请找出前文相关伏笔。

(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未曾露面的“娘”?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朱仁民:

“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

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

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

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

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

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

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

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

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

“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

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

“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

“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

“震撼!

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

“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

“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

”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

但历史会选择故人。

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2)《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概括作答。

(6分)

(3)“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

(6分)

(4)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

“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

联系本文,探究作答。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6月,法国电信旗下子公司宣布将加强与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全球处一流地位的商沃达丰运营商已经频繁地向中国的3G终端厂商抛出橄榄枝。

B.所谓的“苏醒的秦代军团”的兵马俑展的800多件展品全是粗糙的仿制品,兵马俑尺寸严重失调,而翻拍的107幅画册更是质量低劣,令人不忍卒读。

C.虽然消委会等机构对“打折商品不予退换”等“准霸王条款”的讨伐声从未间断,但这一条款一直以来依然被不少商家当成“挡箭牌”。

D.今年5月,方正科技推出了“望子成龙”PC台式机,花3199元就能给孩子买到一款既能练习主流应用、又能辅助学习的电脑,这让消费者拍手称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暖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直到我长大了,才跟着父亲去水磨房,那时已经不是去贪玩了,而是帮助大人们到水磨上搭把手。

,但是,首先是那巨大的水流,,,,,人们就用大石磨磨面粉。

我第一次到水磨房去的时候,老远就听见巨大的水流声音,给人震撼之感。

①水磨房声音很大②借助水流的冲击力

③水磨房不是很大④水轮机再带动大石磨转动

⑤沿着石槽从高处一泻而下⑥将水轮机冲转动

A.③①⑤②⑥④B.①③⑤②⑥④C.①③②⑤⑥④D.③①②⑤⑥④

16.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在今天,②,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

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③。

1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

②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

④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之一。

六、写作(60)

1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鲁迅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10年、20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

“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

不得脱离材料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C(C.文中说“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张光直的论断是“或然”而非“必然”。

A项注意“可见”的推理;B项注意“既载清酤,赉我思成”的理解;D项注意“一般”换成“通常”的表述,易误判。

2.A(A项“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