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431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7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2019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1.(8分) 复习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小东、小南两位同学取同一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对照比色卡并读出pH

pH试纸变色

pH________7(填“>”或“<”)

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小南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经打磨过的铝条

有气泡产生

该溶液是稀硫酸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取相同溶液而实验结论却不同呢?

【解决问题】小东、小南讨论后决定再用硫酸铜溶液进一步验证,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于是一致认为该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小南加入铝条会有气泡产生呢?

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初中常见金属中只有铝能与酸、碱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3)【拓展延伸】利用老师要求鉴别的那两种溶液,测定镁铝铜合金中各成分的含量.实验设计如下:

【回答问题】

(1)写出操作Ⅰ中玻璃棒的作用:

________ .

(2)a溶液是________,选择该溶液的理由是________.

(3)金属铜的质量为________  g,固体A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溶液A中所含溶质是________  .

2.(5分) 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不法分子用它来冒充黄金.小晨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木炭粉还原氧化亚铜的实验(主要反应:

C+Cu2O

2Cu+CO↑),她观察到反应后的固体不完全是紫红色,于是对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该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Cu是紫红色固体

         ②Cu2O是红色固体

         ③Cu2O+H2SO4(稀)=CuSO4+Cu+H2O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Cu猜想二:

Cu、Cu2O

猜想三:

Cu、C猜想四:

Cu、Cu2O、C

小晨同学认为猜想________  不正确,因为反应后的固体不完全是紫红色.

(2)【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呈________色

猜想三不正确

步骤二:

把步骤一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将滤渣干燥后置于滤纸上,观察固体颜色

固体为紫红色、黑色

猜想________正确

(3)【实验反思】由于受反应物质量比、反应物接触面积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可能无法完全进行.

【拓展延伸】

(1)从理论上看,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应为1:

12,但实际做实验时却将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控制在约1:

10.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________  .

(2)下列可以用于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是 ________ (填字母).

A.观察颜色  B.加热固体  C.滴加稀硫酸  D.滴加硝酸银溶液.

3.(6分)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想用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石灰水反应来制取少量氢氧化钠.

(1)该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理由是________ .

(2)有人提出:

实验时没有注意药品的用量,所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不纯.

猜想一:

只含NaOH

猜想二:

含有NaOH和Na2C03

猜想三:

 ________ 

(3)(3)为了验证猜想一成立,请你根据可选用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填写以下表格.可选试剂:

NaCl溶液、稀盐酸、Na2C03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

 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

________ 证明原溶液中不含有Na2C03.

 2

 另取少量所得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

________结合步骤1,猜想一成立.

4.(5分)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

(1):

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

(2):

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

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1)【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

(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  .

第2组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  ,则猜想

(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

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

(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

(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

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

(2)【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两套装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________  .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 ________ .

5.(7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铁生锈的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一】铁生锈的条件

(1)该兴趣小组将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观察 ________ ,(填装置序号)装置中出现了明显的锈迹.

他们的结论:

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甲同学提出了疑问:

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没有参与铁的生锈过程吗?

请设计实验为甲同学释疑.________ ,观察并记录现象即可证明.

(2)【探究二】影响铁生锈速率快慢的因素

乙同学说:

妈妈常说菜刀沾有盐水生锈更快.这种说法对吗?

同学广泛查阅资料.

资料一:

导电性强的溶液都可加速铁的生锈.

资料二:

海上航行的轮船在与海水接触的部分镶嵌一锌块,能有效降低钢材被腐蚀的速率.

(3)将上述A装置中的蒸馏水改为下列液体中的 ________ ,可使铁生锈的速率加快.

a、硫酸钠溶液       b、无水乙醇      C、蔗糖溶液

(4)一些铁制品表面覆盖了某些涂层.不同的涂层被破坏后,铁生锈的速率不同.你认为下列 ________ 涂层破坏后,铁生锈的速率较快.

a、镀锌铁        b、镀锡铁

(5)一些建筑的大门刷上了一层银白色的金属,你认为该金属可能是________  .

a、银粉         b、铜粉       c、镁粉

(3)【交流与思考】

(6)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________.

6.(9分) 铁生锈探秘

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B、D实验中铁生了锈,而A、C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4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

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ABCD实验代号)和变量.

第①组对照实验________  ,变量________ .

第②组对照实验 ________ ,变量________ .

第③组对照实验 ________ ,变量________ .

(2)解释数据:

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

编号

0

0.5

1.0

1.5

2.0

2.5

3.0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B、D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

(3)获得结论:

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________ ;能加快铁生锈的物质是________ .

7.(6分) 某校同学开展了如图所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溶液

白醋

盐酸

蔗糖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①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②由表可知,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显示的颜色是________.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

草木灰水pH>7,属于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白醋pH________(填“>”、“<”或“=”)7

(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某溶液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

8.(3分) 根据下列图示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________.

(2)图中固体中含有的物质(化学式)________ .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9.(4分)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假定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将试管b中的混浊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理论上得固体物质2.00g.实验完毕后,发现试管a中仍有黑色固体物质.

【提出猜想】

李华同学:

黑色固体物质是木炭

刘明同学:

黑色固体物质是氧化铜

王军同学:

黑色固体物质是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木炭、铜都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uO、Fe2O3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设计】

①将反应后试管a中的固体物质全部转入小烧杯c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蓝色滤液e和固体物质f.

②将f全部转入坩埚中充分灼烧,看到燃烧现象.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理论上得固体物质4.80g.

(1)【实验结论】__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2)【结果应用】①根据实验相关数据,写出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②请对上述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________.

(3)【实验拓展】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滤液e中含H+(酸)________.

10.(8分)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1)【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你补上猜想四.

猜想一:

只有Na2SO4

猜想二:

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

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四:

________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 .

(3)【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________ .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3溶液、BaC12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的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4)【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

(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如下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 ;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________ .

11.(9分) 醋酸钙[Ca(Ac)2]是国家允许使用的补钙制剂之一.以蛋壳为原料回收膜并制备醋酸钙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1)写出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CO2的任意排放会引发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CO2与CH4一定条件下化合可生成甲醛(HCHO),则此反应中CO2与CH4的最佳质量比是________ .下列做法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a.焚烧秸杆      b.发展火力发电      c.发展太阳能

(2)在反应Ⅰ中制备石灰乳,而不是制备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________.写出熟石灰的一种用途________.

(3)在反应Ⅱ中醋酸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膜分离时,盐酸不能过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12.(6分) 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1)探究一: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

(1)

(2)

(3)

实验操作

现象

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褪为无色

结论或解释

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等酸碱指示剂变色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

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

(2)探究二:

 丁同学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设计实验如下:

将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________.

【得出结论】乙同学的猜想中,________ (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

 学习小组结合图象,分析了丁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填序号)

 A.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溶液的pH一直在增大.

13.(7分) 研究性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化学实验,向一盛有镁和铜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上述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

(2)对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

【猜想】小光猜想:

溶质为氯化镁;

      小红猜想:

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镁;

      你的猜想:

溶质为 ________  .

(3)【讨论】你认为________  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 .

(4)【实验】若你的猜想正确,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

________

________

你的猜想正确

(5)【应用】如果你的猜想正确,把该废液倒入铁质下水管道可能造成的一条危害________  .

14.(4分) 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溶液,老师告诉同学们该溶液可能是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实验探究】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则原溶液不可能是________ 溶液;

(2)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___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该溶液为Na2CO3溶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

(2)【思维拓展】

某白色固体由NH4Cl、Ba(NO3)2、K2SO4、Na2CO3中的三种组成,取样后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有 ________(填序号).

①NH4Cl、Ba(NO3)2、K2SO4

②HN4Cl、Ba(NO3)2、Na2CO3

③NH4Cl、K2SO4、Na2CO3

④Ba(NO3)2、K2SO4、Na2CO3.

15.(3分) 鉴别失去标签的五瓶溶液:

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

(1)根据溶液颜色即可确定CuSO4溶液.取少量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CuSO4溶液,可鉴别出NaOH溶液和BaCl2溶液.鉴别出NaOH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  ;

(2)另取少量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BaCl2溶液,其中一支试管内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至此,五瓶溶液已全部鉴别出来;

(3)实验结束后,将所有试管中的物质充分混合,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无色滤液;取少量无色滤液滴加Na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另取少量无色滤液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时,一定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_  .

A.酚酞溶液  B.Mg   C.CuO   D.Ba(OH)2溶液   E.AgNO3溶液.

16.(3分)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的混合溶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

混合物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

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

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按要求,A试剂应选择的是________.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_______.

17.(6分)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

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反应快,原因是________。

(3)小芳在

(2)实验中,还观察到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文献】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提出合理假设】假设a:

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________;

假设b:

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

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

【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微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加入适量蒸馏水

固体部分溶解

加入适量无水乙醇

固体部分溶解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再集合②和③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

(4)你认为

(1)中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并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

________。

18.(3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

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

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Ⅰ、Ⅱ、Ⅲ,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1)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 .

(2)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实验还观察到了________现象.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

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3)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

“Na2CO3中CO32-在溶液中能发生水解生成OH-,水解方程式为CO32-+H2O=HCO3-+OH-”你认为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________

19.(4分)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他们想进一步探究:

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

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

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

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

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他们的方法是:

________.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小花的理由是________.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实验步骤

设计目的

将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________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其中一种如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相应结果或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镁和相同质量的热水振荡,各滴加数滴酚酞试液.一支保持温度不变,另一支自然冷却.

保持温度不变的红色不消失,自然冷却的红色消失.

________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