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289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班级管理教学工作有哪些?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效应应注意哪些?

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教学材料对学生有意义;

4)在各种情境下呈现多种实例;

5)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灵活运用多种策略。

3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势?

1)通过社区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通过网络进行德育;

4)建立德育基地。

4..教师如何改变学生观与自己的教学行为?

1)自我反思。

老师要能正确认识、对待学生的评价,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2)遵守各项教育法规。

教师不得辱骂学生,对其造成心理伤害;

1)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与改正。

5.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有哪些?

1)普及性。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教学机会。

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6.学科课程的主要理论和特点,如何看待这一理论?

主要理论:

学科课程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特点1.重视对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2.重视教材的逻辑知识;

3.强调训练的价值。

如何对待:

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好的。

但是完全从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缺点。

7.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8.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9.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在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2)重视个体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赋、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10.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启发。

1)评价:

不拘泥与传统教学方法,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教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教学。

2)启发: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即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识识记。

1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一个动态序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动结构。

在课程实践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提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和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2.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1)讲道德,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2)树立榜样,促使学生模仿;

3)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4)奖励与批评学生相结合;

5)创设环境,让学生得到陶冶与训练。

14.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因素。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1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1)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冬季;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性等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7.传统课堂的弊端。

1)重认识轻情感。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2)重教书轻育人。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重结论轻过程。

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无法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个性

4)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发展。

18.《学记》的教育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

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

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是学生失去自信;

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答案。

2)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

19.现代学制的改革趋势。

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增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把两者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建构。

20.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所以说高创造性的人一定有高智商,但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创造性。

2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22.教学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学有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其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3.教师布置作业是应遵守的要求有哪些?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4)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5)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教学各科作业的总量,纺织学生负担过重。

反正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是启发性,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7)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24.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

1)注重基础学习的提高;

2)创造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3)尊重学生经验和个性;

4)为未来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和时代的需要。

25.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任务: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6.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7.问题解决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

是指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主要因素:

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整体特征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它突出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动机也会影响问题解决时的思维活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问题的解决者应保持适中的动机激起水平;个体差异,如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也会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2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几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9.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而复杂,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因此,每位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把组织建立班集体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

因此班主任还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力量。

30.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和习惯没有完全形成;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着年龄而增加。

32.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保存起来,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

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班主任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做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计划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33.心里活动的特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4基础教育的入门性有哪些?

1)各项教育任务的要求是基本的、初步的、浅近的,是小学生可接受的;

2)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必须是扎实、牢固的,这样的基础是坚实的。

3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6小学集体主义的教学内容。

1)教育儿童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2)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3)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37.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1)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是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2)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3)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队教学;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

5)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3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具体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9.个性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0.德育手段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应尊重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坚持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1.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第1、客观因素,即刺激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性;

3)刺激物的新异性;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第2、主观因素,即人本身的状态。

1)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2)精神状态;

3)需要和兴趣。

42.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无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用的组织者,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创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3)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43.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44.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是十分重要的,应注意这几个方面: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3)榜样教育;

4)个别指导;

5)在集体中进行教育;

6)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5.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什么?

1)组织教育活动要尊重学生的感觉与感受;

2)在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46.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方法。

1)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多加表扬、赞美;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自信心的孩子,才想事情做好,做好了自然会产生兴趣;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有效方法)

47.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及要求学好语文、数学等学科,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打下基础。

48.为什么说小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4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2)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表现在: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一致的。

50.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的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4)要注意课程衔接的紧密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

5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52.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

1)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

2)从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忆为主发展;

3)从具体形象记忆抽象记忆发展。

但对词的抽象积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53.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联想、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3)理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54.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方面。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55.原有认知对迁移的作用。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意识目的或实际目的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效果;

2)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如果识记材料能够成为学习者智慧活动的对象或结果,就会激发其识记动机而大大提高识记效果;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会影响识记效果,一般来说,直观的识记材料、蕴含内在逻辑关系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识记材料效果要好,另外,事迹材料的数量与实际效果之间呈负相关。

因此一次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必须适宜,并采取相应的识记方法。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识记效果;一般材料中首位部分的内容容易记住,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而中间部分的内容则相对难以识记住即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所致。

5)识记时心理状态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之一。

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心境良好识记提高实际效果的重要心理条件。

57.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的发展性的评价的主要功能。

1)检测性功能:

评价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

2)调节反馈功能:

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

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学生能过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式,增强学习自觉。

3)展示激励功能:

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强大的潜能。

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了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58.征求学生意见改进教学。

1)改变了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景和氛围。

2)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责任,而这位教师也做得恰到好处。

3)在新课程新理念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59.“创造性教学”与“插秧式教学”

1)“创造性教学”:

是现代教学观下所倡导的新课程、新课改的相关理念的实践。

凸显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课,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

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的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插秧式教学:

是传统模式的代表。

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特唐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以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